蓝柳冰;李利平;侯涛;余艳;洪平香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经胃镜下治疗的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本组309例资料中治愈293例,治愈率为94.82%.未愈16例中,7例好转但未达到治愈标准,6例转外科治疗,3例转外院治疗.结论:胃镜下治疗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的首选方法,对再出血者可重复治疗.
作者:孙普增;杨巧凤;侯传强;任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合理选用抗生素及其他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1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血、痰、粪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61株,革兰阴性杆菌113株(70.2%),前2位为铜绿假单胞菌33株(20.5%),大肠埃希氏菌29株(18.0%);球菌35株(21.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9.9%),表皮葡萄球菌12椿(7.4%);真菌13株(8.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痛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显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敏感性较好.
作者:符莹;罗继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非肿瘤性大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非肿瘤性大咯血患者49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造影,确认出血动脉,然后经导管送入明胶海绵及真丝线段栓塞.结果:49例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均成功,即刻止血40例,出血明显减少9例,总有效率100%.术后复发性咯血9例(18.4%).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非肿瘤性大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高文华;林明友;曾巨浪;胡振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对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180例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60例,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离开手术室前将自控镇痛泵连接于静脉,并静脉注射泵内液4mL作为负荷量,开泵持续给药.Ⅰ组镇痛泵内药液配方为盐酸阿扎司琼氧化钠注射液10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Ⅱ组为氟哌利多5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Ⅲ组为1%盐酸曲马多1 000 mg.分别于术后2,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按WHO的规定标准,对术后48 h恶心、呕吐程度及频率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尿潴留、瘙痒、嗜睡、呼吸抑制、头痛、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3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嗜睡发生率高于Ⅰ和Ⅲ组(P<0.05).结论: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作者:陈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例(84耳)先天性唇腭裂术前患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声导抗测试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唇裂组1耳(5.56%)、腭裂组36耳(75.00%)和唇腭裂组12耳(66.67%)为B型、C型导抗图.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唇裂患儿听力异常为2耳,占11.11%;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41耳,占85.41%;唇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16耳,占88.89%.结论:传导性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在腭裂、唇腭裂患儿群体中有高发病率,唇裂对听力影响较小.
作者:柳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关节镜证实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患者的MRI资料.结果:MRI检出三角截断征4例,裂隙征6例,裂隙行走征2例和鬼影征3例.除1例未检出上述3种征象外,10例检出≥1个征象.联合4种征象对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检出率为91%.结论: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性撕裂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制订有指导意义.
作者:龚静山;陈蓟;刘特;朱进;饶梓彬;潘晓华;徐坚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李牧蔚;齐大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在地中海贫血初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和41例缺血性贫血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细胞进行分析测定,比较其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并对结果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组红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地中海贫血组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高于对照组和缺铁性贫血组(P<0.05).以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5.9作为筛查指标其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92.0%.结论: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是筛查地中海贫血的可靠指标,具有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方便、直观的特点.
作者:邹汉良;梁汉彰;赵毅;张松;罗史科;候家兴;祝玲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胸痛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女性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女性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1例)和对照组(71例),比较2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合并原定性高血压31例(50.8%),糖尿病25例(40.9%),二者同时存在18例(29.5%).对照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例(21.1%),糖尿病8例(11.2%),二者同时存在2例(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29例(47.5%),双支病变22例(36.2%),3支病变10例(16.3%).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绝经前女性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女性胸痛患者的重要检查.
作者:陈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疗效评判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便秘患者行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2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1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1例,直肠前突9例.治疗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显示,37例正常,有效率88.1%.12个月后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30例正常,有效率为71.4%.结论:排粪造影能更准确地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鉴别功能性梗阻,直观地反映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郭玉斌;陶克波;张秀峰;张林祥;吕冀;吕其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4例行前列腺活检的患者及146例经前列腺活检确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指诊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为55.6%,敏感性为79.5%,特异性为66.4%;经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为55.4%,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74.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为33%,敏感性为91.8%,特异性为14.5%;三者皆异常的阳性率为83.4%,敏感性为82.9%.结论: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诊断前列腺癌敏感性优于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但是其特异性很低.三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阳性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穿刺.
作者:韩晋峰;王伟华;贾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有公认的各种分类方法;各亚型的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核苷酸多态重复有关的基因型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致病基因内存在CAG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含有多聚谷氨酰胺链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
作者:李学;王泽帅;马建军;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例1,25岁,妊娠40周,第1胎,头位,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因不规律宫缩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Pa),心率74次/min,血红蛋白100 g/L,胎心正常.入院后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冬眠三号2 mL肌肉注射;次日下午临产,17 h后因宫缩差,产程进展延缓,予以催产素静脉滴注加强宫缩.2 h后宫口开全,血压200/130 mm Hg,行胎吸助产术,同时腹部协助加压,娩出一活婴.
作者:林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围生儿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B超检测羊水指数、无应激试验、胎动计数及临床胎心监护等手段对322例羊水过少孕妇(观察组)的羊水进行监测,并与同期310例羊水正常孕妇(对照组)在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监测结果与确诊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羊水过少严重影响围生儿预后,观察组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超测定与分娩时羊水量结果相符率达95.7%.无应激试验正常者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无应激试验异常者(P<0.01).观察组剖宫产分娩282例,胎儿窘迫19例,新生儿窒息3例,羊水胎粪污染11例;经阴道分娩40例,均发生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38例,2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过少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手术指征,羊水过少确诊后要联合电子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宫内缺氧状况,结合有无高危因素及宫颈条件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作者:蓝柳冰;李利平;侯涛;余艳;洪平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且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临床观察指标、实验宣指标、反应胰酶激活及胰腺损伤指标3个方面探讨急性胰腺炎早期预测,发现一些单因素指标,诸如胸腔积液、高龄、肥胖、降钙素原、白介素-6、羧肽酶原与羧肽酶活化肤等对急性胰腺炎有预测价值;降钙素原是有意义的一项指标,不仅能在早期反应病情轻重,诊断是否存在感染,还可对病情发展进行监测,且检测技术简单.然而对于急性胰腺炎,目前尚无一种指标能精确预测其严重程度和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大量研究仍将致力于寻找一种或几种能早期、准确、简便、廉价的诊断指标.
作者:易省阳;谢会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微量泵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单胎足月妊娠,适合阴道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和对照组(B组)60例,A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经硬膜外注入0.12%罗哌卡因12mg+0.4μg/mL舒芬太尼10mL,控制平面,产妇诉疼痛时,用微量泵泵入混合药液,泵速6mL/h,至宫口开至8~9 cm时停药.B组未行无痛分娩.比较2组产妇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VAS评分、产程、宫缩情况、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情况,并观察A组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30,60 min时血压、心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后VAS评分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低于B组(P<0.05),宫缩持续、间隔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硬膜外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效果确切,母婴安全,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峥嵘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体,评价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GP 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敏感度为8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为63.3%.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检测抗GPⅡb/Ⅲa和GP Ⅰb/Ⅸ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中的敏感度分别为53.3%和3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中除1例GP Ⅰb/Ⅸ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敏感度虽较低,但特异性较高,可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作者:郭新红;哈力达·亚森;马艳;刘洋;陈瑢;迪力娜孜·阿布来提;段显琳;张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优点.方法:行改良Blalock-Taussig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儿25例,术后随访3~15个月,观察疗效.结果:随访3~15个月,术后出现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人工血管栓塞1例,于术后1个月再行对侧改良Blalock-Taussig术;人工血管狭窄3例;余21例人工血管通畅,患儿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83%上升到8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5个月行2期根治术1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14例疗效满意.结论: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可以改善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情况,促进肺动脉发育,为2期手术提供机会,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忠建;翟渡;王鹏高;和东阳;董向阳;杨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溃疡糜烂患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糜烂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70μ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雷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