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建;翟渡;王鹏高;和东阳;董向阳;杨房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疗效评判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便秘患者行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2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1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1例,直肠前突9例.治疗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显示,37例正常,有效率88.1%.12个月后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30例正常,有效率为71.4%.结论:排粪造影能更准确地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鉴别功能性梗阻,直观地反映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郭玉斌;陶克波;张秀峰;张林祥;吕冀;吕其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原发性输尿管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对照输尿管肿瘤的位置,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36.4%;其中输尿管上段癌23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转移率为22.0%;输尿管下段癌21例,淋巴结转移癌11例,转移率5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0年,死亡9例(20.5%),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6例(36.4%),肿瘤进展率为56.8%;其中输尿管上段癌进展9例,肿瘤进展率36.0%,输尿管下段癌进展16例,肿瘤进展率6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膀胱癌12例,发生率27.3%,其中输尿管上段癌术后出现5例,发生率41.7%,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出现7例,发生率5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输尿管下段癌更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也较输尿管上段癌差.
作者:张祥生;叶章群;闫天中;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明显强化,灶中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中央瘢痕强化不明显;延时期呈等、低密度.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67%.结论:CT能够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率.
作者:付立平;王艳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正华;桑慧颖;朱慕云;朱湘平;葛辉;丁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李牧蔚;齐大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微量泵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单胎足月妊娠,适合阴道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和对照组(B组)60例,A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经硬膜外注入0.12%罗哌卡因12mg+0.4μg/mL舒芬太尼10mL,控制平面,产妇诉疼痛时,用微量泵泵入混合药液,泵速6mL/h,至宫口开至8~9 cm时停药.B组未行无痛分娩.比较2组产妇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VAS评分、产程、宫缩情况、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情况,并观察A组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30,60 min时血压、心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后VAS评分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低于B组(P<0.05),宫缩持续、间隔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硬膜外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效果确切,母婴安全,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峥嵘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随访证实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累及44个推体,病变位于椎体上、下缘的前方23个,侧方外1/3带16个,累及全椎体5个.椎体变扁或楔形样改变17个,其中水平压缩骨折5个.椎间盘破坏23个,其中椎间隙消失5个,椎间隙狭窄18个.椎旁脓肿15例28个,椎管狭窄13例.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需要与转移瘤及化脓性脊椎炎相鉴别.
作者:唐勇;布桂林;曹林德;林薇;彭湘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3种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5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3种手术方法治疗,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95例腹股沟疝手术治疗顺利,腹腔镜疝修补术无中转手术.随访1年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无复发,传统疝修补术组2例复发.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疼痛、尿潴留发生率、牵扯感,平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低于另2组(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优于其他2种疝修补术.
作者:呼兵;杨运芳;阮翊;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德国AMELUNG AMAX 200 plus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20例临产孕妇(观察组)与22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4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妇分娩前检测凝血4项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产妇异常出血等产科意外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海侠;单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患者64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化性溃疡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年龄构成、心、脑血管病史、消化道症状、溃疡发生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60岁老人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要症状;且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位于胃窦部大弯侧.
作者:陈佩;常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影响,了解细菌脂多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L)的大肠杆菌细菌脂多糖(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菌脂多糖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细菌脂多糖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对照.结果: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0.005~0.5 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到达1.0 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促进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和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菌脂多糖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提示细菌脂多糖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作者:李凤玉;贾国红;张海;石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有公认的各种分类方法;各亚型的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核苷酸多态重复有关的基因型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致病基因内存在CAG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含有多聚谷氨酰胺链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
作者:李学;王泽帅;马建军;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氮量胃肠外营养支持的腹部术后胰岛素抵抗及氮平衡影响,以及胰岛素抵抗与氮平衡的关系.方法:择期腹部手术患者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7 d分别给予氮量为0.2 g/(kg·d)及0.1 g/(kg·d),热量均30为kcal/(kg·d),脂肪与葡萄糖供热比为4:6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后1,3,5,7,11 d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血糖、胰岛素,依据胰岛素敏感指数推测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收集所有患者术后1~7 d的24 h尿液,测定尿总氮,计算氮平衡.结果:2组患者术后3 d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尿总氮比较,术后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后负氮平衡逐日改善,至术后第5 d获得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持续负氮平衡,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不同氮量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氮平衡影响不同,适当的营养底物供给可促使机体早日达到正氮平衡.胰岛素抵抗与氮平衡间互相影响,胰岛素抵抗程度重,则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加重负氮平衡.
作者:卢亚敏;边艳珠;魏强;刘光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确诊的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影像表现,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8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5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Flair相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8例,其中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显示脑内1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5例,上矢状窦受累3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横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2例.结论:静脉性脑梗死有其明显MRI影像特征,MRI和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
作者:王凤月;连建敏;李永丽;史大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锌指蛋白含量及血浆中p53基因突变性,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对其突变和缺失进行分析;采用SEREX技术获取人类锌指蛋白,经间接ELISA方法,分析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结合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对比分析.结果:肝癌组血清中产生的抗锌指蛋白抗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肝癌患者17例显示血浆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患者22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者19例.结论:锌指蛋白的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肝癌的发生过程,而血浆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发生、疾病的轻重及病灶转移有相关性,突变概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顸后中有参考价值.
作者:胡娟;王启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例1,25岁,妊娠40周,第1胎,头位,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因不规律宫缩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Pa),心率74次/min,血红蛋白100 g/L,胎心正常.入院后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冬眠三号2 mL肌肉注射;次日下午临产,17 h后因宫缩差,产程进展延缓,予以催产素静脉滴注加强宫缩.2 h后宫口开全,血压200/130 mm Hg,行胎吸助产术,同时腹部协助加压,娩出一活婴.
作者:林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优点.方法:行改良Blalock-Taussig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儿25例,术后随访3~15个月,观察疗效.结果:随访3~15个月,术后出现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人工血管栓塞1例,于术后1个月再行对侧改良Blalock-Taussig术;人工血管狭窄3例;余21例人工血管通畅,患儿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83%上升到8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5个月行2期根治术1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14例疗效满意.结论: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可以改善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情况,促进肺动脉发育,为2期手术提供机会,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忠建;翟渡;王鹏高;和东阳;董向阳;杨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193例,分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腹腔镜组)101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别除术组(阴式组)9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大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肌瘤大小、剔除数目、术后病率、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2.0±13.2)min>阴式组(53.0±16.7)min(P<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46.0±81.0)mL>阴式组(76.0±35.0)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肌壁间或较深部位子宫肌瘤剔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术后粘连少,适用于浆膜下、肌瘤数目少子宫肌瘤剔除.
作者:曲利霞;权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的变化,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治疗,并观察对上述指标及血压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较前下降(P<0.05).(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3,P=0.007(双侧),呈正相关;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之间均无线性相关.结论:(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缬沙坦可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李锦祥;黄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