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白细胞计数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肖兴元;王永强;汤滔;樊友本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 急性阑尾炎, 诊断
摘要:目的:评价连续白细胞计数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诊急性阑尾炎患者57例,根据术后诊断分为急性阑尾炎组(30例)和非阑尾炎组(27例),均于入院时、手术前行连续白细胞计数测定,2次测定时间间隔4~8 h.以>测定值2×109/L为标准,比较2组测定结果.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手术前连续白细胞计数>入院时测定值2×109/L者25例(83.3%),升高<2×109/L 4例(13.3%),未升高1例(3.3%),连续白细胞计数诊断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6%.非阑尾炎组手术前连续白细胞计数>入院时测定值2×109/L者2例(7.4%),升高<2×109/L 4例(14.8%),未升高21例(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白细胞计数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布-加综合征肝脏病理学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痛变的关系.方法:27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术前行彩超检查,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和选择性肝静脉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了解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影像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组织活检了解肝脏病理学变化.根据病变累及血管分为肝静脉型、下腔静脉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型;根据血管阻塞程度将其分为狭窄型和完全闭塞型.将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例穿刺组织达满意组织学诊断要求,其中肝静脉阻塞型11例,下腔静脉阻塞型4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阻塞型10例;狭窄型7例,完全闭塞型18例.肝纤维化程度与血管阻塞程度密切相关;肝血窦扩张和肝细胞变性与血管阻塞程度无关,肝脏病变与阻塞部位无相关性.结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对肝脏的损害程度是一致的,血管阻塞程度较阻塞部位对肝脏损害的影响更大.

    作者:马波;韩新巍;史大鹏;葛英辉;吴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神经毒性.方法:晚期食管癌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给予多烯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第1d;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2 d;每3周重复疗程.对照组(51例)多烯紫杉醇用法,用量同治疗组,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2~4 d,每3周重复疗程.随访30个月评价2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近期有效率、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王志伟;宋宏;魏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踝骨折62例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复位顺序及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合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2年,其治疗效果优良率96.7%.结论:三踝骨折手术治疗时行内、外侧2个切口即可,其内固定顺序依次为内踝、后踝、外踝,后固定下胫腓联合;手术疗效可靠,操作简便.

    作者:付超;丁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饮食结构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病因的关系

    目的:探讨饮食结构变化与急性胰腺炙病因的关系.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246例,按诊治时间分为A组96例,B组150例,分析2组病因构成并进行比较.结果:胆源性因素、酒精性因素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饮食因素、高脂血症、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疾病仍然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构成比发生了变化,高脂血症、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明显增多,饮食因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明显减少.

    作者:刘锦云;张分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84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随访6个月,分析21例发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血栓形成发生率2.49%,血栓形成组与无血栓形成组在年龄、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停用氟吡格雷、6个月病死率、再次靶血管重建率及再次靶病变重建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左室射血分数、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前降支病变、支架直径、数量及长度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是多因素相关的临床事件,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艾辉;朱小玲;王春梅;高海;李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联合诊断乳腺癌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术詹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结果进行比较,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25%,83.87%,二者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为93.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相结合可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率.

    作者:邵稳喜;祝玉祥;章佳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状旁腺腺瘤单侧颈部探查手术治疗56例报道

    目的:探讨颈部单侧手术探查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影像学定位和术中单侧探查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行超声、CT、99mTc-MIBI核素扫描定位检查,56例甲状旁腺腺瘤单侧手术探查均获成功,临床治疗效果好.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结论:B超可作为术中定位首选方法.对定位准确的单发腺瘤,单侧小切口探查术创伤小,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孙广增;孔庆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胺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刺联合噻托溴胺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28例,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1吸/次,2次/d.经准纳器吸入,噻托溴胺粉吸入剂18μg,1次/d;对照Ⅰ组26例,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1吸/次,2次/d,经准纳器吸入;对照Ⅱ组24例,给予噻托溴胺粉吸入剂18μg,1次/d.3组均常规给予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及必要的家庭氧疗,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8例患者终完成74例,其中观察组26例,对照Ⅰ组25例,对照Ⅱ组23例,治疗后各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改善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胺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优于单用一种药物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及探讨.

    作者:张祥杰;张清军;曹臣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效果.方法: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患者35例·常规给予抗生素应用,同时给予活血化淤,养血止血中药3~5 d,雌激素补佳乐1 mg或倍美力1.25 mg 7~10 d,服用雌激素的后5 d加服安宫黄体酮20 mg/d,观察阴道出血情况.结果:32例在服药2~7 d阴道出血停止,治愈率91.4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效果好,可避免清宫术,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山书玲;杨洲;李瑞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去骨瓣减压术在难治性颅内高压中的应用

    去骨瓣减压术被定义为一种去除大面积的颅骨以增加潜在的颅腔容积的手术方法,是治疗难治性颅内高压的后手段.早期施行此类手术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其在临床应用也受到限制.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由重型颅脑外伤引起的颅内高压中的作用的相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为临床实施该手术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孙科;魏新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强化调脂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强化调脂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单盲分为强化组40例,常规组40例.强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辛伐他汀40 mg,1次/d,3个月后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1 mmol/L,则增至80 mg/d;常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辛伐他汀20 mg,1次/d,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用药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P<0.01),强化组优于常规组(P<0.05).2组用药6月后血脂达标率比较强化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用药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P<0.01),强化组优于常规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强化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调脂可通过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教C反应蛋白,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安全有效.

    作者:张云;郝明泽;李莉;张保成;董爱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43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的临床救治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在加强营养支持、控制血糖、控制感染后,创面处理的时机和方法.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选择适当的创面处理时机,是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治疗的必要条件.

    作者:曾勇;张磊;于新国;董肇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巨块型肝血管肉瘤CT诊断1例报道

    肝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确诊困难,本院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岁,因右上腹包块3个月,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恶液质,右上腹部明显隆起,可触及较大包块,质地硬,不活动,边界清楚,压痛,无波动感.

    作者:李惠民;邵景元;付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辅助动脉化疗治疗宫颈癌24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新辅助动脉化疗在Ⅰ b2~Ⅱb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Ⅰ b2~Ⅱb期宫颈癌患者行新辅助动脉化疗并手术治疗,与21例单纯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后病理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辅助动脉化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0/24),其中完全缓解7例(29.2%),部分缓解13例(54.2%),症状缓解率87.5%(21/24);化疗反应轻微;术后病理显示:3例(12.5%)标本中未见到癌细胞,15例(62.5%)有宫颈微小癌灶残存,所有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术后5年生存率为79.2%,复发率20.8%.而单纯手术组术后病理均可见癌细胞,5年生存率为47.6%,复发率5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新辅助动脉化疗治疗Ⅰ b2~Ⅱb期宫颈癌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雪玲;李娈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2例患者治愈133例,死亡9例;其中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5例,死亡9例;假性胰腺囊肿26例,后期行囊肿内引流术治愈;胆源性胰腺炎74例,后期行手术治疗治愈.行腹腔灌洗引流、减压27例,血液透析6例次,胰床减压引流、坏死清除4例次,呼吸机机械支持治疗12例次.结论:早期进行有效的抗感染、容量复苏、抑酶、抑制炎症反应,可有效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进程,保护重要脏器,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

    作者:谭黄业;樊献军;张力峰;李凌雯;韦小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早发冠心痛患者956例临床资料,分为维吾尔族组586例和汉族组370例.对2组4个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维吾尔族组糖尿病、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汉族组,而高血压比例低于汉族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型病变率高,维吾尔族组B型、C型病变高于汉族组,而A型病变低于汉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组3支病变高于汉族组,而单支病变低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早发冠心痛患者糖尿病比例高于汉族.维吾尔族早发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率高,C型病变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较汉族早发冠心病患者重.

    作者:罗仁;茶春喜;姚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中功能残气量测定方法及应用进展

    功能残气量是平静呼气末存留在肺内的气体容量.对机械通气患者常规监测功能残气量以达到优化呼吸治疗的目的.近年来,机械通气期间功能残气量的监测取得较大进展.现就其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潘鹏飞;于湘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糖尿病大鼠胰腺中蛋白激酶B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及胰腺β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方法:将糖尿病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实验中监测血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胰腺中胰岛素、磷酸化蛋白激酶B的表达,以及胰腺β细胞的增生及凋亡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胰腺中胰岛素、磷酸化蛋白激酶B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糖尿病组β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大鼠胰腺β细胞均无明显增生.结论: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的表达水平下降,蛋白激酶B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可能抑制胰腺β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君;刘淑娟;王虹;秦健;王秀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肝脏疾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临床、血清学及超声检查等指标的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方法:慢性肝脏疾病患者271例,随机分成建模组190例和验证组81例,均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记录17项临床、血清学及超声检测指标的结果.在建模组对各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研究终点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后用独立的验证组检验该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在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碱性磷酸酶和肝中静脉内径,并建立由这3个因素组成的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S0和S1评分低于S2,S3和S4(P<0.01);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评分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γs=0.54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4)、严重肝纤维化(S3-4)和肝硬化(S4)的AUC分别为0.757,0.748和0.903,佳诊断值分别为5.47,6.09和6.97,其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5.8%,70%和88.9%.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应用于验模组,其诊断显著肝纤维化、严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721和0.908.结论:应用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评分评估慢性肝脏疾病的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肝组织病理检查来监测慢性肝脏疾病的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

    作者:蒋忠胜;温小凤;陈念;柯柳;覃川;李敏基;张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胸苷酸合成酶检测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4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乳腺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胸苷酸合成酶阳性表达率77.7%(43/54)高于正常乳腺组织40.0%(7/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胸苷酸合成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可能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慧敏;温达雄;温惠娟;黄秀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