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敏;温达雄;温惠娟;黄秀凡
目的:报道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2例,分析家系的发病情况,明确遗传方式,为进一步基因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4代28名成员共检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结论: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目前该病国内外已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为基因诊断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慧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复位顺序及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合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2年,其治疗效果优良率96.7%.结论:三踝骨折手术治疗时行内、外侧2个切口即可,其内固定顺序依次为内踝、后踝、外踝,后固定下胫腓联合;手术疗效可靠,操作简便.
作者:付超;丁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颈部单侧手术探查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影像学定位和术中单侧探查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行超声、CT、99mTc-MIBI核素扫描定位检查,56例甲状旁腺腺瘤单侧手术探查均获成功,临床治疗效果好.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结论:B超可作为术中定位首选方法.对定位准确的单发腺瘤,单侧小切口探查术创伤小,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孙广增;孔庆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5例,随访>1年,复发4例.结论: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类似其他原因急性胰腺炎,重症较多,常见伴发2型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以三酰甘油显著升高为特征,多有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动脉低氧血症,部分患者血淀粉酶可正常;降血脂、降血糖、早期扩容抗凝治疗有利于病情控制.
作者:崔建华;朱代生;安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α-连接素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48例宫颈鳞癌活检和术后组织标本的α-连接素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组织α-连接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鳞癌不同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状况与α-连接素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连接素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连接素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减弱,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检测α-连接素表达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王文玉;樊红琨;周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低渗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低渗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度低渗血症15例,中度低渗血症10例,重度低渗血症7例.低渗性脑病20例,与肺性脑病并存11例.治疗后好转25例,死亡7例,其中与肺性脑病并存者死亡5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易并发低渗血症,应及时诊断,并注意与肺性脑病的鉴别.
作者:王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95例晚期血吸虫病、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正常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指标比较分析.结果:95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5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74.74%、64.21%、8.4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的强度与肝炎分级、肝纤维化分期或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呈正相关(P均<0.05),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p53在晚期血吸虫病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细胞癌(P<0.01);正常肝组织中未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p53蛋白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晚期血吸虫病中高表达,提示抗血管生成可能为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中有低表达,对探讨血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栋良;郭继雄;刘保安;邓维成;李静;赵晓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113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23例为对照组,未给予治疗;Ⅱ组33例给予口服奥美拉唑;Ⅲ组48例行氩离子凝固术后并口服药物(同Ⅱ组)维持,3个月后复查,若发现有残留Barrett食管,再次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次.所有患者治疗1年,并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复查内镜并行病理组织活检,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结果.结果:Ⅰ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Ⅱ组与Ⅲ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Ⅰ组与Ⅱ组Barrett食管未见明显变化.Ⅲ组能使89.6%的Barrett食管达到胃镜下完全消除,1年后复发率为25.6%,至随访结束时,完全缓解Barrett食管占治疗的66.7%.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既可改善Barrett食管的症状,也可消除Barrett食管,但复发率较高.
作者:王雯;刘化芳;文晓冬;吴秋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及胰腺β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方法:将糖尿病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实验中监测血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胰腺中胰岛素、磷酸化蛋白激酶B的表达,以及胰腺β细胞的增生及凋亡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胰腺中胰岛素、磷酸化蛋白激酶B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糖尿病组β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大鼠胰腺β细胞均无明显增生.结论: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的表达水平下降,蛋白激酶B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可能抑制胰腺β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君;刘淑娟;王虹;秦健;王秀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共行痰培养378次,共分离出菌株195株,阳性率51.6%;2种菌混合感染18例次;检出革兰阴性菌129株(66.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3株(16.9%),嗜麦芽假单胞菌15株(7.7%),肺炎克雷伯杆菌27株(13.8%),鲍曼不动杆菌18株(9.2%),大肠杆菌24株(12.3%),洛菲不动杆菌6株(3.1%),弗劳氏枸橼酸杆菌3株(1.5%),结核杆茼3株(1.5%);革兰阳性菌36株(18.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12.3%),表皮葡萄球菌3株(1.5%),粪肠球菌株(4.6%);真菌30株(15.4%).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对广谱抗生素耐药.结论: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者,应加强支持治疗,改善机体免疫力,缓解粒细胞缺乏,并积极开展痰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联合抗真菌治疗.
作者:王晓娟;易有峰;扈美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新辅助动脉化疗在Ⅰ b2~Ⅱb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Ⅰ b2~Ⅱb期宫颈癌患者行新辅助动脉化疗并手术治疗,与21例单纯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后病理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辅助动脉化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0/24),其中完全缓解7例(29.2%),部分缓解13例(54.2%),症状缓解率87.5%(21/24);化疗反应轻微;术后病理显示:3例(12.5%)标本中未见到癌细胞,15例(62.5%)有宫颈微小癌灶残存,所有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术后5年生存率为79.2%,复发率20.8%.而单纯手术组术后病理均可见癌细胞,5年生存率为47.6%,复发率5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新辅助动脉化疗治疗Ⅰ b2~Ⅱb期宫颈癌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雪玲;李娈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4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乳腺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胸苷酸合成酶阳性表达率77.7%(43/54)高于正常乳腺组织40.0%(7/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胸苷酸合成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可能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慧敏;温达雄;温惠娟;黄秀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清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在妇科恶性肿瘤高能聚束热疗联合化疗(热化疗)、纯化疗法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49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热化疗治疗前、后肿瘤相关物质群的水平,并与47例对照组纯化疗治疗前、后肿瘤相关物质群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肿瘤相关物质群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热化疗组较纯化疗组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化疗较纯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疗效好,血清肿瘤相关物质群可作为观察妇科恶性肿瘤热化疗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王英;胡晓华;黄文成;陆永奎;朱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效果.方法: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患者35例·常规给予抗生素应用,同时给予活血化淤,养血止血中药3~5 d,雌激素补佳乐1 mg或倍美力1.25 mg 7~10 d,服用雌激素的后5 d加服安宫黄体酮20 mg/d,观察阴道出血情况.结果:32例在服药2~7 d阴道出血停止,治愈率91.4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效果好,可避免清宫术,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山书玲;杨洲;李瑞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将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用于大肠癌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本文针对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大肠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作者:徐德魁;于洪波;郑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肝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确诊困难,本院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岁,因右上腹包块3个月,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恶液质,右上腹部明显隆起,可触及较大包块,质地硬,不活动,边界清楚,压痛,无波动感.
作者:李惠民;邵景元;付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早发冠心痛患者956例临床资料,分为维吾尔族组586例和汉族组370例.对2组4个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维吾尔族组糖尿病、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汉族组,而高血压比例低于汉族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型病变率高,维吾尔族组B型、C型病变高于汉族组,而A型病变低于汉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组3支病变高于汉族组,而单支病变低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早发冠心痛患者糖尿病比例高于汉族.维吾尔族早发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率高,C型病变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较汉族早发冠心病患者重.
作者:罗仁;茶春喜;姚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20例(A组)和对照组20例(B组).A组于体外循环前10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3 m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结果:组内比较B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于体外循环后3 h高于麻醉诱导前(P<0.01),而A组体外循环30 rain、主动脉开放后10 min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其余时点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B组白细胞介素-6于体外循环后24 h高于A组(P<0.05),白细胞介素-10浓度明显低于A组.2组间比较,B组坏死因子-α浓度于体外循环30 min,24 h各时点均高于A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部分抑制体外循环导致的炎性反应,对体外循环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段维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痊愈4例,显效5例;出现视觉模糊3例,转氨酶升高2例,低钾血症1例.结论: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疗效满意、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况红艳;孙贝贝;马利军;张罗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术詹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结果进行比较,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25%,83.87%,二者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为93.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相结合可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率.
作者:邵稳喜;祝玉祥;章佳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