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的研究

张甦;陈小野

关键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脾、肾相关证候特点, 证候学说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在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一是以现代脾、肾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特点;二是选择(局方)2个频数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以现代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发现,<局方>脾、肾相关证候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②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③从症状表砚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④<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脾气虚型兔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目的:研究脾气虚证对RD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重建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脾气虚型RD复位组(A组)、RD复位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气虚证模型,向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手术建立RD自动复位模型,分别于术后10、20、30d取RD复位区城视网膜组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A组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细胞水肿变性,内外核层核固缩现象较B组严重且恢复缓慢,尤其以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明显,至术后30d B组已接近正常,A组细胞水肿变性仍明显存在.结论:脾气虚证对RD复位后组织结构的恢复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可影响RD复位后视功能的提高.

    作者:张妍春;王卉芳;毕春潮;杨新光;朱赛林;李亚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外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研究法又叫个案法,个案研究法是对现实中某一复杂的和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川.案例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多种方法之一,广泛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医学研究中也常用到案例研究方法,为了了解医学案例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案例研究质量,我们对近5年来国外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利芬;刘保延;何丽云;彭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从肺论治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VIP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从肺论治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VIP含量的影响,探讨肠病治肺的作用机制.方法:免疫复合法复制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治疗4周、8周后杀检取材,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VIP的含量.结果:4周末模型组VIP含量著高于正常组(P<0.01),3个治疗组VIP含量较模型组均有降低(P<0.05);8周末西药组VI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并高于从肺论治组(P<0.05).结论:从肺论治法可能通过下调VIP水平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且疗效优于西药组.

    作者:杨雪;王新月;朱立;景姗;周波;杨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唐容川血证治疗与病后防复首重气机观点探讨

    <血证论>为清末名医唐容川的代表著作,是主要阐发血证因机证治以及病后防复的临床理论专著.笔者认为,唐氏通过调理人体气机状态,解决临床血证治疗及病后防复的观点,对当前临床防治类似病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将个人浅见简述如下.

    作者:陈宇谨;潘桂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川芎嗪对肺心病患者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探讨川芎嗪缓解肺心病的机制.方法:将10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川芎嗪治疗组各50例,测定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vWF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并以健康组作对照.结果:与健康组相比,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vWF含量、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两治疗组治疗后vWF含量、MDA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川芎嗪组的下降程度比常规组更明显(P<0.01).而两治疗组治疗前的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血浆SOD活性均高于治疗前(P<0.05,P <0.01);且治疗后血浆SOD活性的升高程度,川芎嗪组比常规组更明显(P<0.01)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提高机体杭氧化能力,从而达到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缓解病情的作用.

    作者:王达安;程少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菩人丹超微粉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菩人丹超微粉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风模型.40只W ista: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PRD治疗组和导升明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PRD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视网膜VEG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PRD可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董志军;王海彬;陶相宜;张铁民;庞宗然;董微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正常气虚证小鼠甲状腺氧化磷酸化通路相关基因转录特征

    目的:观察正常气虚证昆明小鼠甲状腺氧化磷酸化通路相关基因转录特征.方法:采用小鼠计量化辨证论治方法及Affymetrix GeneChip Mouse Exon 1.0 ST Array等技术,筛选正常气虚证昆明种小鼠检测其甲状腺基因差异表达的特征.结果:依据KEGG数据库小鼠氧化磷酸化通路与甲状腺芯片数据匹配后得到的85个基因,整体呈上调趋势,其中Ndufb3,Cox6b1、Atp5g3上调较为显著.结论:正常气虚证小鼠甲状腺氧化磷酸化通路相对表达量整体呈上调趋势,提示该通路总体处于比较活跃的代偿状态而非抑制.

    作者:卢文丽;方肇勤;潘志强;刘小美;梁超;吴中华;高必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路志正论治湿病学术思想探微

    路志正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擅长中医脾胃病、风湿病及各种慢性疑难病的治疗,并以擅治中医湿病驰名.其对湿邪致病的特点、病理变化、治疗用药等多有独到认识.他认为湿邪是导致多种临床疾病的重要病因,尤其是在慢性疑难重症中湿邪表现得更为突出.

    作者:范道长;石瑞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息痛饮治疗偏头痛50例临床疗效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

    笔者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已故著名老中医何世英经验方息痛饮治疗偏头痛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患者为本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符合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风的诊断依据~[1]及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颁布的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中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患者表现为头痛周期性,反复性发作,并全部经头颅CT检查,除外颅内器质性病变.

    作者:梁富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李兴广治疗痤疮临床经验

    李兴广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潜心研究中医30载,经验颇丰,辨证准确,用药精妙,疗效显著,尤其对皮肤科疾病有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在此仅将吾师治疗座疮临床经验作简要介绍,与同道共享.

    作者:郑春玉;李兴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丙硫氧嘧啶及大剂量VD_3多因素联合诱导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pit)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测定6周、12周、18周三个时间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G(TG)、高密度胆固醇(HD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心功能参数(LVSP、LVEDP和±dp/dtmax);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结果:桂枝汤具有升高TC、TG、LDL-C及降低HDL-C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升高LVSP、±dp/dtmax,降低LVEDP);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桂枝汤可减轻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异常改变.结论:桂枝汤对缺血受损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改善高脂血疾大鼠脂代谢紊乱有关.

    作者:焦宏;陈彦静;鞠大宏;杜会博;马建伟;薛贵平;侯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降压调脂胶囊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大鼠PKC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调压降脂胶囊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调压降脂胶囊高剂量组、调压降脂胶囊低剂童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实验结束后,取大鼠的尿、血、肾组织标本进行生物(TGF-β1)和蛋白激酶C(PKC)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透射镜观察表明肾脏病理改变减轻.结论:调压降脂胶囊防治DN的作用与其抑制肾脏TGF-β1、PKC表达等因素有关.

    作者:赵云芳;耿宏伟;李瑞琴;闫利利;李伟;李晓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医辨病辨证结合危险度分层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6例

    我们依据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借鉴国外学者推荐的根据血栓形成危险度分层治疗方案~[1],对3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代喜平;吴远彬;李达;胡永珍;吴顺杰;康颖;陈艳红;陈琪;梁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浅谈柴胡类方在防治疫病中的运用

    探析柴胡类方在防治疫病中的运用情况.文中列举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养管汤、柴胡清燥汤、柴胡桂枝千姜汤、柴芩清胆汤等多首方剂的组成及主治范围,意在管窥柴胡类方在防治疫病中的运用情况,为临床治疗温热病提供方法借鉴.

    作者:彭鑫;李志更;林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肺岩宁方及其不同组分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VEGF、bFGF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肺岩宁方是徐振哗教授研制的具有防治肺癌侵袭转移作用的经验方,本实验在前期观察到肺岩宁方有抑制肺癌血管生成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肺岩宁方及其不同组分对Lewis小鼠移植瘤VEGF,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有效组分和作用靶点.

    作者:张铭;徐振哗;王中奇;邓海滨;周卫东;白冰;蔡霄月;吴秋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当先实脾法治疗原发性肝癌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当先实脾法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以当先实脾法方治疗,对照组用复方斑鏊胶囊、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改善和肿瘤与AFP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77.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及肿瘤与AFP变化比较,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先实脾法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满意,且无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刘正隆;刘济川;喻康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地黄饮子加减方对MCAO模型大鼠HPA轴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MCAO模型大鼠缺血不同时点及地黄饮子灌胃后HPA轴水平的检测,观察其变化特点及地黄饮子的干预效应.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MCAO模型大鼠缺血后6h,48h和灌胃地黄饮子7d后的血浆HPA轴水平.结果:①脑缺血6h时模型组HPA轴水平低于正常组,其功能呈抑制状态;②脑缺血48h时,模型组ACTH,COR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CRH含量进一步降低;③地黄饮子能够提高MCAO模型大鼠CRH,ACTH的血浆含量并降低COR的含量.结论:地黄饮子加减方能够提高MCAO模型大鼠CRH、ACTH的血浆含量并降低COR的含量,通过改善HPA轴功能的紊乱在脑缺血急性期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唐璐;孙塑伦;高颖;朱陵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为探索寒热证的本质,很多学者对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检索了CNK11994 -2009年的相关文献,从寒证、热证、寒热体质3个方面总结了近15年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以后的研究设想,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证动物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李燕;隋峰;林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临床应用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兼湿热证.笔者认为当前社会生活水平高,但损伤脾胃因素亦多,常造成各类疑难病例,应用补脾胃泻阴火汤加减治疗,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金伟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敦煌大宝胶囊对衰老大鼠脑组织NO/NOS表达水平及钙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郭煌大宝胶囊对衰老模型大鼠脑组织NO/NOS表达水平及钙平衡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建立大鼠衰老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内NO/NOS表达水平、Ca~2-ATPas.活性以及Ca~2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NO/NOS水平、Ca~2+含量显著升高(P <0.05),Ca~2+-ATPase活性显著降低(P<0.05);经郭煌大宝胶囊治疗后,大鼠脑组织内NO/NOS水平、Ca~2+含量显著降低(P < 0.05),Ca~2+-ATPase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郭煌大宝胶囊具有调节衰老大鼠脑组织NO/NOS表达水平以及钙平衡的作用.

    作者:程容;成映霞;段永强;梁玉杰;王道坤;朱立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