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向东;陈长勋
目的:通过观察人参强心滴丸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血浆心钠素(ANF)的影响,探讨其治疗CH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实验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参强心滴丸高剂量组、人参强心滴丸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心宝丸)对照组.观察各组左室重量指数(LVMI),放免测定血浆ANF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ANF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各用药组大鼠血浆ANF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或P<0.05);模型组LVMI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各用药组LVMI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结论:人参强心滴丸具有逆转CHF大鼠左室肥厚及降低血浆ANF水平的作用.
作者:张志霞;张一昕;李国川;苗冬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但因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理较复杂,目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属疑难病.笔者从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多年,根据该病多属关节经络瘀滞的特点,每以桃红四物汤加减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3年9月~2006年6月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本病68例,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尚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中西药配伍生成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络合物、螯合物或其他沉淀物,影响疗效1.1 金属元素钙、镁、铁、铝、铋等矿物性成分的中药
作者:顾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交换信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构成网络,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皆是微观动态变化基础上宏观整合的结果.五脏证的实验指标具有非特异性.疾病既包括功能引起结构变化的过程,也包括结构的变化引起功能异常的过程,机体的疾病状态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为主轴,相应引起机体器官组织的某些变化,并因之表现出某些症状.证是指疾病时机体与病因相互作用,涉及多系统多物质改变的反应状态.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整合效应是药物、方剂、针灸、气功等方法的治病机制.
作者:赵益业;杨利;邓铁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病因和诱发因素一般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主要有年老体弱、劳逸失调、情志不畅及饮食不节等.但是,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与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关系缺少客观证据支持,而且笼统模糊.近年来,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数学统计方法,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各种致病因素与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确切关系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李军;王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四诊所获得的信息由特定的症状、舌象、脉象组成,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中医证候分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学将全身症状和舌脉象看成是诊断和疗效判断的重要依据,现代医学则认为与病变部位不相关的症状是一些病理变化的主观反应,而更关注疾病诊断相关的症状、体征和病理检查,这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主要的区别之一.中医理论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找到中医症状和舌脉象的客观规律,并探索这些规律对疾病诊断、治疗的影响.我们以前针对一种疾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在西医诊断中不被重视的症状或者症状组合与疾病的一些客观指标有相关关系,同时一些症状组合与一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也有相关关系[3,4].本研究以历代医家治疗痹证医案入手,分析总结症状和舌脉象的内在规律,初步探索了中医四诊信息的规律性以及与中医证候分类的关系.
作者:刘学文;简晖;张启明;查青林;吕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2006年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5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轻身消胖丸是由泽泻、白术、薏苡仁、芒硝、防己、海藻、大黄、茯苓、滑石、山楂、罗布麻叶等19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利湿、降脂、消胖作用.原标准[1]没有含量测定方法,为了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本研究建立了制剂中主要有效成分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作为轻身消胖丸的质量检测方法.
作者:曾常青;黄样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理功能可能是几个脏腑同时都具备,而生理特性则必须是某脏腑独特的生理性质,否则就不是生理特性而变成了生理共性.目前通行的《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将脾气主升、胃主降、肺主宣发肃降等生理功能更改为生理特性是不合医理和逻辑的,应该予以纠正.
作者:王芝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大量临床报道认为中药在改善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学、抗保护脑组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脑梗塞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我们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26例,设立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对治疗前后脑脊液中的β2-MG(β2-微球蛋白)、急性期脑水肿情况进行检测和系统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贾小庆;刘吉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本项研究用DMN腹腔注射合喂饲重金属,同时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病变,造成多器官纤维化的动物模型,观察扶正化瘀方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从而为多器官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作者:姜哲浩;刘成海;袁继丽;崔红燕;刘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中医病因认识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可以从禀赋、饮食、情志、劳伤等方面认识代谢综合征(MS)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作者:肖月星;林兰;倪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月经病从痰证治的理论源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月经生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对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虽然书中未明确论及痰浊与月经病的关系,但却指出了脏腑功能的失调及气机的升降失常与月经病的关系,对后世的论痰、治痰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王晓冰;侯丽辉;吴效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气候因素影响人类的生理与病理变化.本文分析了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杨立明;王晓明;韩巍;张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现代医学疗效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长期预后指标成为现代医学疗效评价的公认指标,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以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猝死、非致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再住院)为终点指标的大型临床试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并形成了临床治疗指南.但终点指标的临床评价常需要大量的病例数、较长的研究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投入.替代指标因此成为评价研究的重要指标,理化检查、量表评定等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而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的兴起,生存质量逐渐成为医学疗效评价的新指标.生存质量是一个多维、整体、主观的评价指标,包括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社会适应性、精神寄托以及与疾病或治疗有关的症状等.目前生存质量量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临床治疗方案的评价和卫生决策中,成为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作者:林谦;农一兵;王洪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枳壳是芸香科植物酸橙(Citurs aurantium L.)及其载培品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一般于7~8月间果实未成熟时采收,主产江西、四川,尤以江西清江、新干产区闻名.枳实同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 itur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 itur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采集时间为夏至前,拾取地上经风吹落或自行脱落的幼小果实.古代本草虽有枳为枸橘的记载,但随着药用枳实、枳壳的变迁,现以酸橙为正品.二者性状相近,功效相似,在调剂过程中必须加以鉴别区分.以下就枳壳、枳实的性状鉴别做一简单介绍(见表1).
作者:薛庆海;薛庆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具有补肾宁心、益气生津作用.临床常用的炮制品有醋五味子、酒五味子、蜜五味子.五味子经酒炙后其性味酸、温,入肺、心、肾经,为固涩药,其滋肾涩精、止汗止泻作用增强.五味子中主要含木脂素、挥发油及有机酸等三类有效成分,大量文献表明五味子中所含的木脂素类成分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且药典对五味子采用五味子醇甲作为其质量控制的指标[1],关于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测定方法已有报道[2,3],本实验对不同产地酒五味子饮片中五味子醇甲进行了含量测定.
作者:郭志力;陆兔林;马新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材料与方法1.1 四诊设备和方法1.1.1 主要仪器设备 MP200B型电子天平用于动物和饲料称重,数字WMY-01型温度计用于检测腋温,SQF-EA体视显微镜用于显微爪、尾、舌的显微拍摄,口颌定位器用于舌的显微拍摄,3200K(色温)500 W摄像专用光源显微和普通照明,NIKON Coolpix 4500数码相机显微和普通拍照,底部划有6.5 cm×5.5 cm方格的实验笼用于旷场检测,YLS-13A型大、小鼠抓力测定仪用于抓力检测,个人电脑用于图像和数据处理.
作者: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刘小美;侯俐;廖明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颈椎病是临床上极为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疾病,是颈椎周围软组织长期慢性劳损、退变及颈椎间盘病变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部肩部及上肢酸痛、麻木.
作者:杜德利;孟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色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以观察面色为主.面色分为常色和病色两大类,常色又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客色是指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面部发生的正常范围内的色泽变化,常见原因有气候、昼夜、情绪、饮酒、饥饱等[1].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认为,春季面色稍青,夏季面色稍赤,长夏面色稍黄,秋季面色稍白,冬季面色稍黑.有学者[2]采用色差计进行了健康人四季面色的测量,说明中医学认为人体面部色泽春夏秋冬之间有一定变化的理论是正确的,但实验数据证明秋天面呈黄色而非白色.然而所选测试对象不是自身对照,这就不能排除主色的影响.另外没有测量时外界温度的记录,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色诊的影响原因.为了阐明健康人四季面色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外界温度的关系,我们选择142例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人进行动态检测,并同时记录其测量时的外界温度,为了解中医客色的规律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刘文兰;杨茜;杨煦;尹英敏;房玲;马思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