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BMCs早期凋亡及其相关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联研究

盛敏玲;陶金辉;张宏;郝加虎;张志华;张国庆;徐胜前;钱浩;戴宏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脱噬作用, 抗原, CD95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凋亡率、fas系统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考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早期凋亡率、mFas、mFasL、sFas和sFasL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选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连接素V和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PBMCs早期凋亡率及PBMCs膜上mFas和mFasL的表达水平;以ELISA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sFas和sFasL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的PBMCs早期凋亡率(13.29% ±4.12%,n=76)高于正常对照组(4.66%±1.57%,n=69) (Z =9.657,P<0.01),活动期患者(SLEDAI≥10)的早期凋亡率(14.80%±5.09%,n=53)高于非活动期(SLEDAI<10) (9.82%±3.76%,n =23),高于正常对照(4.66%±1.57%,n=69) (F=120.2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仅为PBMCs早期凋亡率(apoptosis).对于活动期SLE患者,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有PBMCs早期凋亡率(apoptosis)、血清Fas(sFas)两项.结论:SLE患者的PBMCs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且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数的关系为密切,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之一;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血清Fas (sFas)也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疾病活动度.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定量结果的比对分析及联合定性检测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对比评价POCT法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cTnI的检测效能和可靠性,并探讨POCT法Myo、CK-MB和cTnI三项联合定性检测对AMI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60例患者,采用POCT法和化学发光法对cTnI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42例早期入院病人在不同时点进行三项联合检测,比较敏感性.结果:在cTnI阴性和高浓度时,仅化学发光法能检测;在低和中浓度时两种方法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关性很强;三项联合定性检测中Myo升高时间快,敏感性高.结论:POCT法快速简便,适于快速诊断;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准确性好,适于确诊和监测.

    作者:黄玲玲;李祥云;潘峰;刘玉华;楼洪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杭州地区新生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VP7型别分析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一起新生儿腹泻疫情A组轮状病毒(RV)的VP7基因型.方法:收集杭州某医院2011年7月-2011年8月住院的新生儿腹泻粪便标本10份.采用轮状病毒抗体胶体金试剂盒快速检测RV抗原,荧光RT-PCR方法检测RVRNA,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以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t-PCR)进行RV VP7基因分型.结果:检出3份阳性标本,阳性率30%.RV VP7 (G)血清型为G1G4G9混合型.结论:此次杭州地区新生儿腹泻疫情RV VP7 (G)血清型为G1G4G9混合型.

    作者:邱晓枫;张国忠;孙昼;黄志成;胡国涛;潘劲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抗MCV、抗RA33抗体、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anti-MCV)抗体、抗RA3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RA患者和50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检测抗MCV、抗RA33抗体和RF,观察各指标及3项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单指标检测抗MCV抗体对RA的敏感性高;抗RA33抗体对RA的特异性高.三项指标中任一指标阳性即作为阳性的敏感性高(95.12%);而三指标均为阳性才视为阳性的敏感性略低于RF,但特异性可达99.00%.结论:抗MCV、抗RA33抗体、RF是RA较为特异的指标,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把阳性患者的误诊率降到低,有助于对RA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病情预后估计.

    作者:陈浩全;曾嫚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纳米壳聚糖携带miR-29b转染肝星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纳米壳聚糖携带miR-29b表达质粒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转染效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制备载miR-29b表达质粒的纳米壳聚糖,并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Ⅰ型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纳米壳聚糖的载药率为91.56%.凝胶电泳阻滞实验显示纳米壳聚糖与质粒结合较好.纳米壳聚糖携带miR-29b表达质粒的转染效率为31.9%,脂质体的转染效率为35.1%,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纳米壳聚糖组和脂质体组Ⅰ型胶原α1链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29%和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壳聚糖载体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携带miR-29b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效果.我们的研究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载体.

    作者:董培红;郑建建;卢中秋;洪巧;高申孟;俞富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4h尿液总蛋白测定方法的比较与评估

    目的:初步评价邻苯三酚红—钼酸盐法,并观察磺柳酸定性结果和它的吻合性.方法:以邻苯三酚红—钼酸盐法测定总蛋白,再以磺柳酸定性法进行比对,结果不一致者以考马斯亮蓝法复核.结果:1475例标本中,蛋白定量阴性者259例,占17.56%,阳性者1216例,占82.44%,阳性患者中,定量超过2.5 g/L有143例,占阳性患者的11.76%.1458例标本德林生化仪测定结果与磺柳酸定性结果相符,其吻合率达到98.85%.17例与定性结果有偏差的标本,两种定量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尿液总蛋白各测定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邻苯三酚红—钼酸盐法操作简便迅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的需要.与磺柳酸定性法结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陆丽;沈薇;应春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挥发性卤代烃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生活饮用水中7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方法.方法:采用DB-624毛细管柱、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氯一溴甲烷、四氯乙烯、一氯二溴甲烷及三溴甲烷.结果: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7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平均回收率在92.5%~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0% ~4.61%,检出限为0.01 μg/L ~1.00 μg/L.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简便、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7种挥发性卤代烃.

    作者:董玉英;张瑞雨;欧利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濮阳市2011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

    目的:为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发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监督提供依据,指导餐饮服务单位规范生产加工过程,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消费者饮食安全.方法:按照《河南省2011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计划》的要求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结果:共抽检21类252份样品,合格11类182份,合格率72.2%.其中微生物指标检验6类72份,合格7份,合格率9.7%;理化指标检验19类228份,合格218份,合格率95.6%.直接入口食品凉拌菜、生食水产品、熟肉制品、非发酵豆制品、盒饭合格率仅有3.3%.结论:濮阳市餐饮服务单位总体卫生状况一般,高风险食品合格率极低,微生物污染情况严重,提示应加强餐饮服务的监督和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晓燕;徐国锋;王想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腹型肥胖患者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腹型肥胖患者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腹型肥胖患者(合并组)、单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单纯组)和健康对照者血清脂联素含量,分析合并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含量变化,并通过其与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肝功能、血脂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合并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脂联素含量与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HOMA-IR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ALT、AST、GGT活性及血清TG、TC、LDL-C含量亦显著负相关,与血清HDL-C含量则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合并组患者存在严重的低脂联素血症,腹型肥胖可能通过加重低脂联素血症进一步加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者:李红山;朱德东;李德周;丁世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哮喘患者呼出气冷凝液白三烯检测及孟鲁司特的抗炎作用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半胱氨酰白三烯C4 (LTC4)水平及孟鲁司特治疗后的变化.方法:选择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均予孟鲁司特10 mg,每晚一次口服,疗程1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EBC中LTC4水平,同时测定肺功能,另选择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哮喘组治疗前LTC4水平(55.17±17.02) 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7.15±7.4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治疗后LTC4水平为(38.36±14.03) ng/ml,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哮喘组治疗前LTC4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哮喘患者EBC中LTC4水平可简便安全监测哮喘的气道炎症,孟鲁司特是一种有效的气道炎症抑制剂.

    作者:秦娥;沈巨信;周国忠;孙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烟草制品中香精香料分析方法进展

    烟草制品中香精香料的添加使用,对烟草制品终的独特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来源上,香料可以分为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天然香料一般是指从动植物组织或分泌物中提取制得,多为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如龙涎香、麝香、檀香油、桂皮油等,其通过分离可以得到单离香料.合成香料,是指以一些化工产品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结构明确的有香味的一类有机物.香精是指由两种或更多香料及一些辅料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的香料混合物[1,2].

    作者:李莉;张毅;王秀娟;张峰;杜天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011年手足口病毒病原学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对手足口病(HFMD)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北京市西城区HFMD的流行特征.方法:提取标本中病毒核酸,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核酸鉴定,核酸阳性标本使用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结果:2011年共收集咽拭子标本192份,检测结果显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81例,阳性率为42.19%.EV71、CoxA16及未分型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分别为32例(16.67%)、36例(18.75%)和13例(6.77%);病毒分离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标准方法中的操作进行了改良,培养阳性率达到91.23%.结论: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手足口病病原以CoxA16和EV71为主;手足口病毒分离的改良培养方法操作方便,不仅可以提高阳性率,而且增加获得的病毒量.

    作者:张晶波;王永全;刘国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广西贺州市HIV人群构成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广西贺州地区HIV感染的构成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制定HIV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贺州市确诊的2257例HIV感染者的人群构成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检出HIV阳性者446人、856人和955人,男性占70% ~75%,农民占70% ~80%,受教育程度在中学以下者占98%以上.结论:贺州市HIV感染男性占大多数,人群构成以农民、低文化水平人群为主,性传播可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并且与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防护能力低有关.

    作者:饶贵平;邹贵森;陈社华;黄丹梅;吴宝莲;黎元扶;邹喆;黎振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北京与杭州地区耐三代头孢菌素的宋内志贺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耐三代头孢菌素的宋内志贺菌耐药机制,为感染性腹泻的正确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解放军302医院和杭州某医院腹泻患者大便培养分离的宋内志贺菌272例,采用K-B法检测10种抗生素的药物耐药性,进一步用PCR方法扩增耐药基因.结果:北京地区ESBLs阳性的菌43例,占20.3% (43/212);杭州地区ESBLs阳性的菌32例,占53.3%(32/60).北京地区以携带CTX-M1群和CTX-M9群居多,占62.8% (27/43);杭州地区携带CTX-M9群占81.3% (26/32)、CTX-M1群占12.5%(4/32).两地区均未检出CTX-M2、CTX-M8、SHV、OXA、PER基因.结论:北京与杭州地区耐三代头孢菌素宋内志贺菌以携带CTX-M基因为主,流行亚型为CTX-M-14、CTX-M-15like.其中杭州地区携带CTX-M-79和CTX-M-65的宋内志贺菌在世界属首次检出.

    作者:鲍春梅;张传领;崔恩博;侯晓峰;陈素明;张鞠玲;王欢;曲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负载bFGF的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其体外缓释性能测定

    目的:制备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壳聚糖微球,并测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空白微球,再进行bFGF吸附,制成负载bFGF的壳聚糖微球,并对微球进行扫描电镜观察.ELISA法测定其载药量与包封率,以及bFGF的体外释放情况.并测定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吸水膨胀率.结果:负载bFGF的壳聚糖微球直径约4μm,载药量为1.06μg,/mg,包封率为84.8%.体外释放实验初期释放bFGF速度较快,随后逐渐趋于平缓.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吸水膨胀率为650%.结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包裹bFGF的壳聚糖缓释微球,简单易行,成球性好,得率高,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作者:张文元;杨亚冬;李颖;张科技;房国坚;唐靓;李跃中;王晗;陆明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固相萃取-三重串联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韭菜中8种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

    目的:建立了韭菜中8种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的三重串联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匀浆提取后采用固相萃取法(SPE)净化,采用三重串联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分别对韭菜进行两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50 μg/kg、200 μg/kg),其回收率在94.5% ~ 106.3%范围,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方法的定量下限(LOQ)范围为0.8 μg/kg~ 8.7μg/kg.结论:该方法适合韭菜中8种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的测定,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及稳定性.

    作者:金永高;范建中;李继革;王玉飞;周静峰;施家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高压消解-火焰原子吸收法同时测定婴幼儿奶粉中钾钠及空白控制

    测定钾、钠常用的方法有火焰光度法[1]、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3]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4]等.本实验的污染主要来自前处理过程和实验试剂及容器.采用聚四氟乙烯高压消化罐解决了前处理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和损失,使用较高纯度的试剂及塑料容量瓶等能够有效的控制空白.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钾、钠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精密度,且实验成本较低.

    作者:吕光;商博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卫生检验机构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自我评价方法研究

    卫生检验机构建立并运行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对影响检测检验数据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将检测检验工作的全过程和涉及到的其他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地、协调地把影响检测检验质量的技术、人员、资源等因素及其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活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加以有效控制,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探索和掌握管理体系的运作规律,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适应内外环境,持续有效运行,才能保证检测检验数据的的真实可靠和准确公正[1].为此,本文探讨建立一种由卫生检验机构对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进行自我定量评价的方法,从而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更加持续有效和成熟高效.

    作者:侯学文;徐凌忠;翟慎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扩增内标在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荧光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方便快捷等优点,目前在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中己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样品本身、检测环境及样品的中间处理环节带来一些潜在的PCR反应抑制剂影响PCR反应,导致假阴性.因此,为提高PCR检测方法的准确率,有学者提出在PCR反应体系中放置一条能够指示假阴性的扩增内标[1],作为PCR反应过程中假阴性的指示剂.本文将从扩增内标在PCR反应中出现假阴性的原因、扩增内标的构建以及扩增内标在PCR检测方面的应用等四方面进行综述,以便选择合适的扩增内标,发挥其对假阴性的指示作用.

    作者:李雪玲;徐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四种阴离子与传统化学法的比较

    目的:离子色谱法与传统化学法对饮用水中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方法:离子色谱法和传统化学法分别从取样量与检测时间、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4种阴离子的检测时间、检出限、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等均优于传统化学法.结论:离子色谱法比传统化学法操作简单、准确和灵敏,能同时测定多种离子.

    作者:黄文锋;张骊;肖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IgM抗体定量在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IgM抗体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对822例HBsAg阳性血清进行HBc-IgM定量检测与部分随访,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乙肝二对半分析比较.结果:同样是大三阳模式或小三阳模式,HBc-IgM阳性患者的ALT异常率为61.7%、53.1%,HBV DNA阳性率为99.6%、94.9%,明显高于HBc-IgM阴性患者的.结论:HBc-IgM与ALT、HBV DNA密切相关,当抗病毒治疗有效时能迅速下降甚至转阴,HBc-IgM的定量检测对明确乙型肝炎患者的感染病程、病情、预后评估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吴坚敏;黄其俊;严爱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