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气虚证大鼠血气分析指标与血栓素、内皮素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

赵蜀军;蔡圣荣;方志斌;黄开泉;王元勋

关键词:肺气虚证, 血气分析, 血栓素, 内皮素, 相关性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致肺气虚证大鼠模型组和对照组血气分析指标和内皮素(ET)、血栓素(TXB2)的含量测定,发现模型组PH、PaO2、SaO2%下降,PaCO2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ET和TXB2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特性差异(P<0 01).其中PaO2与ET呈负相关(r=-0.937,P<0.01),PaCO2与ET、TXB2呈正相关(r=0.966,P<0.05和r=0.851,P<0.05).结果:肺气虚证大鼠存在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PO2和PCO2的改变与ET、TXB2的含量变化存在着相关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都梁丸提取液镇痛作用及其对血清中5-HTP、5-HIAA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都梁丸提取液的镇痛作用及其对血清中5-羟色胺酸(5-HTP)、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影响,为其镇痛机理提供依据.方法:热刺激法测定完全福氏佐剂(FCA)所致小鼠的痛阈值,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清5-HTP、5-HIAA含量.结果:都梁丸提取液明显提高动物模型痛阈值,并能降低血清中5-HTP、5-HIAA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都梁丸提取液具有镇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中5-HTP、5-HIAA的含量有关.

    作者:韩笑;许建阳;徐祎;鲁燕侠;邱德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作者:张维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肺气虚证大鼠血气分析指标与血栓素、内皮素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

    目的: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致肺气虚证大鼠模型组和对照组血气分析指标和内皮素(ET)、血栓素(TXB2)的含量测定,发现模型组PH、PaO2、SaO2%下降,PaCO2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ET和TXB2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特性差异(P<0 01).其中PaO2与ET呈负相关(r=-0.937,P<0.01),PaCO2与ET、TXB2呈正相关(r=0.966,P<0.05和r=0.851,P<0.05).结果:肺气虚证大鼠存在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PO2和PCO2的改变与ET、TXB2的含量变化存在着相关性.

    作者:赵蜀军;蔡圣荣;方志斌;黄开泉;王元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SARS恢复期证候特征与胸片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证候特征与胸片改变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药辨证治疗和预防肺纤维化提供依据.方法:由专人序贯询问,检查患者的症状,舌脉,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摄取胸部X光片,由专人依法读片、记分,采用统计学结合临床的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胸片改变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中医三个基本证型即气阴两虚、阴虚邪恋、肺脾气虚和胸片改变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关系,与是否兼挟湿邪、热邪、瘀邪也没有明显关系.治疗后观察,中医辨证为正常者胸片异常积分为0.944±0.938,肺脾气虚者胸片异常积分较高(2.333±1.803),兼挟湿邪者较不兼湿邪者胸片异常积分明显为高(P=0.042).结论:肺脾气虚兼挟湿邪者治疗较为困难,据此推测肺纤维化主要和肺脾气虚兼挟湿邪有关,临床上即使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仍遗留有少量肺部异常.

    作者:齐文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糖平煎复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和蛋白质糖化终末产物的影响

    目的:研究糖平煎复方对糖尿病大鼠代谢的影响.方法:观察该方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蛋白质糖化终末产物的影响.结果:糖平煎复方对实验动物有显著降低血糖、血脂,降低蛋白质糖化终末产物的作用.结论:糖平煎复方对纠正糖尿病大鼠代谢紊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效云;李永民;宋桂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脾失调类证辨析

    肝属木,主疏泄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而生血,肝脾两脏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及肝,形成肝脾失调.肝脾失调中肝病又有肝气、肝郁之分,脾病也有脾虚、脾实之别,故肝脾失调所表现的病证有多种,而且这些病证多有类似之处,临证往往难以辨识而混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类似而实非或不尽相同的病证进行辨析和鉴别.

    作者:刘家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实验性脾虚痹证的黏膜免疫学机制研究

    目的:从黏膜免疫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探讨脾虚痹证的发病机理.方法:选用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CIA)作为痹证模型;复合大黄泻下加饥饱失常造成实验动物脾虚;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等细胞因子含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小肠组织中CD4、CD8、分泌型IgA含量,并对肠道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PP结)计数.结果:脾虚组、脾虚痹证组肠道PP结数量明显减少,CIA组变化不明显.CIA组及脾虚痹证组血清中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CIA组及脾虚痹证组血清中IFN-γ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IA组、脾虚痹证组CD4、CD8阳性细胞均明显减少,而以脾虚痹证组CD8阳性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正常组、CIA组SIgA阳性细胞较多,脾虚组、脾虚痹证组则明显减少.结论:脾虚时可能是通过下调机体黏膜免疫功能,相对上调全身免疫应答而加重CIA发病.

    作者:徐世杰;肖诚;周桂琴;吕爱平;王安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

    目的:阐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临床证候,丰富温病学临床基础.方法:通过129例该病临床全程观察,按四诊取证原则,对20种症、征以百分位数原理进行分类,以症归证明确辨证原则.结果:按以上方法将非典型肺炎以三焦辨证分型.结论:可试推广临床总结及附方施治.

    作者:张页;陈素芬;刘艳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苦甘冲剂抗SARS病毒实验研究

    1 材料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引进,本室传代备用.细胞培养液:含10%进口小牛血清,0.29mg L-谷氨酰胺%、100u/ml青链霉素的Eagle's MEM细胞培养液(日本日水制药株式会社出产).细胞维持液:除进口小牛血清含量为2%外,其余成分同细胞培养液.病毒:SARS Virus,来源同Vero E6细胞,本室传代、滴定,置液氮罐中保存.试药:苦甘冲剂,由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30506.用前以三蒸水配成0.25g/ml,隔水煮沸15min灭菌备用.

    作者:姚书明;王满霞;孙刚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作者:张志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对SARS瘀阻肺络病机的探讨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新发现的冠状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虽然该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对其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治疗转归中的诸多问题,尚待医学界深入研究和探讨.

    作者:彭锦;刘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8例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的特点.1994年6月~1999年12月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居龙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治风法、活血法、治风活血法对气滞血瘀模型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治风法的活血作用,治风和活血配伍的效用.方法:制作气滞血瘀模型,随机分组观察治风、活血、治风活血三组的一般表现、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均能改善一般情况,血液流变学以治风活血方为显著(P<0.05),三方均能显著降低ET(P<0.01),显著升高CGRP、NO(P<0.01),且治风活血法比单纯用治风法或活血法为佳(P<0.05).结论:治风方与活血方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治风与活血配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提示临床对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应重视治风活血法的运用.

    作者:吴正国;李红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略论寒疫源流

    中医的瘟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从明*吴又可<瘟疫论>以后,部分医家把瘟疫等同于温病.本文从<内经>、<伤寒论>开始,综合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著作的论述,并结合相关疾病,阐明瘟疫是有寒热之分的,存在寒性传染病,认为戾气理论与六气异常致疫理论是互相补充的.

    作者:赵阳;伍昱;薛伯寿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论治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归属中医温病范畴.中医诊断为急性髓劳,分三期辨证论治,病程初期多为温热毒邪炽盛,气血两燔,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期多为温热毒邪留恋,高热、出血后阴伤血亏,治以清热凉血、滋阴补肾;后期多为久病伤肾,肾精不足,治以补气养血填精益髓.

    作者:刘清池;郑博荣;田洪波;杨淑莲;李达;闫金玉;王继亮;梁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浮沉脉象主病新议

    浮沉二脉,既皆能主表证,又均可主里证,这不仅切实符合临床实际,从历代文献也可以找到理论根据.而且二者主表、主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掌握此点,对临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勇;李乃刚;魏光森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类风湿胶囊中青蒿素的含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类风湿胶囊中青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回收率=96.72%,RSD=1.24,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汪文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笔者临诊必先诊脉识病,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积累了一定的诊脉经验.但临床发现,寸关尺三部对病位的确定尚有不足之处,即不能包含身体全部,查阅所学脉书或脉论中,均以寸关尺三部诊脉识病,偶有提及鱼际脉者,亦未见详论.寸上脉及尺下脉,是寸口脉的上下延伸,为笔者临诊时发现,经临床反复验证比较,以其异常脉象能较准确反映头颈及双下肢的病变,并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病因病机和辨证依据,使脉诊在寸口脉的基础上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全身情况,较完善地反映脉诊与人体从头至足的对应关系,并对临床有较实用的指导意义.现总结分述如下.

    作者:刘静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狼疮性肾炎中医病机与治法探讨

    结合临床对狼疮性肾炎的病机与治法进行探讨.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内在基础,热毒为重要诱因,湿热与瘀血贯穿于整个病程,是病情发展演变

    作者:盛梅笑;王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颈椎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的中医治疗研究

    颈部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是以前称之为颈椎病的一部分.颈椎病的病理多为椎间盘变性(髓核变性突出,纤维环膨出,软骨板变性).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及附件改变,导致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受累、压迫、变形、扭曲而产生神经血管等一系列症状,其中以神经根受累为主的称为神经根型,以下依次类推为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病变呈原发性和继发性.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内服或外用药物能使变性之椎间盘恢复,骨质增生消退,而临床上已有许多非手术疗法,包括药物对颈椎病治疗有效.理论与实践不相适应的现象提示,颈椎病中有相当部分属于颈部椎管外软组织损伤[1],或者讲颈椎病的病理应为少数椎管内软组织损害与极大多数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所共有.这是非手术疗法的基点,也是对颈椎病的再认识,故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叶新苗;唐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