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赵雁;黄启福;王永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证、脉痹的范畴.在借鉴前人对该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认为血瘀是本病发病的基点和主要病机所在,以祛瘀生新、活血化瘀治疗,用糖末宁治疗均可获良效.
作者:吴兆利;于世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基因研究、模型研究、激素及补钙治疗、补肾中药及有效成分的研究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亦产生了诸如辨证的实质、单味药研究的误区以及临床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等诸多困惑.为此,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新技术,加强流行病学、病机理论、证候演变规律及治疗研究.
作者:于向东;崔军;周文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胶原性关节炎(CIA)大鼠的体征特点与证候属性.方法:对CIA免疫侧与继发侧分别进行室温(21℃)、5℃~8℃水浴、42℃~45℃水浴下的疼痛试验,关节肿胀程度测量,肛温与膝、踝关系肤温、体重检测.结果:CIA大鼠双侧持续疼痛显著(P<0.001),免疫7d后对寒、热刺激的反应不明显,踝关节宽厚度增加(P<0.001,P<0.01),膝、踝关节肤温相继增高(P<0.05,P<0.001,P<0.01),肛温、体重无异常.结论:慢性痛、踝关节肿胀、膝踝皮肤温度增高可作为CIA的主要结局指标(endpoint),CIA证候特征不明显,但具有在不同干预措施下表现为不同证候的潜质与基础.
作者:李梢;鞠大宏;徐世杰;王少君;吴敏;赵宁;吕爱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皮质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及牛蒡子提取物对其影响,探讨牛蒡子粗粉及提取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成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给予牛蒡子粗粉及提取物灌胃治疗6周,检测其体重、肾重/体重、尿量、尿微量白蛋白、肾皮质PKC活性变化.结果:经牛蒡子粗粉及提取物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尿量、肾重/体重、尿白蛋白均有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可降低胞膜PKC活性,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牛蒡子提取物降低胞膜PKC活性,可能为其对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表明:牛蒡子醇提物较其水提物和粗粉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王海颖;朱戎;邓跃毅;陈以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在中西医学发展的奠基时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对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医以四元素说发展而来的四体液病理学说为其理论工具,中医以阳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由于中西方古代哲学本身的差异以及中西医对哲学采用的方式不同,使其在此后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模式.西医重局部,重解剖、实验,在医学的微观领域发展迅速,独领风骚;中医重整体,重关系,在宏观医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理论模式各具千秋,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完善.
作者:马小兰;蔡松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肝为五脏之一,按五行,位五行之首,论六经,为六经之末.其母为水,其子为火,故居阴阳之中,水火之间,古人谓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之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维系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作者: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桂枝为常用中药,收载于<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中药大辞典)等,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csl.)的干燥嫩枝.桂枝一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中,用桂枝竟达76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有41方,<金匮要略>中有35方,在后世医疗实践中广为流传.桂枝的原植物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1.),桂枝药材是其当年生细小嫩枝,肉桂却为树干或多年生粗枝之皮,药用部位迥然有别.
作者:许利平;杨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对有关饮酒与血瘀证关系的古代文献进行总结,并就二者与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管腔形态诸方面关系的现代研究概况系统论述,意在探讨饮酒致血瘀形成的危险度及其内在规律,这对于正确指导饮酒以及预报、预防、治疗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冰;丁书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肾康注射液(SK)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IL-1的影响.方法:以脂多糖(LPS)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IL-1,采用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IL-1活性,以3H-TdR掺入法测定胸腺细胞的增殖.结果:不同肾康注射液剂量组的IL-1水平均明显低于LPS对照组.结论:肾康注射液可抑制系膜细胞产生IL-1,该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佳抑制浓度为25μg/ml.
作者:毛炜;叶传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ology system,MIS)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场所,运用口服抗原的方法来诱导产生口服耐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其主要动物模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已经有了大量的报道.从该系统探讨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可为研究RA的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赵宁;贾红伟;吴萍;鞠大宏;徐世杰;肖诚;吕爱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消渴病除传统的三消辨证外,还存在着肝胃郁热证.消渴病中肝胃郁热证有其产主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在消渴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辨识肝胃郁热证,恰当地运用清泻肝胃郁热法,可达到控制消渴病患者病情,预防消渴病继发症发生的作用.
作者:柳红芳;仝小林;朴信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重点观察健胃愈疡颗粒剂对肝郁脾虚证胃溃疡患者胃黏膜hTFF1表达的影响.方法:胃镜下确诊的30例胃溃疡患者(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治疗前后胃黏膜活检标本,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TFF1表达的改变.结果:健胃愈疡颗粒剂明显提高肝郁脾虚证胃溃疡患者胃黏膜hTFF1表达.结论:健胃愈疡颗粒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胃黏膜hTFF1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张炜宁;李家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子油对家兔血浆TXA2、PGI2及TXA2/PGI2比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基础、高脂、高油、低油等不同饲料喂饲家兔,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喂饲前、喂饲后30d、60d、90d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结果:高脂饲养家兔可使血浆TXA2升高,6-Keto-PGF1α降低,TXA2/PGI2比值失调.亚麻子油能明显降低血浆TXA2和6-Keto-PGF1α.维持血浆TXA2/PGI2平衡.结论:亚麻子油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XA2/PGI2水平以抗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高丽杰;胡鑫尧;施庆国;刘崇义;毛中兴;孙树秦;赖炳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老年人,以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为常见.据WHO报道,白人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占60岁以上人群的25%~50%.我国各地区骨矿物质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不一,存在地区差异,北方老年妇女发病率为40%~50%,而昆明地区为26.19%.骨质疏松症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也大幅度增加,50岁~60岁患病率为88.7%,61岁~70岁患病率为97.5%,71岁以上患病率高达99.5%.此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及是否运动都对本病有很明显的影响.
作者:吴良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糖尿病黎明现象系指糖尿病患者虽然夜间血糖较稳定,但从5时~9时出现空腹血糖明显增高或胰岛素需要量明显增加的一种临床现象,可见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1、2]且以阴虚型糖尿病患者多见.鉴此,本人在原治疗基础上加服滋阴补肾、养阴清火之剂,用以防治糖尿病黎明现象,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彩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黄体不健(LPD)是卵巢黄体分泌孕酮不足而产生的临床症候群,以排卵性功血、不孕和早期自然流产为主要表现,隶属中医崩漏、不孕症和胎漏范畴.
作者:刘昭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针神经干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7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神经干组(简称神经干组,40例)、常规针刺组(简称针刺组,34例)、中药组(33例).神经干组采用电针神经干疗法治疗,针刺组选取常规穴位电针治疗,中药组口服华佗中风方.结果:神经干组较针刺组和中药组疗效高、收效快(P<0.05).结论:电针刺激神经干可作为中风后遗症的常规疗法选用.
作者:余明哲;杨光正;詹宽仁;范玉樱;彭美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金泰冲剂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建立豚鼠模型及大鼠被动过敏反应(PCA)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氨茶碱对照组及金泰冲剂治疗组,分别测定豚鼠哮喘潜伏期时间及大鼠PCA蓝斑反应直径,测定各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学变化及蛋白定量,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金泰冲剂可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抑制大鼠PCA反应,使豚鼠BALF中炎性细胞减少,蛋白含量下降,光镜观察发现金泰冲剂组较模型组病理损害减轻.结论:金泰冲剂能减轻气道局部炎性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从而缓解哮喘发作.
作者:朱慧志;韩明向;李泽庚;王艳昕;孙敏;邹晓华;窦红漫;周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所要讨论的经方,是专指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所载的方剂.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并载方51首,其中许多方剂虽名与张仲景经方有异,但组成及主治多有相似,兹参阅遗书<法要>,对张仲景经方之源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作者:张永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61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降脂通脉口服液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洛伐他丁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酶法测定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的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中药降脂通脉口服液可明显改善多种脂质成分,阻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结论:降脂通脉方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抗AS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亚红;吕唏滢;秦腊梅;赵明镜;肖龙正;唐玲;何兰英;蒋学英;郭维琴;王硕仁;鲁伟星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