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邓兵;杨惠
目的 调查研究陕西省双翅目蠓科昆虫.方法 人帐诱法、畜诱法、灯诱法和网捕法.结果 获得陕西省双翅目蠓科4亚科10属50种,即阿蠓属Alluaudomyia 1种,库蠓属Culicoides 25种,绒蠓属Mallochohelea 1种,须蠓属Palpomyia 1种,柱蠓属Stilobezzia1种,毛蠓属Dasyhelea 5种,裸蠓属Atrichopogon 3种,铗蠓属Forcipomyia 10种,蠛蠓属Lasiohelea 1种和细蠓属Leptoconops 2种;其中以库蠓属种类多,占已知种类的50.00%;铗蠓次之,占20.00%;毛蠓居第3位,占10.00%;其余阿蠓属、绒蠓属、须蠓属、柱蠓属、裸蠓属、蠛蠓属和细蠓属等属的种类少,共占已知种类的20.00%.在不同地理区域蠓科种类的组成、分布与优势种群不同,蠓科种类不同其活动的时域不同,同一蠓种在不同地区其活动的时域亦有变化.结论 初步掌握了陕西省蠓科昆虫的本底,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史锋庆;刘增加;韩雪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锦州市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为疾控部门防治和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病历和流调信息,采用镜检、快检实验(rapid diagnostic test,RDT)及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3种方法对患者血样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在喀麦隆疟疾高度流行区务工期间感染疟疾,经青蒿素类复方治疗8d;回国后1个月以持续性发热、头痛、畏寒、腹泻等症状入院治疗.镜检见疟原虫环状体、配子体,恶性疟RDT抗原和qPCR基因检测均为阳性,确诊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结论 应加强务工归国人员的管理,并通过镜检联合RDT及qPCR检测以提高疟原虫血检效率,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田晶;隋天意;蔡灵琰;郭晓英;牛姝力;宋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对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猫和狗的选择行为,了解自制嗅觉仪进行气味选择性研究的可能性和探究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对不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选择.方法 以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试虫,用Y型嗅觉仪和自制嗅觉仪测定在5、10、15、20 min对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猫、狗的气味选择性.结果 用自制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对4种动物(沙鼠、黄鼠、家猫和家狗)的选择性进行两两比较,说明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对长爪沙鼠和狗的选择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制嗅觉仪x2=0.991 6,P=0.319 3,Y型嗅觉仪x2 =0.1014,P=0.7501),对其他宿主动物的选择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嗅觉仪与Y型嗅觉仪的测试结果均一致;在5 min时,方形黄鼠蚤对黄鼠、沙鼠、猫、狗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0.15、0.70、0.24,即喜好顺序为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狗>猫.在10、15、20 min,4种宿主动物对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的选择性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制嗅觉仪可用于测定宿主气味选择性研究,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主要宿主动物的监测同时,应特别重视非宿主动物的监测工作.
作者:陈永明;康东梅;闫东;刘冠纯;史献明;杜国义;崔耀仁;兰晓宇;吴晓明;任凤岐;赵玉刚;王惠孝;周建宏;宁智波;王卫东;陈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兰州市城区鼠、蟑防治效果进行评估,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防治方法 采用以环境治理为基础的综合防治,密度调查采用鼠迹法和目测法.结果 2014年全市共检查各类场所760间房,鼠迹阳性率为3.55%;蟑螂侵害率为1.18%,蟑迹查获率为1.05%.重点行业鼠迹阳性率为5.00%;蟑螂侵害率为1.73%,蟑迹查获率为1.54%.结论 通过两轮病媒生物防治活动,城区鼠密度和蟑螂密度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规定的C级控制水平.局部场所仍存在超标现象,主要是餐饮和超市,应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作者:王芸;刘旭红;齐跃军;高磊;陈晓林;李小龙;杨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密云区蚊虫种类并对主要蚊种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进行分析,为以后蚊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密云区2011-2016年蚊虫监测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应用秩和检验对各年、各环境蚊密度差别进行检验,卡方检验对过去6年每个月蚊密度分布差异进行检验.结果 2011-2016年密云区捕获蚊虫以淡色库蚊为主(98.6%),平均密度为1.91只/(灯·h).6年间淡色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呈波动状态[(x2(H)=10.248,P=0.068];医院蚊密度高,但其与居民区、公园绿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H) =1.452,P=0.484];历年蚊密度均在7月份达到峰值.结论 密云区今后应重点针对淡色库蚊开展防治工作,并且应尽早在5月份开展蚊虫杀灭工作.
作者:张继松;王冬梅;杨育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设计研发空军机场病媒生物监测和预警分析支持系统,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网络版的系统,体系结构为C/S结构,实现对空军机场鼠类、蚊类、蝇类和蟑螂等病媒生物监测和预警、病媒生物和虫媒传染病知识查询等功能.结果 系统设置机场分布、病媒生物监测、病媒生物预警、病媒生物知识、虫媒传染病知识和用户管理等6个模块.结论 该系统实现了对空军机场病媒生物种群和分布的动态监测,并对监测资料进行自动分析和预警,提供了病媒生物和虫媒传染病知识查询.数据资料显示直观,知识查询快速,使用方便.
作者:宋振耀;李景刚;曲国龙;胡亚华;滕文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为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进行监测,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x2检验方法对2008-2016年锦州市人间和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率与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08-2016年锦州市共确诊1 053例HFRS患者,年平均发病率为3.75/10万.室内和野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4.15%和3.51%,各年之间鼠密度存在极为显著差异(F=14.900,P<0.01);而带毒率分别为7.79%和2.77%,差异极为显著(x2 =33.614,P<0.01).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呈正相关(r=0.705,P<0.05).结论 锦州市HFRS疫源地普遍存在,鼠密度及带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群发病,应加强鼠间疫情监测.
作者:吴彤;毛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上海市长宁区疟疾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3-2014年上海市长宁区疟疾疫情资料及消除疟疾工作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长宁区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有疟疾的暴发流行,年发病率超过了1000/10万,其中1962年发病率更是高达1 768.79/10万,1966年疟疾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的疫情比较平稳,疟疾的年发病率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1982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年发病率低于10/10万),1996年以来疟疾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2008年出现后1例本地疟疾病例.结论 62年来的防治经验为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影响疟疾发生的自然因素并没有完全改变,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是今后疟防工作的主要任务.
作者:夏仪;蔡黎;汤泓;李颖;卫鹭;蔡恩茂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CO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在淡色库蚊监测中的效果,为不同监测方法间数据转化、历史监测数据利用和探寻科学规范的蚊虫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14-2016年4-1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采用CO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每旬监测1次淡色库蚊密度.结果 CO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的淡色库蚊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经线性相关性分析,2种方法监测结果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98 1,P<0.05.作为淡色库蚊的监测方法,CO2诱捕法和人工小时法的监测数据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1.12±0.24) x+(3.32±0.99),r=0.698 1,P<0.05.结论 两种监测方法所得到的监测结果可用于相互间数据转化和利用.
作者:刘俊;顾盈培;冯磊;谢博;周毅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蟑螂群落特征分布情况及抗药性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粘捕方法调查蟑螂分布,使用药膜法测定抗药性.结果 南京市蟑螂主要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德国小蠊是绝对优势种,2014年构成比达98.4%;餐饮和农贸市场是蟑螂的主要孳生生境;蟑螂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或双峰走势,高峰为2012年7月,密度为4.733只/张.蟑螂密度和侵害率年际分布均呈先上升后略有回落趋势,高峰均在2014年,蟑螂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为2.213只/张和32.454%;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乙酰甲胺磷、毒死蜱和残杀威抗性倍数为12.16、12.46、19.47、4.22、5.48和1.04.结论 近年来,蟑螂危害严重,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孳生高峰在夏秋季,几乎全年活动;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产生高度抗性,对残杀威敏感.
作者:张守刚;熊丽林;孙燕群;吴起新;王冲;陆墨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文探讨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部队集训地域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与体会,对做好类似条件下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付强;邓兵;杨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文对《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和《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两个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用列表形式作一全面编排和解读,方便PCO机构和广大防治员学习应用,进一步提高病媒防治效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作者:潘汉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家蝇的实验室选育方法,培育家蝇的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探求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对家蝇产生抗性的规律,为家蝇的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结果 经高效氯氰菊酯连续10代的选育,敏感品系家蝇对该种杀虫剂产生较高的抗药性,形成抗性品系,抗性倍数达到167.01.结论 家蝇对杀虫剂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杀虫剂对家蝇连续选择,抗性的发展与选择的压力增加有关.
作者:张莹;唐勇;孙炳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蚊幼虫有多种摄食方式,其中一些种类以捕食方式摄食,能捕食共栖环境中的其他种类或本种蚊幼虫,可以作为有害蚊类的生物防治方法.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几十年来对蚊幼虫的捕食性研究及应用情况,为有害蚊类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方勇;何宇玫;王婕;吴建珍;岳巧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2017年6月,常州金坛区白蚁防治所在正常灭治工作中,确定1例房屋白蚁危害为检疫性害虫乳白蚁,并收集了2只成虫标本;这是金坛区时隔30年的再次发现,同时也更新了金坛区此前普查的白蚁种类记录,正式变更为2科4属20种.本文就此次发现作详细记录、分析原因并给出治理对策.
作者:陈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锦州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科学设置监测点,采用灯诱法、诱蝇笼法、夹夜法、粘捕法分别对蚊、蝇、鼠和蟑螂进行监测.结果 2016年锦州市蚊虫密度为7.61只/(灯·h),8月份达到密度高峰,牲畜棚蚊虫密度高,为20.29只/(灯·h),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82.80%;蝇类密度为18.65只/(笼·h),7月份达到密度高峰,餐饮外环境的蝇密度高,为69.6只/(笼·h),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占46.71%;鼠密度为2.13%,季节消长在4月和10月有2个高峰,农村村内鼠密度高,为3.69%,优势种为褐家鼠,占67.00%;蟑螂密度为0.12只/张,蟑螂侵害率为10.86%,6-7月达到密度高峰,农贸市场和餐饮环境密度较高,均为0.21只/张,种类全部为德国小蠊.结论 锦州市病媒生物密度仍相对较高,今后应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将监测与防治紧密结合,采取为有效的手段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作者:陈晨;张立新;王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中朝边境地区鼠的种类分布、种群组成和生态习性.方法 采用笼日法和夹日法捕鼠.结果 在中朝边境捕获鼠类1 295只,计5科15属17种.优势种群为朝鲜姬鼠(34.67%)和黑线姬鼠(25.48%).不同地区和生境的主要鼠种组成有所不同.朝鲜姬鼠和棕背鼠平在4-9月均有活动,均在7月下半月出现1次高峰.结论 此次调查为中朝边境地区深入开展鼠类生态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任清明;王秀红;王峰;王旭;刘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随着《农药管理条例》和配套规章的实施,提高了登记门槛,强化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根据需求要转变思路和理念,将杀灭转为预防和控制为主,鼓励发展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推进水基类和生物类农药产品登记,发展环保型产品;推进低有效剂量,加强病媒生物综合管理和农药生命周期管理;推进专业化和规范化使用,促进产业升级,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作者:王以燕;姜志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有这样一本科普著作,让你在闲暇之际爱不释手,在百忙之中放松身心,书名叫《奇趣昆虫》.《奇趣昆虫》不是新作,它出版于2009年7月;《奇趣昆虫》不是巨著,它只是16开208页的普通科普读物;《奇趣昆虫》没有豪华的包装,它只是中国社会出版社的一本普通平装书籍;其“奇趣”也绝非哗众取宠,它只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推荐的“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系列丛书之一.
作者:康国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首都第二机场廊坊建设区域自然村家蝇抗药性状况,为杀虫剂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点滴法,用微量点滴器,点滴于家蝇中胸背板进行测试.结果 家蝇对顺式氯氰菊酯、甲基吡噁磷、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4类常用药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5.76、16.67、0.83、0.21倍.首都第二机场廊坊建设区域家蝇对4类常用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结论 根据抗药性合理选择杀虫剂,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控制家蝇抗药性增长.
作者:刘德新;夏宏伟;赵琪;郝世宾;王艳;辛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