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酚妥拉明的小儿不良反应

鲍福全;鲍朝霞

关键词:酚妥拉明, 不良反应, 小儿
摘要:目的:观察酚妥拉明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处理措施.方法:对应用酚妥拉明的186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39例患儿出现鼻塞、烦躁、心率明显加快等不良反应.结论:酚妥拉明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大多为一过性,经减量、减速或停药等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作用.方法:选自2011年1-5月期间住院病情稳定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除此之外再进行综合治疗,内容包括实施人文关怀、生活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社会支持,治疗3个月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IPROS因子分值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综合治疗不仅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生活能力,而且改善了患者的部分精神症状.

    作者:王玉芬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10例妊娠合并肝硬化孕妇分娩的护理

    肝硬化合并妊娠是妊娠期较少见的合并症,发病率在0.2%以下[1].我院妇产科自2005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了10例妊娠合并肝硬化患者.通过妊娠期跟踪护理,检测肝硬化病情变化,心理护理;分娩、手术期评估病情,对症治疗,胎儿监测,处理腹水;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及伤口的护理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10例孕产妇顺利产出健康婴儿,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苏春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倍他司汀治疗,对两组疗效和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半年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芪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起效快,复发率低,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伟忠;陈少;戴星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重疾病,具有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而病死率高达6%~10%[1,2].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值,从而迅速有效的止血及预防再出血.笔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91例新生儿低血糖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血糖易受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影响而降低,对于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严密监测血糖,积极防治,尽量减轻低血糖致脑损伤的程度.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如不检测血糖不易发现和诊断,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脑损伤,损伤程度与低血糖严重程度及高危因素密切相关,故及时纠正危险,监测血糖,治疗原发病,预防及避免新生儿持续低血糖的发生对新生儿健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郭月婵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胃癌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胃癌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的必要性.方法:将75例行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的胃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A组(心理干预组)38例,B组(对照组)37例.应用Spitzer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总体评分量表,对不同时期的QOL得分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A组(心理干预组)术后1、3、6、12、24、36个月QOL得分明显优于B组(对照组).结论:提倡在进行胃癌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作者:魏秦蓉;袁淼;姜淮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滴速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滴速与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30例静脉输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随机分成甲组(a级)25滴/min 40例,乙组(b级)25~40滴/min 50例,(c级)40~60滴/min 25例,(d级)60滴/min 以上15例,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数,反应程度,综合分析滴速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滴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级别之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a级为0%,b级为16%,c级为20%,d 级为20%.结论:控制输液速度可减少或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谢红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按照高血压诊断和分级标准,选择我科2011年收治的205例老年原发高血压病患者,并依年龄级别分为3个亚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住院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各亚组血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Hcy呈上升趋势,可能与疾病的病程和病理损害程度有关.高血压各亚组内性别间比较,Hcy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当Hcy大于13.0mmol/L时,血Hcy对不同级别高血压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检测Hcy,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作者:刘岩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鼻内镜治疗分析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鼻窦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先进、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现对2009年1月-2011年7月完成的46例鼻窦内镜手术并完成随访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鼻窦内镜手术的疗效,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正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接受PICC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实验组采用置入PICC后立即给予水胶体敷料外贴;对照组60例,置管后第2天接受传统湿热敷,观察置管后7d内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疗效优于传统热敷,值得推广.

    作者:张秋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脑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胶原酶定位注射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给予G-CSF腹腔注射连续5d,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星形胶质细胞.结果:G-CSF治疗组大鼠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G-CSF可增强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这种增殖可能参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磊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收治的1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经单侧椎板间入路扩大开窗和经椎板侧方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5年,依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手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应根据具体类型采取手术方式.

    作者:陈昭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主,口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及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轻者仅觉胸闷甚至毫无症状,重者可突然伴发左心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现将我科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6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宋玉珠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09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100例使用PICC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对比研究,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少,所需的置管穿刺次数减少(P<0.05),置管时间延长,出现的PICC并发症更少,且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对100例病人的观察,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PICC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建成;柯楚婹;黄彩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为保障患者使用安全和有质量保证的灭菌物品,探讨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各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和工人的专科知识学习,强化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结果: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工作,基本杜绝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结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细化各环节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和效率,防止护理缺陷和事故发生的关键.

    作者:梁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PICC置管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治疗,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流程任务制定,实现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通过运用护理路径,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同比下降了10.10%~14.40%,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减少了9.30%~9.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控制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曾丽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B超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B超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临床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225例,本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结果:单纯性阑尾炎B超诊断符合率为85.7%,化脓性阑尾炎B超诊断符合率为97.1%,坏疽性阑尾炎B超诊断符合率为92.4%,阑尾周围脓肿B超诊断符合率为95.2%.结论:B超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较高,且简便、快速、无创,能够反复检查,值得借鉴.

    作者:王玉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床边工作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

    目的:探讨床边工作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病房配置多功能流动工作车作为护士的工作站,在病床边实施床旁查房及护理工作.结果:将实施前后病房的护理质量、护理记录书写、护理服务质量指标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床边护理工作制,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病人满意率及护士自身的地位.

    作者:陈婉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高超滤量血液透析导致肌肉痛性痉挛的预防

    目的:分析比较在透析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高超滤量血液透析患者常规处置与调整后采用分段超滤透析,同时配合可调钠使用的肌肉痛性痉挛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开展血透以来,因各种原因导致透析前体重增长6%以上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血液透析.当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后再对症处理.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可调钠透析,当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征兆时,及时停止超滤10~15min,待患者感觉舒适后,再将超滤量调至应脱水量.结果:通过对透析时预防肌肉痛性痉挛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对照组患者较实验组患者发生肌肉痛性痉挛的次数多,严重者不能完成透析并且也影响超滤量.结论:严格把握超滤量,严密观察患者透析间期的情况,加强沟通,让患者主动参与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合理用药,恰当调适透析液钠离子浓度更能有效促进防止肌肉痛性痉挛的发生.

    作者:吴啟凤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院电脑键盘细菌污染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医院电脑键盘细菌污染情况,为感染控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电脑键盘50台进行消毒前、后细菌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χ2分析.结果:我院消毒前50台电脑键盘全部污染,细菌污染率达100%,高检出186cfu/cm2,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细菌清除率达99.5%.结论:医院电脑键盘污染严重,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效果显著,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作者:苏志芳;黄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