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例胎儿单脐动脉妊娠结局及文献复习

夏珺;唐新生

关键词:胎儿, 单脐动脉, 畸形
摘要:目的:分析3例胎儿单脐动脉(SUA)的妊娠结局并对此类病例复习文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发现SUA的孕妇并定期连续观察至入院分娩的3例病例资料,再对近期此类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SUA于孕40周时胎儿死亡;1例SUA因其伴子宫内发育受阻(IUGR)于37周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健康;1例SUA于38+3周自然分娩,新生儿心脏畸形.结论:单脐动脉的病例临床时有发现,这类胎儿多伴有IUGR,并伴有先天性其他器官发育异常,尤多伴有肾脏和心脏的畸形.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应激性高血糖血清脂联素检测156例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血清脂联素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对156例应激性高血糖患儿(观察组)及45例健康的新生儿(对照组) 血清脂联素进行动态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急性期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激性高血糖组新生儿血糖恢复期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回升接近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水平越高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下降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激性高血糖死亡新生儿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并且随病情的严重程度加重而降低,血清脂联素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亦是导致危重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应激性高血糖危重新生儿病情诊治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许现芳;李金成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分型为Evans分型,其将顺转子间线的粗隆间骨折定义为Ⅰ型,逆转子间线的粗隆间骨折定义为Ⅱ型,其中Ⅰ型又分为4个亚型.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普遍认为在无严重的内科疾病的前提下,应尽早的积极地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骨折,牢靠的固定,早期功能练习,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铭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和分析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以更好地指导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方法:选择我院近3年的7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中药抵当汤加味,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0%,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肝硬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硬化和肝脏功能,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黄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征及分型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二维声像图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导管扩张型及无导管扩张型.结果:30例患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2例,诊断符合率73.3%.结论:高频探头近区干扰少,分辨率高,可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直接或间接征象,且操作简便、无痛苦,是诊断该病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燕兰;陈晴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浅谈手指指腹缺损植皮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皮瓣修复治疗手指指端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0-2011年应用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指端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伤67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67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伤指长度得以保留,皮瓣外观满意,手指功能正常.结论:皮瓣移植是修复手指指端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手术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外观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萍;丁笑歌;冯淑宏;李君萍;姜华;朱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骨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急性创伤性患者的护理风险以及应对策略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12月收治的老年骨科住院患者112例,按照患者的自愿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风险护理管理策略,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的恢复时间分别为(89.4±3.5)d、(106.3±4.8)d,满意度分别为96.43%(54/56)、78.57%(44/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26%、96.43%,护理风险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骨科住院的急性创伤性患者的护理中,应针对骨科护理特点以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预防及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降低护理意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缺陷分析及对策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和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医疗活动也因医疗纠纷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现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1],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更应重视护理质量缺陷的管理.护理缺陷一般指在护理活动中发生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或过失.它是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1].本文通过对基层医院存在的护理质量缺陷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医院护理安全.

    作者:高永华;刘俊英;秦清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8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体会.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年来分别使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各85例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镇痛剂使用数、并发症、住院时间和病员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易操作、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开展和推广.

    作者: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老年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将本院6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胃肠外营养(TPN).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胃肠道形态及功能的恢复、正氮平衡及并发症发生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能有效增强患者体质.

    作者:李荣;张秀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超声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1例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为腹主动脉前壁及两侧壁被条带状低弱回声包绕,4例伴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1例伴右侧肾盂输尿管积水同时伴有左下肢肿胀.结论: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纤维斑块、累及输尿管及引起的肾盂、输尿管积水、血管的受累情况,并可以动态随访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张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室性、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胺碘酮静脉应用、口服.结果:多种快速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肯定,转复率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乌司他丁联合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联合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8例,A组用乌司他丁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B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呼吸力学、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10、乳酸的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损伤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呼吸力学、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10、乳酸的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APACHEⅡ评分等指标较前均有改善(P均<0.05),且A组较B组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姚平波;邓立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实习带教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教学在神经外科实习带教中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慈溪医院实习的五年制本科实习生5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5人),实验组实施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2周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兴趣满意度调查结果和出科考试成绩.结果: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组出科考成绩和满意度调查结果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在实习带教中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较好的临床神经外科实习教学模式.

    作者:魏晓捷;汤崇辉;方战舰;陈再丰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分为生物反馈治疗仪干预的治疗组及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及SSS、BI指数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8%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在SSS评分上治疗组下降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BI评分上则升高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对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亦大有裨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夫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天智颗粒联合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天智颗粒联合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的影响.方法:将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服用天智颗粒联合替米沙坦,对照组40例,服用替米沙坦,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降压疗效及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天智颗粒联合替米沙坦在降压和改善高血压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单纯使用替米沙坦,且较单纯使用替米沙坦明显降低炎症介质hs-CRP、TNF-α、IL-6的浓度.

    作者:陈豪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体会(附23例报道)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收治的23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8例,同时行剖宫产及阑尾切除2例.另3例在入院后积极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2例效果不佳后于12~24h内手术,1例保守治疗成功.其中术后流产2例,其余母婴均安全.术后切口感1例,无孕妇死亡病例.结论:妊娠早期急性阑尾炎与未孕妇女急性阑尾炎并无区别,妊娠中晚期急性阑尾炎由于妊娠本身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和子宫逐渐增大所致的阑尾位置改变,常造成诊断困难,对母婴生命构成威胁,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顾曦东;刘淑云;梅飞;池进有;刘朝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24例乳腺良性肿块超声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24例超声误诊为恶性的乳腺良性肿块的声像表现,探讨误诊原因,提高对良性肿块非典型声像的认识,从而减少超声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良性,而超声误诊为恶性的乳腺肿块的超声资料.结果:24例良性肿块中,纤维腺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良性叶状肿瘤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结论: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有较高准确率,但难以鉴别声像表现不典型者或病理成分复杂者,此时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作者:黄细玲;戴九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社区督导化疗治疗肺结核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社区督导化疗治疗肺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年来在我社区就诊的肺结核病患者58例进行家庭访视,接受社区督导化疗的46例为督导组,不接受社区督导化疗的1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者治疗效果.结果:督导组46例均治愈,治愈率100%;对照组10例治愈,2例未愈,治愈率83.3%,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督导化疗可有效提高肺结核病治愈率,具有社会学意义和流行病学意义.

    作者:叶宝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泮托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铋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铋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体会.方法:对使用泮托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铋剂和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各45例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个疗程后对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复发率、依从性等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泮托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铋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佳、不良反应轻、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德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稽留流产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处理稽留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稽留流产患者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刮宫术.结果:完全流产率93.3%,有效率100%,无需二次清宫,不良反应少.结论:米非司酮配米索前列醇,是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吴娟娣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