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型钢板内固定和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疗效比较

赵辉;施巩宁;张永乐;梁冰;刘冰山

关键词:胸锁关节脱位, 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 T型钢板内固定, 儿童
摘要:目的 比较T型钢板内固定和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儿童胸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胸锁关节脱位患儿32例随机分组.17例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将胸锁关节内软组织清除后复位,选取适当长度的T形钢板,将钢板放置为形(右)、形(左)进行内固定;15例采用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清除锁骨内侧端关节面、关节盘及胸骨柄关节面后,自锁骨内侧端2 cm处钻孔穿入二根20 mm克氏针,向胸骨柄侧倾斜20度交叉钻入锁骨,其中一根钻入髓腔,另一根从锁骨皮质穿出,8字钢丝攀绕固定.术后根据Rockwood治疗胸锁关节的术后评分方法比较二组疗效,随访6个月.结果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术后评分13~15分14例,10~12分2例,10分1例并感染;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组术后评分均为13~15分,无感染.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t=4.391 P=0).二组患儿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血气胸、内固定失败、再脱位.结论 儿童胸锁关节脱位采用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疗效较好.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测定的意义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LTE4)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RSV检测.选取其中证实为RSV阳性的24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入院的非感染性外科疾病手术前患儿19例为对照组.二组患儿年龄分布和性别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收集二组患儿尿液和血液,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尿LIE4水平,同时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对病例组患儿尿LIE4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儿尿中LTE4水平[181.0(145.8~224.7)μg/mol Cr]明显高于对照组[73.6(52.0~104.3)μg/mol Cr](t=4.77 P<0.01);病例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5±0.22)×109L-1]略低于对照组[(0.34±0.16)×109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 P0.05).病例组患儿尿LTE4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之间无相关性(r=0.127 9 P0.05).结论 白三烯在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娟;黄柳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

    目的 探讨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按摩灌肠组(A组)、腹部按摩组(B组)及双面光疗组(C组),均给予相同的配方乳喂养和静脉营养方案以及药物方案治疗黄疸.A组予开塞露加9 g/L温盐水灌肠,同时进行顺时针方向腹部按摩早产儿60次,1次/d,共2周;B组患儿则仅予腹部按摩而无灌肠,2次/d,共2周;C组患儿不予灌肠和按摩,当血清胆红素(TB)196.58umol/L时,则进行双面光疗24 h.采用日本产MINOLTA JM-102型经皮黄疸测定仪于每日上午检测3组早产儿血清TB.当TB196.58 umol/L时,A、B组予单面光疗24 h.观察记录3组早产儿每日TB值、黄疸持续天数和光疗天数、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便秘发生率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与B、C组相比,A组早产儿黄疸持续天数、光疗天数明显缩短;C组早产儿第9天TB明显低于B组,A、C组早产儿第12、14天时TB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A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较B、C组明显缩短(Pa<0.05),第1-5天、第1-7天总便次明显多于B、C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按摩灌肠对早产儿黄疸有治疗作用,能促进早产儿胎粪较早较多排出,降低便秘发生率,减少肝内循环及胆红素重吸收,缩短光疗时间和黄疸持续的天数.

    作者:陈银花;崔焱;李慧珠;周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二氧化硫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胶原堆积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氧化硫(SO2)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胶原堆积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34只分为对照组(8只)、低氧组(8只)、低氧加SO2组(腹腔注射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混合液0.5 mL/d)(9只)和低氧加天冬氨酸异羟肟酸(HDX)组[腹腔注射HDX 3.7 ms/(kg·d)](9只).对低氧组、低氧加SO2组和低氧加HDX组大鼠进行低氧处理21 d,氧体积分数为(100±5)mL/L,低氧处理6 k/d.采用羟脯氨酸水平测定及天狼猩红染色法分析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及肺动脉胶原的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12.363 Pa<0.01).与对照组比较,低氧组大鼠羟脯氨酸水平升高34.53%(P<0.01),随着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大鼠肺动脉中羟脯氨酸水平升高.与低氧组比较,低氧加SO2,组大鼠羟脯氨酸水平降低17.58%(P<0.05),低氧加HDX组大鼠羟脯氨酸水平升高21.30%(P<0.05).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氧组大鼠血管壁胶原纤维明显增加;与低氧组比较,低氧加SO2组大鼠血管壁Ⅰ型胶原较少,呈红色或黄色粗纤维状,与Ⅲ型胶原伴行,低氧加HDX组大鼠血管壁胶原明显增加.结论 SO2能显著降低低氧大鼠的肺动脉胶原堆积.

    作者:Mainali prabha;田悦;金红芳;刘雪芹;唐朝枢;杜军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I)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8月-2007年9月符合RRI诊断标准的儿童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12岁.随机选取同期本院儿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为健康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12岁.二组患儿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2份,置加盖试管内,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应用美国全自动酶标检测仪和AlasTAT试剂盒,应用美国伯乐CODA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和IGF-I试剂盒,ELISA法检测血清IsG、IgA、IgM及IGF-Ⅰ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RI组患儿血清IGF-Ⅰ、IgG、IgA、IgM、体质量及身高检测结果分别为(21.8±4.5)ug/L,(8.85±1.94)g/L,(0.78±0.22)g/L,(1.01±0.55)g/L,(17.7±4.92)kg,(95.2±3.22)cm;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IGF-I、lgG、IgA、IgM、体质量及身高检测结果分别为(32.7±4.7)ug/L,(12.05±2.09)g/L,(1.95±0.90)g/L,(1.60±0.60)g/L,(25.3±9.6)kg,(104.7±8.32)cm.RRI组患儿血清IGF-I、IsG、IgA、IgM水平及身高、体质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a<0.05,0.01),且IGF-I与IgG、IgA、IgM水平变化呈正相关(Pa<0.05,0.01).结论 IGF-Ⅰ水平降低及免疫功能低下是儿童RRI的重要因素;RRI儿童血清IGF-Ⅰ水平可能与其身高、体质量有关.

    作者:顾艳红;苏颖;邱锐琴;于丹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207株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2003-2006年儿科住院患儿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检出率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的变化和21种抗生素对SAU分离株的抗菌效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207例,入院48 h内采集标本,其中咽拭子培养75株、痰培养57株、脐分泌物培养25株、脓液培养23株、血培养20株、胸腔穿刺液培养和中段水培养各3株、脑脊液培养1株.菌种鉴定采用SAU乳胶凝集试验,21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其方法及结果判读按2006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进行.MRSA菌株筛选用苯唑西林和(或)头孢西丁纸片法,用WHONET 5软件分析结果;SAU的检出率和MRSA的发生率趋势变化检验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趋势检验分析.结果 SAU 207株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177例,占85.5%;MRSA 30例,占14.5%.SAU对青霉素、苯唑西林、一代头孢(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头孢呋辛)、三代头孢(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红霉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环丙沙星、磷霉素和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4.8%、85.5%、84.9%、90.0%、88.3%、37.5%、46.3%、92.7%、74.2%、97.2%和94.0%.菌株均对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和左氧氟沙星敏感.2003-2006年不同年份SAU的检出率与MRSA的发生率分别为9.6%、19.8%、25.0%、39.5%和5.0%、5.9%、12.7%、24.7%.结论 SAU分离株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而对头孢菌素和苯唑西林相对有较高的敏感性,SAU检出率和MRSA发生率逐年上升,儿科应加强对SAU的监测.

    作者:徐敏;张建华;吴良霞;王子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8-251A/T和781C/T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251A/T和781C/T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120例健康对照儿童血IL-8-251A/T和781C/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其基因型、等位基因型的分布,并对2个SNP位点进行连锁和单体型分析.结果 1.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发现IL-8-251A/T位点基因多态性,均可见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2.0%、56.7%、31.3%,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3%、59.7%;健康对照组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54.2%、38.3%,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6%、65.4%;病例组IL-8-251A/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373,1.875 P0.05).2.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发现IL-8 781C/T位点基因多态性,均可见CC、CT、TT3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7%、40.7%、20.6%,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0%、41.0%;健康对照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8%、41.7%、17.5%,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1.7%、38.3%,二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42,0.396 P0.05).3.IL-8-251A和781C是连锁的(D'=0.348±0.019,r2=0.114 P<0.05).4.病例组AC单体型频率显著增加(x2=9.047 P<0.05).结论 IL-8-251A和781C形成的AC单体型与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相关,即部分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基因可能存在于含有AC单体型的基因片段或与该段基因紧密连锁.

    作者:张亚丽;董琳;陈小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胸腺增生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9个月,因右眼肿胀4 d,右面部肿胀3 d,右胸壁肿胀0.5 d入院.4 d前患儿被玩具撞伤右眼角处,开始出现右眼睑肿胀、淤血,到本院眼科就诊,诊断:右眼外伤.予局部处理,肿胀逐渐消退.

    作者:杨在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16S rRNA/DNA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肺炎婴幼儿肠道菌群变化

    目的 了解肺炎要幼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16S rRNA/DNA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在临床细菌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提取23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和23例肺炎患儿(观察组)治疗后粪便标本的细菌DNA,测量和比较二组标本细菌的吸光度(A)260值;采用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二组粪便标本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第1、3、7天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A260值分别为(3 381.2±817.2)me/L、(1643.5±498.4)mg/L、(859.6±165.2)mg/L、(1 263.8±337.3)me/L;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第1、3、7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作者:王艳丽;刘华;姚萍;鲁萍;徐静;周丽芳;黄永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低体质量新生儿和新生儿肺炎常见病原体筛查

    目的 探讨出生缺陷新生儿中低体质量和肺炎新生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HSV-Ⅱ、弓形虫(TOX)、乙肝病毒(HBV)5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分析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新生儿病原体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低体质量新生儿46例和肺炎新生儿66例,每例抽取外周静脉血1mL.经曲酚-氯仿-异戊醇-蛋白消化法,提取外周血血清中的DNA.通过二对引物,一对扩增较大DNA片段的外引物和一对在扩增产物中再扩增小片段的内引物,采用巢式PCR法,分别针对HCMV、HSV-Ⅰ、HSV-Ⅱ、TOX、HBV病毒DNA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并扩增其病毒DNA,检测这5种病毒DNA在低体质量和肺炎新生儿中感染阳性率,筛查这些病毒在出生缺陷新生儿中的感染状况.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5种病原体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6例中,5种病原体检出率:HCMV为91.3%、HSV-Ⅰ为8.7%、HSV-Ⅱ为15.2%、TOX为8.7%、HBV为15.2%;肺炎新生儿66例中,5种病原体检出率:HCMV为83.3%、HSV-Ⅰ为6.1%、HSV-Ⅱ为16.7%、TOX为6.1%、HBV为7.6%.HCMV感染率在低体质量儿和肺炎患儿中均高于其他4种病原体,且5种病原体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董莉;何莉;周智辉;白亚娜;程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小儿肺外结核病中结核性脑膜炎是常见的,尽管目前开展了足量的化疗,结核性脑膜炎仍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特点.虽然近年来研究者从细菌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方面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进行了研究,但均末获得突破性进展,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仍依靠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通过辅助检查的结果判断.早期及时诊断和完善的治疗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万朝敏;范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由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软脑膜炎性疾病,是儿科If缶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脑脊液检查和培养是诊断化脑的必要手段.治疗的关键在于病原学的诊断和选择敏感抗生素.现将化脑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报告如下,为儿科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化脑提供帮助.

    作者:刘心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人鼻病毒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2006-2007年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人鼻病毒(HRV)的检出情况、感染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 收集2006年4月-2007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部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深部吸取物390份,离心后当日提取呼吸道标本RNA,应用针对HRV 5'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HRV基因组RNA.随机抽取5例RT-PCR鉴定HRV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以验证PCR检测的特异性.对HRV阳性病例总结其感染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390例标本中HRV阳性61例,阳性率为15.6%.RT-PCR检测5例HRV阳性的PCR产物行序列测定经Genbank比对均证实为HRV.HRV阳性患儿中,≤2岁49例,2~5岁10例,5岁以上2例.HRV感染几乎全年散发,2006年12月HRV检测阳性率高,达29.5%.重庆地区HRV感染无明显高发季节.HR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96.8%)、气促(61.5%)、喘息(56.5%)、发热(35.5%).临床诊断依次为支气管肺炎20例(32.8%),间质性肺炎15例(24.6%),毛细支气管炎12例(19.7%),重症肺炎8例(13.1%),支气管哮喘4例(6.5%),喘息性支气管炎2例(3.3%).8例重症肺炎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且均在2岁以内.平均住院天数7.5 d.61例HRV阳性患儿中,53例进行痰培养,40例提示细菌感染,13例正常.结论 HRV是重庆地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病毒病原,其流行无明显季节特点.HRV和喘息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HRV感染在有心肺基础疾病的儿童中有重症倾向.

    作者:张志勇;陈昕;赵耀;杨锡强;赵晓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感染

    目的 观察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发生情况.对其发生率、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其预后进行分析,为临床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IFIs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Allo-HSCT患儿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2~13岁.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贫血26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其他血液病14例.骨髓移植20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9例,骨髓加脐血移植2例.血缘相关供者移植14例,非血缘相关供者移植27例.预处理方案以白消安加环磷酰胺加抗胸腺免疫球蛋白为主,部分加用全身放疗、氟达拉滨、塞替哌或沙町来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以环孢素加霉酚酸酯为基础.痰、血、咽拭子、尿、大便培养检测41例患儿IFIs发生情况.结果 41例患儿Allo-HSCT后,5例患儿发生了IFIs,IFIs的总发生率为12.2%(5/41例).其中确诊病例1例(2.4%),临床诊断病例2例(4.9%),拟诊病例2例(4.9%).IFIs发生时间为移植术第9-120天,3例(60%)发生在移植1个月内.曲霉菌感染2例,念珠菌感染1例.大剂量激素治疗组IFIs发生率高于未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组(x2=8.201 P=0.004);含有塞替哌预处理方案患儿Ifls发生率高于未包含的患儿组(x2=9.549 P=0.002).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移植方式、GVHD的发生患儿间Ifl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总有效率为40%,确诊病例的有效率为100%,临床诊断病例的有效率为0,拟诊病例的有效率为50%.结论 IFIs是Allo-HSCT的重要并发症,大剂量激素治疗和含有塞替哌的预处理为发生IFIs的危险因素.曲霉菌和念珠菌是Allo-HSCT常见致病菌,以曲霉菌为主.

    作者:刘华颖;李春富;何岳林;冯晓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影像学诊断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包括先天性脑组织感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或寄生虫感染.通过简要综述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感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作者:隋庆兰;李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CHD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90例CHD患儿.均经体检、辅助检查及心脏彩色B超确诊.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4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30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0例.依据心导管测压,将90例CHD患儿分为3组:中重度PH组(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和轻度PH组(3.99 kPa<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无PH组(肺动脉收缩压<3.99 kPa)30例.3个亚组的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及12个月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检测其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结果 介入封堵术前,CHD并PH组患儿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CHD无PH组(Pa<0.01);CHD并PH组患儿血清NO水平均明显低于CHD无PH组(Pa<0.01).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浆AngⅡ逐渐下降,至12个月下降接近正常水平;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清NO开始逐渐上升,至12个月上升接近正常水平.AngⅡ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811 P<0.01);NO与肺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r=-0.421 P<0.05).结论 AngⅡ及NO可能参与CH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Ang Ⅱ及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定其CHD患儿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王新卫;伍伟锋;俸勇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细胞免疫状态及治疗转归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为合理有效治疗ITP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30例ITP患儿(ITP组)及200例同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比较二组HCMV感染率及细胞免疫状态.按有无合并HCMV感染将ITP患儿分为HCMV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42例,HCMV感染组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组.非感染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各组患儿细胞免疫状态(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3+CD4+、CD3+CD8+、CD3-CD19+、CD16+CD56+)、近期(2周)治疗效果、远期(6个月)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ITP 230例患儿中,并HCMV感染88例(38.26%),免疫异常165例(71.74%);对照组并HCMV感染22例(11.0%),免疫异常36例(18.0%),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a<0.01),二组患儿CD3+CD4+、CD3+CD8+、CD3-CD19+、CD16+CD56+百分比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初诊时HCMV感染组细胞免疫异常74例(84.09%),非感染组91例(64.08%);6个月后,HCMV感染组检测到细胞免疫异常24例(27.27%),非感染组5例(3.52%),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CM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近期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HCMV感染组35例(39.78%)病程超过6个月.非感染组24例(16.90%)病程超过6个月,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HCMV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15例(27.78%),常规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20例(58.82%),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CMV感染诱发的细胞免疫异常是儿童ITP发病及病程迁延的重要因素.抗HCMV治疗对ITP治疗有明确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作者:白燕;余慧;邱奕宁;周东风;刘勤;肖燕;费洪宝;金润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临床常见,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通常病毒分离技术难以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而对脑脊液中病毒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查已成为常用的诊断方法.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一位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者虽然较肠道病毒发生率低,但多以脑炎发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MRI和CT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手段,有时可提供晕要的诊断依据.脑电图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检测手段,对急性期患儿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毒性脑膜炎和轻型脑炎预后良好,重型脑炎的预后与就诊时间、早期诊断、合理及时的治疗有关.

    作者:陈宗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新生儿颅内脂肪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 h,因唇周发绀、呻吟2 h入院.系第2胎第2产,胎龄38周,因臀位剖宫产出生,出生时哭声弱,羊水清,脐带绕颈1周,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8、9、10分.

    作者:黄珊华;肖昕;周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06年美国儿科学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在对毛细支气管炎进行广泛文献综述和系统循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毛细支气管炎诊治指南,对临床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和抗生素药物、补液、胸部理疗、给氧等各种干预措施,以及预防性应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控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等进行了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分级评价和推荐.

    作者:王亚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幼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9个月,以发热3 d、嗜睡4 h为主诉就诊.患儿为足月剖宫产(社会因素),孕3产1(前2胎均作人工流产),出生体质量3.5 kg,否认窒息抢救史.母孕早期感染情况不详.患儿既往无类似病史.

    作者:张改巧;龚群;陆燕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