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王勇;靳利艳;王留义

关键词:高血压, 培哚普利, 内皮, 血管, 血压变异性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 BPV)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78)、B组(n=80)。A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4 mg/d,B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8 mg/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记录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 FPG)、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水平;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时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时内皮功能评估指数(RHI)、尿微量清蛋白(m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Cr)、胱抑素C(Cys-C)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疾病程度、FPG、TG、TC、HDL-C、LDL-C、U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因干咳自动退出1例,B组因头晕、干咳自动退出2例。两组治疗第12周时24 hSBP、24 hDBP、SBPV、DBPV均低于治疗前(P﹤0.01)。B组24 hSBP、24 hDBP、SBPV、DBPV变化值均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第12周时RHI均高于治疗前,mAlb、hs-CRP、Cr、Cys-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RHI、mAlb、hs-CRP、Cr、Cys-C变化值均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未见过敏反应、血压下降过低及首剂低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8 mg/d培哚普利较4 mg/d培哚普利可以更好地平稳降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不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获益呈剂量依赖性。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年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甲状腺非特异性感染性炎症。本文报道两例成年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本病的临床管理。此两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均首先表现为颈部疼痛、甲状腺左叶肿大及发热。明确诊断后,两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症状及体征迅速消失。随访期间未见复发。

    作者:何晓东;曹冰;张明琛;伊力多斯·阿里什;曾小云;阿不力克木·吐尔地;朱筠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免疫卡控点阻断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免疫卡控点是维持自身耐受性和调节免疫反应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通过干预与影响T细胞免疫应答发挥作用,保护机体免于自身免疫和炎症的伤害。当免疫卡控点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时,会引起肿瘤耐受,使得肿瘤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杀。免疫卡控点阻断疗法可以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已经成为未来抗肿瘤治疗的新希望。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免疫卡控点阻断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新进展及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代环宇;陆舜;叶翔;马岩;赵达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生理性缺血训练临床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循证方法对生理性缺血训练( PIT)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南通大学学位论文库,时间限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2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文献主要信息,包括:基本特征(研究对象、样本量、年龄)、干预措施、对照方法、训练时间、结局指标。观察PIT临床应用效果,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216例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113例,对照组103例;Jadad评分为4~5分,提示纳入文献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循环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MD)=1.16,95%CI(0.73,1.60),P﹤0.01〕,循环血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均数差(MD)=19.33,95%CI(12.25,26.41),P﹤0.01〕,收缩压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MD=-6.34,95% CI(-9.18,-3.49),P ﹤0.01〕,舒张压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MD =-3.66,95% CI (-4.53,-2.79),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MD=3.88,95%CI(1.62,6.14),P﹤0.01〕。经去除样本量较大的文献或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并未发生逆转且变化较小,证实Meta分析结果稳健。结论 PIT可以有效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循环血中VEGF和NO水平,可能对远隔缺血部位的侧支循环生成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心肌缺血。

    作者:陈卫海;许彬;丁文森;张宏天;姜敏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新型医用局部灌洗泵治疗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41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采用新型医用局部灌洗泵对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持续性灌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5年于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节镜清创治疗后,在全身应用药敏试验敏感抗生素或广谱抗生素(针对细菌培养阴性患者)基础上加用新型医用局部灌洗泵局部给药,术后1周内灌洗速度为80~120 ml/h,1周后灌洗速度减至20~30 ml/h,持续灌洗引流至少1周。记录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SS)评分。结果经新型医用局部灌洗泵持续灌洗1~2 d后患者恶寒、呕吐、惊厥、谵妄症状消失,体温有所下降;3d后细菌培养阴性;3~5d后体温恢复正常;4~7d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至参考范围;7~10 d后膝关节局部症状明显减轻,X线检查无进一步骨质破坏加重表现。膝关节HSS评分优26例(63.4%),良12例(29.3%),可3例(7.3%)。结论新型医用局部灌洗泵持续灌洗引流治疗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操作简便,初步证实有效。

    作者:王宇;梅继文;穆尚强;黄锐;高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腹胀12年的缩窄性心包炎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缩窄性心包炎( CP)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包脏层和壁层粘连、增厚或钙化,致使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受限,从而引起血液回流受阻,心排血量减少等一系列循环功能障碍的病征。典型CP表现为心悸、气促、乏力等,但以多年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病例较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以腹胀12年为唯一表现的CP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文献,阐述C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并分析本病例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CP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张玉佩;刘贤贤;张立国;丁国锋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降钙素原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的预测价值及其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 PCT)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及其在DKA患者中水平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01-01至2015-06-30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KA患者100例,根据有无感染将其分为DKA感染组和DKA无感染组,各50例。另选取本院同期住院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酮、血肌酐( Scr )、血钾、血钠、血乳酸、B 型脑钠肽( BNP )、超敏肌钙蛋白 T ( hs-TnT )、pH、白细胞计数( 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结果3组血糖、HbA1c、TG、HDL、LDL、ALT、AST、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酮、Scr、血钾、血乳酸、BNP、hs-TnT、pH、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DKA无感染组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KA感染组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和DKA无感染组( P﹤0.05)。WBC、中性粒细胞分数、PCT预测DKA发生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95%CI(0.617,0.823)〕、0.748〔95%CI(0.652,0.843)〕、0.693〔95%CI(0.588,0.798)〕。DKA无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与ALT、AST、血淀粉酶、尿淀粉酶、Scr、血乳酸、WBC 呈正相关( rs =0.348、0.326、0.559、0.460、0.477、0.605、0.424, P ﹤0.05),与 pH 呈负相关( rs=-0.47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血淀粉酶、血乳酸是影响DKA无感染患者PCT水平的因素(P﹤0.05)。结论血浆PCT对DKA感染的诊断价值有限。即使DKA在无感染的情况下,血浆PCT水平也明显升高,与ALT、血淀粉酶、血乳酸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

    作者:李佳;姜鲜;马红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自制芒硼散冷敷对小腿骨折早期疼痛和肿胀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芒硼散冷敷对小腿骨折早期疼痛和肿胀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金华市中医医院骨伤五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小腿骨折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10%芒硼散组、40%芒硼散组,每组30例。均给予常规处理,对照组予消炎止痛膏外敷;10%芒硼散组、40%芒硼散组患者入院后72 h内分别予10%、40%芒硼散软膏剂冷敷。观察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48、72 h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肿胀度,治疗前及治疗1、2、3、5、7 d肿胀值,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方法与时间在疼痛VAS评分、肿胀度、肿胀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在VAS评分、肿胀度、肿胀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VAS评分、肿胀度、肿胀值上主效应显著( P﹤0.05)。其中治疗24、48 h 10%芒硼散组和40%芒硼散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治疗48 h 40%芒硼散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10%芒硼散组降低(P﹤0.05);治疗48、72 h 10%芒硼散组患者肿胀度较对照组降低,治疗24、48、72 h 40%芒硼散组患者肿胀度较对照组和10%芒硼散组降低(P﹤0.05);治疗3 d 40%芒硼散组患者肿胀值较对照组降低,治疗5、7 d 40%芒硼散组患者肿胀值较对照组和10%芒硼散组降低(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自制芒硼散冷敷对小腿骨折早期疼痛和肿胀度有较好临床疗效,且40%芒硼散的疗效优于10%芒硼散。

    作者:王群香;林俊宏;池燕玲;何彩芬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血小板反应素蛋白2在高原地区胃黏膜炎性病变及胃癌患者中表达的差异研究

    背景血小板反应素蛋白2(THBS2)在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在内皮细胞中则缺乏表达。研究显示, THBS2在正常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及成骨肉瘤中表达明显下降,提示与肿瘤的形成呈负相关。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且是胃癌高发区,THBS2在高原地区胃癌患者的表达情况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研究THBS2在高原地区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HBS2与高原地区不同胃黏膜病变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腔镜中心检查的30例胃黏膜炎性病变患者的标本及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30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分别取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距离胃癌组织5 cm)及正常胃黏膜组织〕,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THBS2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qPCR)法检测THBS2 mRNA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及胃癌组织中THBS2、THBS2 mRN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THBS2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呈现黄色或棕黄色染色。胃黏膜炎性病变组织THBS2、THBS2 mRNA阳性率较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升高( P﹤0.017)。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病变性质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组织THBS2、THBS2 mR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THBS2、THBS2 mR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胃癌组织THBS2、THBS2 mR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胃癌组织THBS2、THBS2 mR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HBS2可能参与了高原地区人群胃黏膜炎性病变的发生、发展,THBS2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相关,THBS2可以作为胃黏膜炎性病变进展及胃癌预后或观察疗效的指标。

    作者:贺春兰;张梦兰;杨勇;苟笑丹;贺菊香;李菊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绳带捆绑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

    目的:评价绳带捆绑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神经内科康复治疗组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理疗,观察组在步行训练时运用绳带捆绑技术。剔除中途终止和随访脱落者,终纳入疗效评估者观察组57例、对照组59例。治疗前后采用足印分析法进行步态分析,测量其步长、步宽和步速;治疗前后测试6 min步行距离;治疗前后评价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评价量表( BB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 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步长、步宽、步速、6 min步行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B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步长、步宽、步速、6 min步行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B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 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长、步宽、步速、6 min步行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BS评分、M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 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运用绳带捆绑技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异常步态,增强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张俊华;邱桂才;于明;苏建华;耿瑜睿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胃肠道肿瘤患者首次辅助化疗后症状群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对胃肠道肿瘤患者首次辅助化疗后的身心状况起到预测和监测作用的症状和症状群,以制定针对性症状管理策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MSAS)评估患者首次辅助化疗后症状发生情况。患者一般资料以及症状发生率采用相对数表示,各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 x ± 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症状群。结果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胃肠道肿瘤患者首次辅助化疗后发生率高的4个症状分别为:缺乏活力/乏力〔60.1%(86/143)〕、疼痛〔53.8%(77/143)〕、咳嗽〔48.3%(69/143)〕、食欲缺乏〔44.8%(64/143)〕。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发生率≥20.0%的症状(20个)进行分析,得出5个症状群,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2%,分别为消化道相关症状群(恶心、呕吐、腹胀),肢体相关症状群(手/脚麻木、刺痛,手臂/腿部肿胀),形象改变症状群(脱发、感到“看起来不像自己”),能量缺乏症状群(体质量下降、吞咽困难、食欲缺乏、呕吐、疼痛),情感-病感相关症状群(担忧、眩晕、烦躁易怒、感到悲伤、精神紧张、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活力/乏力、易困),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0.3%、5.6%、10.9%、11.8%、12.6%,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0、0.43、0.73、0.85、0.87。结论消化道相关症状群、肢体相关症状群、形象改变症状群、能量缺乏症状群、情感-病感相关症状群为胃肠道肿瘤患者首次辅助化疗后的主要症状群,为探索有效、实用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症状评估及干预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陈丹丹;乔婷婷;郑蔚;张苇;王兆国;史艳萍;孙萌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纵览阿司匹林发展历史

    为了提供对阿司匹林新的全面认识,本文回顾了阿司匹林自发现以来的重大研究,并简述了其在各领域的新发展。指出阿司匹林作为百年老药,不仅在心血管领域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石地位,还在其他方面发挥新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更多益处。

    作者:汪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围孕期服用叶酸及复合维生素B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研究

    目的:应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妇女围孕期服用叶酸及复合维生素B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2013年8—11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陕西省选取2010—2013年期间曾经妊娠的15~49岁育龄妇女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出生日期、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妇女社会人口学特征、孕产史、妊娠期保健、妊娠期生活方式、妊娠期健康状况等。根据妇女围孕期营养素服用状况进行分组,围孕期在服用叶酸的基础上服用过包含维生素B1、B6、B12的复合维生素B片者为A组,围孕期仅服用叶酸未服用其他B族维生素者为B组,围孕期两者均不服用者为C组。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妇女围孕期服用叶酸及复合维生素B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756名妇女,其中A组2441名(9.12%),B组15989名(59.76%),C 组8326名(31.12%)。各组新生儿胎龄﹤37周比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新生儿性别、体质量,妇女生育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工作状况、家庭财富指数,初产、首次产检孕周≤13周、妊娠期产检次数﹤5次、妊娠期服用铁剂、妊娠期被动吸烟比例以及妊娠期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A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平均提高37 g,B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平均提高22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比较,A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平均提高16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妇女围孕期服用叶酸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但未发现复合维生素B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

    作者:张若;柏如海;李姗姗;章琦;刘丹朦;颜虹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妊娠期用药对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影响的Poisson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用药对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7—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城乡比例,同时考虑人口密集度和生育水平,于陕西省抽取2010—2013年期间曾经妊娠的15~49岁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妊娠期用药、妊娠结局等信息,对调查对象存活的子女进行体格检查,确认畸形类型;对未存活的子女进行调查取证,核实畸形诊断。采用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调查对象29121例,新生儿29482例,发现体表先天畸形儿318例(107.86/万)。居前10位的体表先天畸形类型依次为血管瘤75例,外耳畸形45例,腹股沟疝32例,多指(趾)23例,腭裂伴唇裂13例,唇裂11例,隐睾10例,脐疝9例,上睑下垂7例,腭裂6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以及有无家族出生缺陷史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期使用感冒药、抗生素、保胎药、镇咳药、解热镇痛药及其他药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发生率高于未使用相应药物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使用感冒药〔OR =1.640,95%CI(1.037,2.593)〕、抗生素〔OR =1.701,95%CI(1.125,2.572)〕、保胎药〔OR=3.954,95%CI(1.858,8.418)〕、镇咳药〔OR=3.736,95%CI(1.955,7.141)〕、解热镇痛药〔OR=2.858,95%CI(1.060,7.708)〕和其他药〔OR=4.118,95%CI(2.351,7.215)〕是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使用感冒药、抗生素、保胎药、镇咳药、解热镇痛药可增加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发生的风险。

    作者:应佳;雷倩;秦博文;柏如海;游国海;雷方良;颜虹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高尔基体蛋白7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2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及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肝细胞癌(肝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的80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蜡块标本,并从本院病案室调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血清甲胎蛋白( AFP)水平、有无肝硬化、有无门静脉癌栓、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血管侵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GP73、TGF-β1和Smad2的阳性表达情况和积分光密度( IOD )。结果GP73定位于胞质,呈棕黄色颗粒。肝癌组织GP73阳性表达率为73.8%(59/80),高于癌旁组织的5.0%(4/80)(χ2=76.50,P﹤0.05)。TGF-β1和Smad2主要表达于胞质,偶见于胞核,为棕黄色深染颗粒。肝癌组织TGF-β1阳性表达率为81.2%(65/80),高于癌旁组织的6.2%(5/80)(χ2=65.67,P ﹤0.05);肝癌组织 Smad2阳性表达率为66.2%(53/80),高于癌旁组织的10.0%(8/80)(χ2=47.62,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P73与TGF-β1、Smad2呈正相关(rs =0.841、0.405,P﹤0.05)。不同性别患者肝癌组织GP73、Smad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HBsAg、AFP、有无肝硬化及门静脉癌栓患者肝癌组织GP73、TGF-β1和Smad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患者肝癌组织GP73、TGF-β1和Smad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GP73在肝癌组织中多呈阳性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参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黄风玲;杨颖;张瑞丽;毛睿;刘攀;孙毅;张华;包永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 BPV)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78)、B组(n=80)。A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4 mg/d,B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8 mg/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记录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 FPG)、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水平;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时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时内皮功能评估指数(RHI)、尿微量清蛋白(m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Cr)、胱抑素C(Cys-C)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疾病程度、FPG、TG、TC、HDL-C、LDL-C、U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因干咳自动退出1例,B组因头晕、干咳自动退出2例。两组治疗第12周时24 hSBP、24 hDBP、SBPV、DBPV均低于治疗前(P﹤0.01)。B组24 hSBP、24 hDBP、SBPV、DBPV变化值均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第12周时RHI均高于治疗前,mAlb、hs-CRP、Cr、Cys-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RHI、mAlb、hs-CRP、Cr、Cys-C变化值均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未见过敏反应、血压下降过低及首剂低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8 mg/d培哚普利较4 mg/d培哚普利可以更好地平稳降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不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获益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勇;靳利艳;王留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盆底肌肉锻炼及锻炼时机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 PFMT)及锻炼时机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女性产后选择合适锻炼时机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354例为研究对象,按病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21例)、产后49 d组(114例)和产后7 d组(119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产后健康教育,产后7 d组与产后49 d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于产后第7、49天开始采用Kegel训练进行为期6周的PFMT,并书写家庭训练日志。分别于产后49 d、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 SUI)发生情况。结果随访至产后12个月时,对照组、产后49 d组、产后7 d组分别有16、17、20例失访。3组受试者产后49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盆底Ⅰ、Ⅱ类肌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产后49 d组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Ⅰ、Ⅱ类肌肌力优于对照组(P﹤0.016),产后7 d组产后49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盆底Ⅰ、Ⅱ类肌肌力优于产后49 d组与对照组( P﹤0.016)。3组受试者产后49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子宫脱垂、后壁脱垂发生率及前壁脱垂等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受试者产后49 d、3个月、6个月、12个月SU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产后7 d组产后49 d、3个月、6个月、12个月SUI发生率低于产后49 d组与对照组(P﹤0.016)。结论产后早期进行PFMT能有效提高盆底肌力,降低SUI发生风险。

    作者:杨玉培;刘玉玲;石莹莹;刘学友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心肌血运重建出院患者随访现况研究

    目的:了解心肌血运重建出院患者的随访现况,并探讨在手术实施医院随访者与非手术实施医院随访者的依从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选取2013年度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出院的心肌血运重建患者1925例,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153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391例。根据患者随访机构不同分为手术实施医院组与非手术实施医院组,手术实施医院组数据来源于本院医院信息系统( HIS),包括门诊及再住院信息;非手术实施医院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医保数据,包括门诊与再住院信息。通过随访率、随访次数及人均随访次数指标对不同随访时间、不同随访地点及不同手术方式的人群随访现况进行描述。并记录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服用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和门诊费用及住院费用。结果1925例患者平均随访率为94.27%,随访次数共计41774次,人均22次。手术实施医院组1011例(52.52%),平均随访率为94.49%,随访次数共计19834次,人均20次;非手术实施医院组914例(47.48%),平均随访率为94.04%,随访次数共计21940次,人均24次。PCI患者随访率为94.50%,随访次数共计32984次,人均22次;CABG患者平均随访率为93.39%,随访次数共计8790次,人均23次。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为71.90%(1384/1925),氯吡格雷服用率(仅为 PCI 患者的服用率)为86.11%(1321/1534),他汀类药物服用率为77.40%(1490/1925),β-受体阻滞剂服用率为60.16%(1158/192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服用率为43.43%(836/1925),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指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仅为PCI患者的服用率)为67.34%(1033/1534)。手术实施医院组和非手术实施医院组他汀类药物、ACEI/ARBs服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实施医院组氯吡格雷服用率低于非手术实施医院组,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均高于非手术实施医院组(P﹤0.05)。患者在随访期间MACE共发生149例,发生率为7.74%。手术实施医院组MACE发生率为7.22%(73/1011),非手术实施医院组MACE发生率为8.32%(76/914)。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513;χ2=0.366,P=0.545)。患者门诊费用(10166±3198)元,住院费用11665(6862,35185)元。手术实施医院组门诊费用高于非手术实施医院组(t=9.428,P﹤0.001);手术实施医院组和非手术实施医院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36,P﹥0.050)。结论心肌血运重建出院患者平均随访率为94.27%,人均22次/年。52.52%出院患者继续于手术实施医院进行随访,规范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比例总体较好,但β-受体阻滞剂与ACEI/ARBs的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升,MACE发生率为7.74%。非手术实施医院需进一步强化随访知识,提升其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安全性,分流随访人群,使医疗资源更合理利用。

    作者:石越;郑铁;赵铁夫;闫振娴;张乐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前瞻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探究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分析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15-09-22有关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通过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调整混杂因素后的相关数据,采用Stata 12.0和R 3.2.2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常规Meta分析和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研究,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常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睡眠时间过短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6%〔RR=1.36,95%CI(1.23,1.50),P ﹤0.001〕,睡眠时间过长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23%〔RR =1.23,95%CI(1.09,1.39),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过短组在除欧洲地区亚组的其他亚组中均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PZ ﹤0.05);睡眠时间过长组在两种研究类型亚组、北美地区亚组及随访时间5~10年亚组中均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PZ ﹤0.05)。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呈U型关系。与参照睡眠时间7.0 h/晚比较,睡眠时间5.5、6.0、6.5 h/晚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1.20〔95%CI (1.15,1.25)〕、1.10〔95%CI(1.08,1.13)〕、1.04〔95%CI(1.03,1.05)〕,睡眠时间7.5、8.0 h/晚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1.00〔95%CI(0.98,1.01)〕、1.02〔95%CI(0.99,1.06)〕,睡眠时间8.5、9.0、9.5 h/晚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1.07〔95%CI(1.01,1.14)〕、1.14〔95%CI(1.04,1.26)〕、1.23〔95%CI(1.07,1.40)〕。结论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睡眠时间﹤7.0 h/晚是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间7.0~8.4 h/晚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不明显,而睡眠时间≥8.5 h/晚将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因此,合理的睡眠时间有利于预防2型糖尿病。

    作者:查龙肖;周权;李风英;胡波;徐复朕;刘静芳;李菲;朱秀丽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黔北地区农村学龄儿童钝锐器伤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黔北地区农村学龄儿童钝锐器伤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钝锐器伤的防控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黔北地区3个区县内7所中小学8~17岁2865名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家庭情况(留守情况、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受到不良待遇、做家务情况和是否参与斗殴),以及钝锐器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受伤害时的活动、部位和严重程度)。结果共发放问卷2865份,回收有效问卷2854份,有效回收率为99.6%。伤害发生总人数477例(16.7%),其中钝锐器伤74例(2.6%)、其他伤害403例(14.1%)。不同性别、留守情况、是否独生子女钝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段钝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状况、做家务情况对不同伤害类型的发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待遇情况、参与斗殴情况对不同伤害类型的发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钝锐器伤和其他伤害伤害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钝锐器伤和其他伤害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伤害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受到不良待遇、参与斗殴是学龄儿童发生钝锐器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黔北地区农村学龄儿童钝锐器伤发生率高,主要发生在娱乐及做家务时;且低年龄、受到不良待遇、参与斗殴的学龄儿童应作为干预的重点;家长、学校和社会均应重视钝锐器伤的预防及管理,提高儿童相关预防知识,为儿童健康成长创建安全的环境。

    作者:魏家静;施尚鹏;王涛;吴明九;周彦娜;石修权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全科医生重新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决策的影响因素:试验和访谈研究

    背景指南中关于心血管疾病( CVD)风险的重新评估间隔不明确,导致临床实践存在差异:间隔过短会导致过度治疗,造成更大的医疗负担;间隔过长又可能导致忽视需药物治疗的高危患者。本文旨在了解全科医生决定CVD患者重新评估间隔时所考虑的因素。方法本文结合了两项独立的关于CVD风险管理研究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试验研究:144位澳大利亚全科医生阅读随机选择的假想病例的调查问卷,血压、胆固醇、5年绝对风险均系统地在调查问卷中呈现。询问全科医生如何处理病例,并开放式询问何时重新评估患者。访谈研究:在试验研究纳入的全科医生外,另经立意抽样选取25位澳大利亚全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框架分析法对转录的音频进行主题编码。结果试验研究:全科医生表示会在6个月或更短时间内重新评估大多数不同绝对风险类别的患者〔AR低=52%,95%CI(47%,57%);AR中=82%,95% CI(76%,86%);AR高=87%,95% CI(82%,90%);AR总计=71%,95%CI(67%,75%)〕,3个月内重新评估的患者占48%〔95%CI(43%,53%)〕。75%〔95%CI(70%,79%)〕的低中度AR(≤15%)患者和具有1项使风险升高因素的患者在6个月内进行重新评估。访谈研究:全科医生识别出影响重新评估间隔的危险因素检测的不同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患者感知到的社会心理获益,使患者准备好进行药物治疗,以及发现改变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的障碍。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动机、患者需求、个体危险因素和全科医生态度影响重新评估和监测间隔。结论相同风险状况患者重新评估间隔存在差异,表明全科医生未遵守澳大利亚指南中重新评估的建议。对低中等AR患者在较短间隔内重新评估,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花费和过度治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