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5+1”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娄青林;卞茸文;刘冬梅;欧阳晓俊;顾刘宝;俞匀;巫海娣;卢甜甜;胡艳;陈吉海;代玲俐;庄永忠;许家仁

关键词:“5+1”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模式, 糖尿病, 2型, 疾病管理, 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5+1”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模式(“5+1”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1年6月,在南京市鼓楼区所辖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621例。剔除数据不完整和随访时间不足1年的患者,终纳入患者148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5+1”模式进行随访干预,中位随访干预时间为24个月。分别收集患者管理前、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及末次随访资料,包括患者及其糖尿病管理者的一般资料,患者各项代谢指标、治疗方案、阿司匹林使用率、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血压达标率、主要代谢指标检测率及常见并发症筛查率等。结果(1)患者末次随访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BMI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末次随访的治疗方案和阿司匹林使用率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及末次随访血糖达标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83)。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及末次随访血压达标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83)。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血脂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管理前、第1次随访及年度随访,患者HbA1c、血压、 LDL-C检测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尿蛋白/肌酐比值、眼底、足病及心电图筛查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水平、治疗方案及费用类型对干预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社区“5+1”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水平、治疗方案及费用类型是其影响因素。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门诊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评价及医患关系深度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评价门诊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信、效度,并进一步探讨门诊医患关系深度的影响因素,为该量表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在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所属的专科门诊、社区门诊和全科慢病管理门诊就诊的1042例患者。采用研究组翻译汉化的“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并对其中67例患者进行重测信度调查。医患关系深度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Cronbach′sα为0.931,重测信度系数r为0.988,从8个条目中可提取2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79.85%。门诊性质、年龄、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是医患关系深度得分的影响因素;医患关系深度得分比较全科慢病管理门诊患者>社区门诊患者>专科门诊患者,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越高,医患关系深度得分也越高。结论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受门诊性质、患者年龄、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的影响,可用于评估我国各类医疗机构(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部门,比如门诊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患关系水平,我国的全科医生和政策制定者们应该更加意识到“连续性照顾”的重要性,了解到全科医学在改善医患关系和促进卫生保健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薇薇;李屹;王媛媛;王珂欣;王惠仑;周乐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参加宁波市鄞州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的176名防疫人员为研究对象,因问卷未被回收,剔除9名,终纳入防疫人员167名。于2014年12月,对防疫人员进行为期3 d的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培训前后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防疫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疾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两部分。培训结束后,以问卷形式当场收集防疫人员对培训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培训后,防疫人员的疾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总得分、各条目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各条目知晓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疫人员对培训总体效果的满意度为98.8%(165/167)。不同性别和时间安排满意度评价防疫人员的培训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时间安排满意度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可以提高防疫人员的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和核心知识知晓率,培训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时间安排满意度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作者:孙烨祥;徐来荣;林鸿波;李珊燕;林寅;穆娇娜;杜亚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临终关怀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即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和报表,对其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8家试点机构共有职工2947人,其中执业医师990人,注册护士1031人;核定床位总数为2314张,其中临终关怀床位数为234张,占核定床位总数的10.1%。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共有执业医师123人,年龄为30~39岁者占61.0%,学历为本科者占86.2%,职称为中级者占52.0%,初级者占40.7%。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共有注册护士172人,年龄为30~39岁者占57.6%,学历为大专者占54.1%,职称为初级者占76.1%。18家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科共有护工177人,其中学历为小学者占85.9%,从业时间为2~5年者占46.9%。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参加临终关怀继续教育的共有150人,占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总数的50.8%。结论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欠合理,医护比、床护比不合理。需进一步提高临终关怀科人员的数量和总体素质,以适应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周佳秋;杨文怡;施永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和心血管疾病( CV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目前,许多研究证实NAFLD患者具有患CVD的高度危险性,并增加由CVD所导致的死亡率。本文将从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筛查具有CVD潜在风险的脂肪肝患者提供依据。

    作者:桑希桥;姜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的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的卫生服务需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4年3月6—20日在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住院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3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生命质量情况、卫生服务需求、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结果134名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中,123人(占91.8%)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6人(占64.2%)有疼痛;50人(占37.3%)选择积极治疗,仅17人(占12.7%)选择放弃或拒绝治疗,63人(占47.0%)有心理护理需求,18人(占13.4%)有心灵需求,69人(占51.5%)迫切需求家属陪伴,仅25人(占18.7%)对志愿者服务有需求;84人(占62.7%)知晓病情,82人(占61.2%)对疾病的态度听任自然,53人(占39.6%)不愿谈论死亡。不同年龄、信仰、地域、生命质量的患者卫生服务需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及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是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对象,患者医疗护理需求较高,心理、精神方面需求未得到满足,期望得到亲友的支持。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镇痛治疗应作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重点,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心灵关爱和死亡教育,鼓励家属亲友共同参与。

    作者:顾文娟;施永兴;袁炜;陈琦;周佳秋;黄艳;李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投稿发表过程中常犯的十大错误

    (1)未完全遵守期刊稿约中给出的作者须知:本刊为旬刊,有具体撰稿格式规范。发稿重点为全科医学领域相关研究和其他临床基金课题研究,要求作者明确伦理学问题,并给出相关基金项目资料。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全科医生小词典--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家庭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六阶段,分别为新婚期、育儿期、有学龄儿童期、有青少年子女期、空巢期和孤老期。家庭生命周期概念是由Haley于《不寻常之治疗》一书中率先引进家庭治疗领域, Haley将症状视为家庭生命周期转换时由于无法或害怕转换所导致的结果。在婚姻家庭的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每一阶段附带必须克服的发展任务,当所拥有的技能无法应对这一阶段所面对的需求时,家庭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或导致家庭解组。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

    目的:编制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为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提供工具。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国内外关于沟通能力的理论研究,借鉴相关量表,运用专家小组讨论和小范围测试构建维度和条目,并在潍坊医学院的502例医学生中采用临界比值法、 Cronbach′s α、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量表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价。结果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构成包括5个维度33个条目,各条目比较可靠,量表的Cronbach′sα=0.962, KMO=0.97。结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王伟;尹文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指标研究

    目的:了解血清腹腔积液清蛋白梯度( SAAG)、门静脉内径( PVD)及血小板计数与脾长径比值( Plt/S-D)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肝炎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n=26)和非出血组(n=24)。比较并分析两组SAAG、 PVD及Plt/S-D,绘制SAAG、 PVD、 Plt/S-D及三者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两组SAAG、 PVD及Plt/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SAAG、 PVD及Plt/S-D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2) SAAG、 PVD、Plt/S-D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测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81及0.67。 SAAG取值为20.50 g/L时,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58.3%;取值为20.10 g/L时,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2.5%。PVD取值为13.50 mm时,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6.3%;取值为14.25 mm时,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83.3%。 Plt/S-D取值为0.88×109个/mm时,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6.7%;取值为0.97×109个/mm时,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6.7%。(3) SAAG、 PVD及Plt/S-D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测的评分公式为:预测出血评分=SAAG ×PVD ÷Plt/S-D, ROC曲线下面积为0.91,取值为890.35时有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90.7%。结论 SAAG、 PVD及Plt/S-D是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三项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较高。

    作者:王万鹏;冯静;许蕾;高海英;贾德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美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团队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增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基层卫生服务经过40多年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卫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式服务( PCMH )。该模式以患者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全科医生为主导,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且长期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健康。本研究介绍了PCMH的发展历程和实施效果,分析了其发展中各阶段的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启示。

    作者:邱胜;刘俊荣;伍世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标准?方案?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肾癌指南2015.V.3版更新解读

    更新要点一:诊治流程、分期及预后的部分更新1临床分期2015.V.3版NCCN肾癌指南关于诊治流程较前没有太多的变化,在建立初步的临床分期诊断方面,对Ⅳ期肾癌的诊断建议去除医学上的不可切除,仅保留了术中不可切除的定义。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功能布局合理性研究

    目的:了解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的功能与布局情况。方法以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即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和报表,对其功能与布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总面积为7296 m2,临终关怀病区面积为6920 m2,临终关怀门诊面积为377 m2。18家试点机构均设有相对独立的临终关怀病区,保障服务区域面积占病区总面积的42.09%,辅助区域占38.10%,管理区域占19.81%。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病区共有84间病房,其中单人间11间,双人间27间,三人间31间,四人及以上房间15间。结论上海市18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功能与布局总体上比较合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临终关怀科提供借鉴。

    作者:吴孙坚;施永兴;王瑞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配方营养素对母乳喂养婴儿骨密度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配方营养素对母乳喂养婴儿骨密度( BMD )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5月在武义县妇幼保健院接生的婴儿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n=25)、 B (n=28)、 C (n=21)3组, A组采取组方喂养方案(即母乳喂养联合配方营养素), B组进行单纯性的母乳喂养, C组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 (VD);分别于出生时及6、12月龄时,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免疫球蛋白( IgA、 IgG、 IgM)水平及测定T细胞亚群( CD3+、 CD4+、 CD8+)比例、 BMD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婴儿6、12月龄时血清1,25(OH)2D3、 IgA、 IgG、 IgM水平和CD3+、 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BMD水平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婴儿6月龄时血清1,25(OH)2D3、 IgA、 IgG、 IgM水平及CD3+、 CD4+T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B组,12月龄时仅血清1,25(OH)2D3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12月龄时BMD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的母乳喂养婴儿表现出较低的维生素水平和BMD;补充单一的VD虽然能够提高婴儿的血清1,25(OH)2D3水平,但对免疫球蛋白和BMD的作用相对受限;而配方营养素可同时提高婴儿的免疫球蛋白和 BMD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德春;徐能潮;王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3—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某特殊矫正学校问题青少年120例作为问题组和湖南省某普通中学学生1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 YS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分别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及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YSR总分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问题组和对照组有效回答人数分别为112、109例。问题青少年YSR总分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题青少年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低于普通中学生;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题青少年指向情绪的应对分量表及其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指向情绪的应对能够正向预测YSR总分,母亲惩罚、严厉能够负向预测YSR总分,这4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总变异的50%。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都是影响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因素。

    作者:许标;樊春雷;高文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维生素D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在骨骼健康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在肌肉、免疫、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帕金森病( 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PD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探讨维生素D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PD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而且可以为其诊疗过程提供简单、有效的指导。本研究对维生素D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P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姜艳;刘晓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社区医生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技能强化培训的效果研究

    目的:了解阿尔茨海默病( AD)早期识别技能强化培训对社区医生的培训效果。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自愿参加本研究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社区医生63名。根据培训方法不同,将63名社区医生分为常规培训组(n=31)和强化培训组(n=32)。两组均接受集中授课,内容为AD筛查和诊疗技能,授课时长均为1 h。授课结束后,强化培训组进行每月1次的定期督导。比较两组培训前(t0)、培训后即刻(t1)及培训后3个月(t2)的知识得分、态度得分、病例分析正确率及AD筛查率。结果(1)培训前,两组间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两组间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即刻,两组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3个月,强化培训组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常规培训组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两组间态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3个月,强化培训组态度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两组轻、中、重度病例分析正确率,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即刻,两组间轻度病例分析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3个月,两组间重度病例分析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两组AD筛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 P=0.04)。结论 AD早期识别技能培训可以提高社区医生的AD知识水平,强化培训优于常规培训;强化培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区医生对AD患者的态度,提高AD筛查率,但对医生病例分析能力的提高不明显。

    作者:胡丽丽;王华丽;吕晓珍;马万欣;李文秀;于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中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目的:对中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测量和评价,旨在为区域卫生规划、科学合理配置全科医生资源提供借鉴。方法以2012年我国大陆境内全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数据资料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3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来评价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按服务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比较接近公平线,而按服务面积分布的Lorenz曲线已远离公平线;按服务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为0.31,按服务面积分布的Gini系数为0.74。结论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人口公平性在正常状态,而地理公平性呈高度危险状态。我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作者:胡伟萍;杨敬;徐润龙;倪荣;孟旭莉;于恩彦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2015年《中国全科医学》部分专题研究内容预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全科医生小词典--人类生命周期

    人类生命周期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均从不同角度考察人类生命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尽管存在差异,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人类的生命周期划分为7个周期,分别是胚胎期、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成年中期)和老年期。人类生命周期的管理可大致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管理包括优生、优育、优教,培养健康的后代,打好知识基础;中期管理是功能管理期,是关键、复杂的人类健康管理的价值所在;后期管理是退休后晚年生活期管理。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基质交感分子1和骨保护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交感分子1( STIM1)和骨保护素( OP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ACS合并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成功行PCI术。于术后8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是否存在ISR,分为ISR组35例和对照组65例。记录10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等一般资料;在PCI术前,测定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在PCI术后,测定患者的STIM1和OPG水平。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吸烟率、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hs-CRP、 STIM1、 OP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s-CRP、 STIM1、 OPG对PC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M1、 OPG是ACS合并T2DM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海滨;姜志安;张晓光;王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