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真空试管负压引流与开放引流对感染切口的治疗效果比较

严梅娣;孙玉燕;张海生

关键词:真空, 引流术, 切口愈合, 外科伤口感染
摘要:目的 对比真空试管负压引流和开放引流对感染切口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2月切口感染患者37例(真空组),术后采用真空试管负压引流治疗;同时随机抽取切口感染患者42例(开放组),采用开放引流治疗.对比两种引流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37例因切口感染行真空负压引流治疗者的换药次数平均为(2.5±0.5)次,切口愈合时间为(7.5±1.4) d,32例切口甲级愈合;42例因切口感染行开放引流治疗者的换药次数为(16.8±1.5)次,切口愈合时间为(18.0±2.5) d,10例切口甲级愈合.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和甲级愈合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2,t=-8.07,χ2=31.03,P<0.01).两组患者引流时间和引流量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真空试管负压引流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愈合时间加快,较开放引流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频电刺激拮抗肌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拮抗肌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对肌张力、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定结果、下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0.47、0.71和0.41,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定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89,P>0.05);两组患者下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38和5.13,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拮抗肌技术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中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

    作者:孟军;李然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磁共振测量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早期冠状动脉血流及血流储备的变化

    目的 利用无创性磁共振(MR)血流测量技术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及术后早期冠状动脉血流及血流储备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拟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前行MR检查,利用流速编码相位对比(VEPC)技术对右冠脉和左前降支近段血流进行测量,分别测量患者静息状态和双嘧达莫静脉注射后的负荷状态下的血流,进而根据公式计算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在成功介入治疗后,对其中单支病变患者在术后3~7 d内重复进行MR检查,对介入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及血流储备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共有29例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成功接受介入治疗,并完成术前及术后的MR检查,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6例,右冠脉病变13例.静息血流量:术前为(1.05±0.54)ml/s,术后为(1.27±0.57)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状态下的血流量:术前为(1.31±0.64)ml/s,术后为(2.35±1.00)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FR:术前为(1.28±0.27),术后早期为(1.9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FR明显增高,但是仍低于前期研究中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CFR均值. 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利用MR血流测量技术可观察到病变血管的血流状态明显改善,CFR增加,但仍未恢复正常.

    作者:马晓海;张兆琪;周玉杰;范占明;史冬梅;赵轶柯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侧脑室额角穿刺方法改进介绍

    一般情况下,当成人因颅脑疾患而需要做侧脑室额角穿刺时,基本上采用发际内选点法,即在发际或冠状缝前2 cm,中线旁开3 cm为钻孔点,使用粗2.0~2.5 mm的三棱锥钻孔,以脑穿刺针向假想的外耳道连线平行刺入,到达脑室的深度为4~6 cm[1-2].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脑室穿刺程序上有些烦琐,特别是在进行急诊抢救时,因为穿刺点的原因,多数情况下需将患者头发剃掉一部分,而这一过程的实施势必要耗费一些宝贵的时间.

    作者:王满;胡亚兰;王捷;张建龙;赵力学;张彦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真空试管负压引流与开放引流对感染切口的治疗效果比较

    目的 对比真空试管负压引流和开放引流对感染切口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2月切口感染患者37例(真空组),术后采用真空试管负压引流治疗;同时随机抽取切口感染患者42例(开放组),采用开放引流治疗.对比两种引流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37例因切口感染行真空负压引流治疗者的换药次数平均为(2.5±0.5)次,切口愈合时间为(7.5±1.4) d,32例切口甲级愈合;42例因切口感染行开放引流治疗者的换药次数为(16.8±1.5)次,切口愈合时间为(18.0±2.5) d,10例切口甲级愈合.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和甲级愈合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2,t=-8.07,χ2=31.03,P<0.01).两组患者引流时间和引流量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真空试管负压引流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愈合时间加快,较开放引流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严梅娣;孙玉燕;张海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探讨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5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与需求,探讨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目的、发展方向、现阶段定位与职责.方法 调查北京市朝阳区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新建立的5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采用横断面方法调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情况、仪器设备情况等;采用专家咨询与专家评议的方法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职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找出制约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人员,现阶段各站由6~7人组成,现有人员共32人,成员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的全科医师和实验室检验人员,平均年龄(34±9)岁,平均工作年限(13±10)年.制约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现场检测设备、实验室设备、消毒设备.结论 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使北京市朝阳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现区域化管理,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沉,更好地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能力与作用.

    作者:张占岭;刘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以一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的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AIDP),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症状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感觉障碍较轻,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等.尽管有不少变异型临床病例报告,但以单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者较罕见.现报告我科收治的一例以单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的GBS.

    作者:贺国华;宋治;郑文;康庆云;黄顺祥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北京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现状与新系统功能设计构想

    社区卫生信息化是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北京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应用状况进行描述,指出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以健康档案为核心、体现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方便医务人员操作及适应社区卫生管理者需求的北京市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构想.

    作者:张国红;许峻峰;张向东;任旭锴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隧道式拖线加内口超声刀切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一例

    高位复杂性肛瘘以其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后遗症较多而成为肛肠外科临床较难处理的疾病之一.我科自采用隧道式拖线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以来,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术后复发率、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多次成功地采用隧道式拖线加内口超声刀切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现将1例内口位置极高、瘘管走形复杂、存在潜在较大腔隙肛瘘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董青军;黄鸿翔;郭修田;丁敏;曹永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提高全科医学教育者的质量

    目的 本文从全科医学教育的阶层结构的角度,重点分析全科医学导师/精英的特征和能力,并详细讨论全科医学师资的遴选、培养和支持标准,提出优先发展全科医学精英和导师,从而带动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发展,保证全科医学培训质量的建议.方法 文献研究和政策分析.结果 现代全科医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睿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品和精神.全科医学导师是传承和发扬全科医学的中坚力量,除了他们自身的条件和努力外,也需要环境的支持.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是由合格的医生和优秀的全科医生组成的.结论 应该根据中国实际,制定符合全科医学教育规律的师资入门条件和培训计划,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作者:杨辉;Shane Thomas;Colette Browning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方法 对84例有保护性约束经历的、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的精神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回忆起被约束情形时,21.4%的患者表示感到恐惧、害怕,32.2%的患者表示不愉快.85.7%的患者认为更需要医务人员的安慰,46.4%的患者需要医务人员接受其倾诉.97.6%的患者认为保护性约束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有帮助.结论 合理的保护性约束对情绪行为失控的精神病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可以减轻患者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

    作者:丁幼红;蒋建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多普勒超声动脉血流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动脉血流参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58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美国GE-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96例患者的肿瘤血流动力学参数,如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比较PSV及RI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乳腺恶性肿瘤组PSV、RI、PI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SV>20 cm/s,RI>0.7作为恶性肿瘤判定标准,PSV与RI的定性诊断乳腺肿瘤的准确性分别为66.8%和82.1%,敏感度分别为70.3%和83.2%,特异度分别为65.2%和82.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2%和85.5%.PSV与RI联合诊断乳腺肿瘤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2%、84.6%、82.5%和85.7%.结论 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PSV、R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I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PSV.

    作者:陈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面向社区的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面向社区的教学改革的效果,探索适合我省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方法 将我院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的2006级50名和2007级65名大专学生作为试验组1、试验组2,采用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同级55名、68名学生作为对照组1、对照组2,采用旧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以统一的理论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实习的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对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评价较好,有98.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良好,94.8%认为讲授生动、启发引导.结论 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应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改革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作者:严琴琴;罗秀成;曹平;弥曼;韩长赋;李俊杰;李亚军;李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我国城镇居民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城镇居民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2006年数据测算城镇居民健康集中指数,并分析各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程度.结果 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集中指数绝大部分为负值,且在P=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辽宁、山东为突出.地区收入中位数对数值以及基尼系数与收入相关健康不平等有关(P<0.01),居民所处收入阶层和年收入对数值两个指标的回归系数在P=0.01水平上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辽宁、山东省的健康不平等程度高,湖北省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分配公平情况是影响该地区与收入相关健康不平等程度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恒;巢健茜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静脉留置针采血溶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采血方案的探讨

    目的 观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经静脉留置针采血,不同管径的静脉留置针、不同采血部位、不同的注血方法以及采血的难易程度对溶血的影响,从而探索出OGTT静脉留置针采血的佳组合方案.方法 将75例志愿者分别采用不同管径的留置针、不同采血部位、不同的注血方法,于空腹及口服葡萄糖后0.5、1、2、3 h时采血,经离心后比较各组标本的溶血发生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肘部采血、采用20 G管径静脉留置针采血、采血容易者,溶血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与前臂采血、采用22 G管径静脉留置针采血、采血困难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注血方法的溶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采血部位、静脉留置针管径与溶血发生率有关(P<0.01).结论 经肘部采血和采用20 G管径静脉留置针是避免溶血的佳组合方案.

    作者:刘敬珍;赵亚芝;赵俊敏;牟振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腰-硬联合麻醉与腰麻患者术后头痛情况比较

    目的 对比腰-硬联合麻醉与腰麻患者术后头痛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腰-硬联合麻醉组(100例)和腰麻组(10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d内头痛发生例数及其头痛程度.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组3例发生头痛,分别为轻度2例和中度1例;腰麻组21例发生头痛,分别为轻度5例、中度12例和重度4例.两组患者头痛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9,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头痛发生率低,可减轻因头痛带来的痛苦.

    作者:刘建宁;陈良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7例HFR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发热37例(100.0%),头痛21例(56.8%),恶心、呕吐16例(43.2%),腰痛14例(37.8%),腹痛12例(32.4%),低血压10例(27.0%),眼眶痛4例(10.8%);蛋白尿33例(89.2%),血小板减少33例(89.2%),肝功能损害32例(86.5%);B超示:胆囊双边征16例(43.2%),双肾增大13例(35.1%),肝大或脾大6例(16.2%).37例患者在发热的第4~12天出现HFRS抗体阳性反应.结论 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为突出表现者,要考虑到HFRS的可能,早期进行HFRS病原学或抗体检测可以确诊.

    作者:高春霞;徐宝宏;梁秀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地测定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虽可以为脑血管病提供更多的检查手段,但其对于血管病变尤其是较小病变的检测率仍低于DSA[1-2],目前临床仍视DSA为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3].然而,DSA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也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故对DSA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及并发症应有全面的了解.

    作者:魏馊珑;高旭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1例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在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行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的51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患者经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配合宫腔镜检查,适时临床护理,手术效果满意,治疗有效率达96.1%,护理安全,无并发症.结论 医护密切配合是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成功的关键,对患者治疗前后做好细致周到的护理,确保设备器械功能完好,是手术成功、防止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作者:余琴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集体心理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二年的随访研究

    目的 探索集体心理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深圳市罗湖区10个街道选择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在每月给两组患者免费发药时,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每月一次的集体心理治疗,而对照组只接受药物治疗.两组均干预2年.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第2、6、12、18、24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监测病情复发、再就业等情况.结果 (1)干预前与干预末次评分减分值的比较,研究组PANSS总分减分值、阳性因子分减分值、阴性因子分减分值、一般精神病理分减分值、SDSS减分值[分别为(6.80±3.30)分、(1.51±0.36)分、(3.14±0.27)分、(3.14±1.11)分和(-0.53±0.07)分]与对照组[分别为(-0.33±1.35)分、(-1.93±1.16)分、(-1.23±0.27)分、(-0.16±0.97)分和(-0.07±0.2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期间研究组患者复发、肇事次数分别为(0.92±0.82)次和(0.48±0.50)次,对照组分别为(1.40±0.68)次和(0.68±0.5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再就业率分别为41%和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 集体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防止病情复发,亦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适宜在社区广泛开展.

    作者:方亚明;周云飞;刘彦颖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3~5岁儿童打鼾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打鼾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从长沙市5个辖区的10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3~5岁儿童854例,由其家长完成儿童的睡眠状况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调查.结果 854例3~5岁儿童中,无打鼾336例,偶尔打鼾438例,频繁打鼾80例.3组儿童的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家庭类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频繁打鼾组与偶尔打鼾组儿童的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繁打鼾组儿童PSQ中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4因子评分[分别为(0.61±0.36)分、(0.88±0.51)分、(0.87±0.60)分和(0.79±0.47)分]与偶尔打鼾组[分别为(0.50±0.29)分、(0.67±0.44)分、(0.61±0.50)分和(0.60±0.38)分]及无打鼾组[分别为(0.49±0.33)分、(0.58±0.40)分、(0.58±0.54)分、(0.55±0.4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繁打鼾组多动症的发生率为8.8%,与偶尔打鼾组的2.7%及无打鼾组的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打鼾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等行为问题及多动症有关,应关注打鼾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

    作者:李介民;胡劲涛;蔡益民;苏林雁;刘继红;刘洁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