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华;钟涛;李春玲;鄢建勤;郭曲练
目的 观察氯氮平和舒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舒必利组32例,氯氮平组32例,氯氮平组给予氯氮平200~400 mg/d,平均(230±30)mg/d;舒必利组给予舒必利0.6~1.0 g/d,平均(1.0±0.3)g/d,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BMI、FBS、TG、CHOL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男、女患者的TG、FBS、CHOL、BM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必利组男、女患者腰臀比、FBS、BMI、TG、CHOL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氮平对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大于舒必利,并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方炎;戴天刚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实验研究的方法,比较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eAg、HBV DNA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8周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ild-pugh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BeAg血清转换1例.HBV DNA阴转率为86.7% (13/1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HBV DNA载量下降,肝功能改善,Child-pugh分级B级者获得改善为突出.
作者:金怡;于红卫;李娟;张汾燕;孟庆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将6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HBO治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另选择1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对3组新生儿的血清IL-6和NO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 HBO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常规治疗组、HBO治疗组的IL-6和NO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O治疗组治疗前后IL-6的差值、NO的差值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治疗HIE有较好疗效;HBO治疗HIE可能是通过降低IL-6和NO水平而减轻脑细胞损害的.
作者:王慧;王立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家庭病床科(家床科)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且多为慢性病,接受静脉输液的概率较高.现将提高家床科患者静脉输液成功率的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06-2007年我院家床科共收治46例患者,年龄69~91岁,平均82岁,住家床时间长2年,患者一年内静脉滴注时间多130 d,连续滴注时间长30 d.静脉滴注共1 174次,其中一次穿刺失败31次,输液过程中发生针头滑出血管外46例,针尖斜面紧贴血管20例,输液过程中液面过高或过低6例.
作者:冯兰芳;万苏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病例简介:患者,男,48岁.因拇指背部斑疹4年就诊.斑疹较厚,突出皮肤表面,发痒.·可能的诊断:神经性皮炎;汗疱;银屑病;手癣;环状肉芽肿.图1 神经性皮炎·诊断:神经性皮炎.·讨论:神经性皮炎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需要与扁平苔藓、银屑病、体癣、接触性皮炎、肉芽肿等进行鉴别.通常情况下,上述这些疾病与神经性皮炎的鉴别较为容易.如果诊断困难,可行活组织检查.病理组织学方面的表现可以有表皮增生、棘层肥厚、真皮层纤维化.在已有皮肤疾病的情况下再发生神经性皮炎的诊断较为困难,例如银屑病患者可以在病变部位再发生神经性皮炎,这种情况下临床及病理学检查可以兼有两种疾病的表现.
作者:Vimal Prajapati;MD;李井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并总结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收治的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儿中,52例行非手术治疗,中转手术者3例,其余49例均治愈;手术治疗41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是出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及脑外伤.结论 小儿具有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理特点,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过程中,应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合理应用腹腔穿刺、B超、CT等检查,严格掌握手术治疗适应证.
作者:金哲敏;童伟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瑞巴派特辅助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胃黏膜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胃黏膜改善情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治疗组1例发生上腹部饱胀感.结论 常规药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有较好的疗效,它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且并发症少.
作者:裴继华;闫俊;蒋益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肺癌根治术中肺血管处理顺序对癌细胞入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56例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即先结扎肺静脉者(静脉组)和先结扎肺动脉者(动脉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分别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用巢氏PCR法检测外周静脉血中人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情况.另外选取同期10例健康成年人(健康组)的外周静脉血做对照.结果 术前动脉组和静脉组患者外周血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动脉组和静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肺癌与早期肺癌患者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鳞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与动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癌根治术中先结扎肺静脉可减少癌细胞入血;CK-19 mRNA和CEA mRNA可以作为检测肺癌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指标.
作者:张位星;王保祥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婴幼儿鼻泪管阻塞在社区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辖区诊断为鼻泪管阻塞的11例13眼患儿行泪囊按摩、泪道加压冲洗及鼻泪管探通术,观察患儿的疗效.结果 本组11例13眼经治疗全部治愈,其中,按摩法治愈2眼,加压冲洗治愈9眼,鼻泪管探通术治愈2眼.结论 婴幼儿表现有眼分泌物多、溢泪,社区医师应想到婴幼儿鼻泪管阻塞,给予及早诊断和治疗.
作者:郭丽花 刊期: 2008年第24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60岁.1999年夏2次测空腹血糖分别为15 mmol/L、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2%,诊断为糖尿病.给予口服格列喹酮,1个月后由口服药改为注射胰岛素诺和灵30R,每日早餐前注射24 U.根据病情变化自2006年底开始,早餐前注射胰岛素诺和灵30R 28 U,晚餐前注射6 U,同时早餐时口服阿卡波糖25 mg,午餐、晚餐时各服阿卡波糖50 mg.
作者:孙南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生成的场所,人类线粒体DNA(mtDNA)上有37个编码基因,其中有13个蛋白质基因,2个rRNA基因和22个tRNA基因.mtDNA突变是引起多因素疾病和部分遗传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线粒体基因组学、mtDNA疾病模型,mtDNA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mtDNA疾病的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于君;高政南;杨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咽异感症即咽部感觉异常,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或把此症看成是纯粹心身性疾病或精神躯体性疾病,使患者病情反复迁延[1].其实大部分咽异感症是许多种疾病叠加到咽部所产生的一组咽部综合征,但由于不被重视,治标不治本,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不亚于器质性病变.近年有关甲状腺疾病的文献报道发现部分咽异感症与甲状腺疾病关系密切[2-4].我们共发现10多种甲状腺疾病可致咽异感症,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宋丽华;张瑞迪;米光曦;王淑梅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自拟方咳喘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9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152例给予自拟方咳喘宁治疗,对照组146例给予桂龙咳喘宁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症状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白天及夜间哮喘症状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白天及夜间哮喘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拟方咳喘宁可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其疗效优于桂龙咳喘宁胶囊.
作者:杨牧祥;于文涛;杨洁文;赵自冰;裴建国;冀绪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肝内转移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2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4F RH导管至肝总动脉.先行全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根据造影结果显示的肿瘤血管,引入超滑导丝将4F RH导管超选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经导管灌注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并以超液态碘化油混合表阿霉素-盐酸吉西他滨(泽菲)作为化疗栓塞.多次进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每次TACE间隔4~6周.结果 经过3~5个TACE疗程,达到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5例,好转1例,稳定1例,进展6例.结论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疗效肯定,能延长患者存活期.
作者:罗勇;王高卿;吴旻骅;吴伟主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客车坠江事故的特点和现场救援措施,以提高救援水平.方法 对3起客车坠江事故的伤害特点及救援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起客车坠江事故均发生在夜晚,均由司机人为因素引起,经现场快速评估和反应、及时营救落水人员、迅速分类救治及安全转运岸上伤员,108名乘客中死亡66名,存活42名.幸存者均为从卧铺大客车车窗甩出的乘客.结论 客车坠江事故具有不可预见性,时间、地点不确定性和伤亡突然性、大量性的特点,需武警、消防、海事及医疗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减灾措施要着手解决夜间照明、运输工具及工程抢险救援问题.建议建立水上应急救护队,客车装配救生设备.
作者:李雄文;林健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我院痰铜绿假单胞菌(PAE)的分离率及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痰中PAE分离率及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1)2002-2005年4年间PAE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002年痰中PAE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与200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4年入住ICU患者的PAE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率与非入住ICU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05年ICU的患者PAE对上述药物的敏感率与非IC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的分离率和耐药率均较高,医务人员需监测PAE耐药特点及变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何林林;李京明;刘双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T波倒置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E)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5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APE患者65例.内容包括:(1)一般临床资料;(2)心电图异常类型及T波倒置导联数;(3)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图像半定量分析及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PDS);(4)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前后径、肺动脉收缩压(SPAP) ;(5)动脉血气分析(pH、PaCO2和PaO2);(6)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波倒置导联数预测PPDS>50%和SPAP>50 mm Hg的准确性.结果 共40例APE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3例,女17例,年龄19~76岁,平均(51±14)岁.PPDS>50%者21例,SPAP>50 mm Hg者13例.心电图T波倒置导联数与核素肺灌注缺损面积呈线性正相关(P<0.01);与血气氧分压呈线性负相关(P<0.05);与肺动脉收缩压呈等级正相关(P<0.01).以肺灌注缺损大于50%为分界点做出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96.结论 心电图T波倒置导联数可以用以预测较大面积的急性肺栓塞.
作者:张蔚;梁瑛;朱光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全胃联合脾切除术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因胃癌行全胃联合脾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测定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1周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的CD62P阳性表达率与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的CD62P阳性表达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因胃癌行全胃联合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没有进展,不会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性.
作者:刘斌;唐建荣;黄世锋;宋学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CT对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NHL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0例CT表现为:肠腔扩大,类似瘤样扩张改变;6例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9例显示夹心面包征.结论 小肠NHL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借助CT表现可对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晓阳;李会菊;邢国凤;张德江;赵林;胡文俭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指1年中发生4次或以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引起RVVC的病原菌主要是假丝酵母菌属中的白假丝酵母菌.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耐药现象占酵母样真菌耐药首位.14α去甲基酶(14-α-Demethylase,14-DM)为白假丝酵母菌与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的关键靶酶,羊毛固醇14α去甲基化酶(Lanosterol 14-α-Demethylase Gene,ERG11)基因是编码14-DM的基因,该基因突变和基因过度表达在介导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ERG11基因突变和基因过度表达在RVVC患者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做一综述.
作者:钟玉虹;刘小平;樊尚荣 刊期: 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