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王高卿;吴旻骅;吴伟主
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Framingham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为同年龄正常人群的9倍.心律失常是心衰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导致猝死的常见原因.临床报道因心律失常猝死的患者占全部该病猝死者的1/2,另有报道在心衰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时,98%是由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引起,只有2%的心源性猝死与心律失常无关[1].在心衰合并的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据报道,心衰患者的成对和多型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为71%~98%,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8%~80%,其中由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者为35%~50%[2].
作者:冯庚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3月我院52例接受心包剥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心包慢性炎症改变34例,结核增殖性肉芽组织形成或干酪样变18例.胸部X线诊断为肺结核15例;23例行胸部CT检查,其中诊断为肺内结核8例,双侧胸腔积液15例,心包积液3例,心包膜弥漫或局限性增厚23例(其中心包钙化4 例),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42 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心包增厚、粘连、心搏减弱,6 例有心包积液;心电图提示房颤11例,T波或ST段改变22例,窦性心动过速37例,QRS波低电压42例.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全部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胸部正中切口行心包剥离术.1 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1.9%.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心律失常4例及肺部感染3例.出院时心功能Ⅰ~Ⅱ级45例,Ⅲ级6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和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缩窄性心包炎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儒正;吴朝光;朱艺;张红;洪萍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并总结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收治的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儿中,52例行非手术治疗,中转手术者3例,其余49例均治愈;手术治疗41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是出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及脑外伤.结论 小儿具有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理特点,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过程中,应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合理应用腹腔穿刺、B超、CT等检查,严格掌握手术治疗适应证.
作者:金哲敏;童伟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血、尿微量蛋白测定对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预测和诊断价值,为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42例HSP患儿分为尿常规阳性组(即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127例和尿常规阴性组115例,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尿清蛋白(尿-Alb)和尿免疫球蛋白G(尿-lgG),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儿童的血β2-M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阳性组、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β2-M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阳性组与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β2-M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阳性组、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阳性组与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Alb水平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阴性组、对照组儿童的尿-lgG水平与尿常规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阴性组与对照组尿-lg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微量蛋白检测能较早反映肾损害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可作为判断HSP肾损害的一个临床指标,为早期诊断和治疗HSP提供依据.
作者:张蔓莉;江毅;王箴;周雅燕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全胃联合脾切除术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因胃癌行全胃联合脾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测定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1周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的CD62P阳性表达率与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的CD62P阳性表达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因胃癌行全胃联合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没有进展,不会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性.
作者:刘斌;唐建荣;黄世锋;宋学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我院痰铜绿假单胞菌(PAE)的分离率及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痰中PAE分离率及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1)2002-2005年4年间PAE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002年痰中PAE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与200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4年入住ICU患者的PAE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率与非入住ICU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05年ICU的患者PAE对上述药物的敏感率与非IC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的分离率和耐药率均较高,医务人员需监测PAE耐药特点及变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何林林;李京明;刘双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CT对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NHL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0例CT表现为:肠腔扩大,类似瘤样扩张改变;6例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9例显示夹心面包征.结论 小肠NHL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借助CT表现可对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晓阳;李会菊;邢国凤;张德江;赵林;胡文俭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自拟方咳喘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9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152例给予自拟方咳喘宁治疗,对照组146例给予桂龙咳喘宁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症状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白天及夜间哮喘症状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白天及夜间哮喘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拟方咳喘宁可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其疗效优于桂龙咳喘宁胶囊.
作者:杨牧祥;于文涛;杨洁文;赵自冰;裴建国;冀绪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将6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HBO治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另选择1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对3组新生儿的血清IL-6和NO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 HBO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常规治疗组、HBO治疗组的IL-6和NO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O治疗组治疗前后IL-6的差值、NO的差值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治疗HIE有较好疗效;HBO治疗HIE可能是通过降低IL-6和NO水平而减轻脑细胞损害的.
作者:王慧;王立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急诊患者和陪诊者急救培训现状及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5个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就诊患者及其陪诊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从未参加过急救培训者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80.5%;对常见的几项急救技术多数人掌握得不好;就诊患者与陪诊者在正确搬运患者、排除卡喉异物以及心肺复苏这3项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与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意愿呈负相关(P<0.01),学历与学习意愿呈正相关(P<0.01).结论 患者及陪诊者参加急救培训的比例也较低,熟练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比例较低;应针对患者及其陪诊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其急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作者:李玉娟;关丽征;刘兰秋;彭迎春;王亚东;梁万年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诱导成骨过程中,Osterix(OSX)和核结合因子(Cbfa1)及其两种亚型Cbfa1/P56、Cbfa1/P57表达的变化,了解OSX和Cbfa1表达与成骨细胞分化的关系,探求与OSX变化趋势一致的Cbfa1亚型.方法 在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培养的不同时间(0、4、10、14、18、22 d),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OSX、Cbfa1、Cbfa1/P56、Cbfa1/P57 mRNA的表达;用Western-blot法检测Cbfa1蛋白的表达;Van GieSon 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染色细胞Ⅰ型胶原;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结果 MC3T3E1在诱导成骨的培养条件下,从培养第18天开始出现矿化,第22天观察到明显的矿化结节形成.OSX mRNA、Cbfa1 mRNA和Cbfa1蛋白的表达量随MC3T3E1的成熟矿化逐渐增高,而Cbfa1/P56 mRNA表达量无变化,但Cbfa1/P57 mRNA在培养第18天和第22天的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 在MC3T3E1分化过程中,OSX和Cbfa1的表达量随成骨细胞的成熟逐渐增高.在Cbfa1的亚型中,Cbfa1/P57的表达与OSX表达趋势一致.
作者:刘敏;莫朝晖;胡平安;谢艳红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T波倒置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E)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5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APE患者65例.内容包括:(1)一般临床资料;(2)心电图异常类型及T波倒置导联数;(3)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图像半定量分析及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PDS);(4)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前后径、肺动脉收缩压(SPAP) ;(5)动脉血气分析(pH、PaCO2和PaO2);(6)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波倒置导联数预测PPDS>50%和SPAP>50 mm Hg的准确性.结果 共40例APE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3例,女17例,年龄19~76岁,平均(51±14)岁.PPDS>50%者21例,SPAP>50 mm Hg者13例.心电图T波倒置导联数与核素肺灌注缺损面积呈线性正相关(P<0.01);与血气氧分压呈线性负相关(P<0.05);与肺动脉收缩压呈等级正相关(P<0.01).以肺灌注缺损大于50%为分界点做出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96.结论 心电图T波倒置导联数可以用以预测较大面积的急性肺栓塞.
作者:张蔚;梁瑛;朱光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家庭病床科(家床科)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且多为慢性病,接受静脉输液的概率较高.现将提高家床科患者静脉输液成功率的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06-2007年我院家床科共收治46例患者,年龄69~91岁,平均82岁,住家床时间长2年,患者一年内静脉滴注时间多130 d,连续滴注时间长30 d.静脉滴注共1 174次,其中一次穿刺失败31次,输液过程中发生针头滑出血管外46例,针尖斜面紧贴血管20例,输液过程中液面过高或过低6例.
作者:冯兰芳;万苏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肝内转移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2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4F RH导管至肝总动脉.先行全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根据造影结果显示的肿瘤血管,引入超滑导丝将4F RH导管超选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经导管灌注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并以超液态碘化油混合表阿霉素-盐酸吉西他滨(泽菲)作为化疗栓塞.多次进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每次TACE间隔4~6周.结果 经过3~5个TACE疗程,达到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5例,好转1例,稳定1例,进展6例.结论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疗效肯定,能延长患者存活期.
作者:罗勇;王高卿;吴旻骅;吴伟主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实验研究的方法,比较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eAg、HBV DNA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8周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ild-pugh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BeAg血清转换1例.HBV DNA阴转率为86.7% (13/1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HBV DNA载量下降,肝功能改善,Child-pugh分级B级者获得改善为突出.
作者:金怡;于红卫;李娟;张汾燕;孟庆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肺癌根治术中肺血管处理顺序对癌细胞入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56例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即先结扎肺静脉者(静脉组)和先结扎肺动脉者(动脉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分别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用巢氏PCR法检测外周静脉血中人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情况.另外选取同期10例健康成年人(健康组)的外周静脉血做对照.结果 术前动脉组和静脉组患者外周血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动脉组和静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肺癌与早期肺癌患者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鳞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与动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癌根治术中先结扎肺静脉可减少癌细胞入血;CK-19 mRNA和CEA mRNA可以作为检测肺癌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指标.
作者:张位星;王保祥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脑脉泰胶囊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88例ATCI患者进行了脑循环动力学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脉泰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用脑脉泰胶囊治疗前、治疗28 d后进行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I),并对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病灶一侧CVDI中,脑血流量(Q)及血流速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管阻力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脉泰胶囊治疗ATCI患者疗效好,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作为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安全有效.
作者:张建斌;张丽玲;吴丽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呼吸、循环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Ⅱ组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Ⅲ组先缓慢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 m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观察3组患者的心率(HR)、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患者在进入声门检查及活检时HR与Ⅱ、Ⅲ组患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在进入声门检查及活检时SpO2、RR与Ⅰ、Ⅲ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有效的配伍方法.
作者:龚华;钟涛;李春玲;鄢建勤;郭曲练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指1年中发生4次或以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引起RVVC的病原菌主要是假丝酵母菌属中的白假丝酵母菌.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耐药现象占酵母样真菌耐药首位.14α去甲基酶(14-α-Demethylase,14-DM)为白假丝酵母菌与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的关键靶酶,羊毛固醇14α去甲基化酶(Lanosterol 14-α-Demethylase Gene,ERG11)基因是编码14-DM的基因,该基因突变和基因过度表达在介导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ERG11基因突变和基因过度表达在RVVC患者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做一综述.
作者:钟玉虹;刘小平;樊尚荣 刊期: 2008年第24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60岁.1999年夏2次测空腹血糖分别为15 mmol/L、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2%,诊断为糖尿病.给予口服格列喹酮,1个月后由口服药改为注射胰岛素诺和灵30R,每日早餐前注射24 U.根据病情变化自2006年底开始,早餐前注射胰岛素诺和灵30R 28 U,晚餐前注射6 U,同时早餐时口服阿卡波糖25 mg,午餐、晚餐时各服阿卡波糖50 mg.
作者:孙南屏 刊期: 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