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分析

王喜梅;单艳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胃肠功能紊乱, 临床特征,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胃肠功能紊乱分为紊乱组(并发胃肠功能紊乱,105例)和未紊乱组(未发生胃肠功能紊乱,61例),2组入院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存在梗死灶,并对2组入院时及入院2周的营养状况[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餐后2 h血糖水平(2 hPBG)及神经缺损症状功能评分(NIHSS)进行比较.结果 紊乱组患者脑叶及基底节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紊乱组(P<0.05).入院时,紊乱组的2 hPBG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未紊乱组(P<0.01);入院2周后,紊乱组的营养状态各项指标PA、ALB及RBP水平显著低于未紊乱组(P<0.01),而2 hPBG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未紊乱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并发胃肠功能紊乱梗死灶出现脑叶及基底节的几率较大,同时与营养状况、血糖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分析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双手精细运动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情况,探讨该术式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03-2015-0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作为受试对象,按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相近的原则两两配对,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实施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照组不行任何治疗,回家正常养育,随访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时根据手功能分级(Manual A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MACS)、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66)评定患儿运动功能.结果 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MACS、FMFM评分较术前明细提高(P<0.05),对照组MACS、FMFM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GMFM-66评分随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68,P=0.058>0.05).而对照组GMFM-66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t=0.822,P=0.432>0.05).结论 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实施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可明显提高其双手精细动作能力,但在粗大运动方面的得疗效不确切,也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作者:闫宝锋;李彬;木依提·阿不里米提;栾新平;木塔力甫·努热合买提;艾克拜尔·哈里克;买尔阿芭;逯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丁苯酞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15-01—2016-02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降血糖、降血脂等临床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47例)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评估2组治疗效果同时统计其治疗前后精神心理量表得分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9.4%)与对照组(6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精神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检测无异常,无严重胃肠道反应.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精神健康状态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阮世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海马磁共振波谱分析在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海马磁共振波谱1 H-MRS分析在继发性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4-01-2016-01门诊及住院癫痫患者131例,继发性全面性发作71例,部分性发作30例(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1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0例,在双侧海马区进行单体素1 H-MRS-体素检查.结果 海马波谱异常改变78例,部分性发作异常9例(30%),继发全面性发作异常52例(77.5%),原发全面性发作异常17例(46.7%),继发全面性发作与部分性发作、原发全面性发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结论 海马磁共振波谱分析1 H-MRS在继发性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孙建奎;屈宝华;齐进兴;邓建中;范仲鹏;余留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方法 对120例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直到位置试验时眩晕症状及眼球震颤完全消失.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5~7 d内分别完成问卷调查.随机选择12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在年龄及性别上与实验组进行交叉配对,将复位前、复位后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DHI分值上,手法复位后较复位前有显著改善(P=0.000),其中有6项显示未完全改善.手法复位后的DHI分值与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在一些项目上仍有差异,症状改善并不完全.结论 DHI分值提示即使在成功的手法复位后,患者仍会遗留一些残余的主观症状,对于这些患者,后续的处理很重要.

    作者:贾永林;付志新;张保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奥马哈系统在癫痫患者护理中应用

    目的 观察奥马哈系统在癫痫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07-2015-07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癫痫护理组(对照组,n=49)和奥马哈系统护理组(观察组,n=49),对比2组护理后1 a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47%,观察组91.8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75.51%,观察组97.9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马哈系统应用于癫痫护理,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频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和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意义显著.

    作者:白秀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2015-07-2016-04诊治的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方法分组,研究组(n=32)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n=32)采取罗哌卡因联合氯化钠注射液麻醉,对比2组镇痛效果、神经阻滞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研究组神经阻滞后30 min的VAS评分(0.04±0.00)分,神经阻滞优良率96.9%;对照组神经阻滞后30 min的VAS评分(1.36±0.15)分,神经阻滞优良率71.9%;2组神经阻滞后30 min的VAS评分和神经阻滞优良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感,提升其神经阻滞优良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作者:王俊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评价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检测,并根据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分为低T3组(T3值<1.34 nmol/L,21例)和正常T3组(T3值1.34~2.73 nmol/L,25例).对2组患者的甲状腺水平进行观察统计,并对2组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低T3组在入院时和发病后90 d 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T3组(P<0.01),总T3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情况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与总T3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对2组预后结果进行评价,低T3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正常T3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T3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显著负相关,说明低T3水平的神经功能预后与正常T3水平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相比较差.

    作者:陈富生;蔡瑞艳;李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POEMS综合征又称为 Crow-Fukase 综合征或Nakanishi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浆细胞病,并累及多系统的副肿瘤综合征[1],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报道研究可能与人类疱疹病毒 8 型(HHV-8)感染、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等)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水平变化和高表达有关[2-4].由于本病发病率低,致残率较高,且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 1 例POEM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

    作者:赵丹阳;张弥兰;冯淑曼;张杰文;张清峡;杨秀丽;黄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高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高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高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按照各自病情特征,给予抗结核治疗并及时处置颅内高压等各种并发症.观察组给予综合性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临床疗效,使用GQOLI-74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采用自制问卷比较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远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各项生活质量指标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远高于对照组的70%(P<0.05).结论 综合性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高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磊;张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舌咽神经痛误诊分析

    舌咽神经痛是舌咽神经躯体感觉分区突然的、严重的、短暂的复发性疼痛,相对少见,表现复杂,极易误诊.笔者3a 多来诊治5 例,均系误诊病例,甚至2例是疼痛专科人员误诊又误治.故有必要结合文献对误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高诊断精确度,减少误诊和误治.

    作者:徐晓玉;曹心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10-2015-09收治的68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34例.单一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统计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生活质量高于单一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单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栓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及生活质量,同时可大限度提高其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艳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方法 收集我院2014-02-2016-02收治的16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50例,小动脉性闭塞性脑卒中(SAO)56例,心源性栓塞(CE)14例,不明原因性脑卒中(SUE)36例,其他原因所致脑卒中(SOE)8例;并收集同时期健康者84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不同TOAST分型患者Cys-C、Hcy、LDL-C水平并不相同,LAA组水平高,CE、SOE组水平较低.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ys-C、Hcy、LDL-C水平,可有效评估脑梗死病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晓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92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各46例.均给予心理疗法,在此基础上单药组给予单纯米氮平治疗,联合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治疗.分别于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和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D)进行量化评估并对比评分变化,并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抑郁评分在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和6周后联合组抑郁评分数据均远高于单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内抑郁评分量表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综合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在常规心理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帕罗西汀和米氮平可显著改善抑郁程度,提高综合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吕素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方法 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脱水降颅压、神经保护药物、控制血压、支持对症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颅脑局部亚低温、冰毯及颈部大血管处冰袋降温7 d,维持体温35℃,后24 h逐步复温到正常.评价2组治疗前后脑血肿及脑水肿体积、血清MMP-9水平.结果 治疗后,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量较常规组相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治疗组血清MMP-9水平治疗3 d、7 d后较常规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减轻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减少血清MMP-9水平.

    作者:李富强;王伟;冯涛;尹晓刚;邓倩;刘荣志;白宏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狼疮脑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并狼疮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狼疮脑病症状分为并发组(n=15)和未并发组(n=65),对并发狼疮脑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狼疮脑病的高风险因素是尿红细胞升高、肌酐升高、A/G降低、AST升高(P<0.05);有一项临床表现患者的预后好,伴偏头痛、颅内高压和癫痫的患者效显著.结论 尿红细胞升高、肌酐升高、A/G降低、AST升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并狼疮脑病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越少表示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好.

    作者:孟庆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96例确诊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治疗组48例增加语言康复训练,连续训练3个月末对比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语言恢复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2组均可提高训练3个月末语言沟通能力,但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大程度恢复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患者早日融入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继续探讨与推广.

    作者:刘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妊娠高血压并脑卒中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妊娠高血压并脑卒中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32例妊娠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治愈29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其中自然分娩5例(15.63%),阴道助产7例(21.87%),剖宫产20例(62.50%).32例围生儿中足月产儿21例,早产儿活产9例,死胎2例.体质量1510~3220 g.1 min Apgar评分<3分20例,>7分10例.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缓解妊娠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降低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胡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

    目的 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5-02-2016-02我院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8.82%)高于对照组(32.35%),并发症发生率(14.70%)低于对照组(3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李耀泽;侯书杨;马龙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冠心病1例报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如感觉障碍、短暂性失语、瘫痪等),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在24 h 内完全消失[1],作为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病事件之一,根据其发病机制,一般分为3 种类型: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和梗死型,其中血流动力学型 TIA是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导致的远端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往往在血压低的时候发生 TIA,血压高的时候症状缓解,这种类型的 TIA 占很大一部分[2].

    作者:胡轶莹;连亚军;郑亚珂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探讨补脾益肾活血剂改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目的 分析补脾益肾活血剂改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以期探讨该方剂与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04-2016-08收治的64例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者,采用单双号法,按照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补脾益肾活血剂,比较2组疗效和IGF-1、VILIP-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ADL评分和IGF-1、VILI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观察组中医证候和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脾益肾活血剂改善非痴呆型认知障碍疗效确切,作用显著,丰富了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发生及进展机制的理论研究.

    作者:马文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