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军;陈刚;张德英;刘英涛;张立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影响.方法1999年7月~2005年4月10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术后随机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引流,A组采用单纯闭式持续负压引流,B组采用胸壁绷带加压包扎加闭式负压引流.结果两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情况:A组轻度7例,中度4例,重度2例;B组轻度10例,中度7例,重度6例,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32).结论乳腺癌术后单纯闭式负压引流效果较好,绷带加压包扎加闭式负压引流有增加皮瓣坏死的风险,不宜提倡.
作者:万厚民;张应丽;李金文;秦士勇;王辉;李海;王震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血小板的数量与其聚集、黏附和释放功能密切相关.血小板的功能异常促进了与内皮细胞的黏附,造成内皮损伤和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在血液性疾病及输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的检测及方法学的研究将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范厚臻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系统调研发现,影响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障碍体现在国家政策缺位、区域政策失调、卫生服务管理和提供方乏力、需求方需求层次的制约、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不够等5个方面.对此提出了加强流动人口宏观管理、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健康教育转变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和健康观、降低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住院分娩率、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管理、加大对非法行医与非法接生的执法力度等建议.
作者:吕军;陈刚;张德英;刘英涛;张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编辑同志:您好!近来在某些文献上看到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在6 h内予以立止血等止血治疗,我在基层医院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故想请专家介绍或讨论一下这方面的经验,用什么止血药好,在什么时间用好?有适应证和禁忌证吗?目前有没有关于此方面的多中心大样本试验的资料?
作者:李永杰;高旭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根据2000年罗马Ⅱ诊断标准,消化不良是指集中于上腹部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或不适.不适是一种主观感觉,并非疼痛,但可包括多种症状,如进食后早期出现饱腹感或上腹部胀满.患者常出现(>1次/周)胃灼热或酸反流症状即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美国胃肠病学会及其实践资料委员会制定的消化不良诊疗指南如下.
作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颈源性肩背痛(Cervicogenic Shoulder and Backache)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一类疼痛性疾病,主要以颈神经受累后所致的肩背部肌肉或软组织疼痛为主.特别是当病变严重刺激或压迫邻近神经根和硬膜囊时可产生头、颈、肩、背、上肢等相关部位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作者:郑宝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5年2月我院43例行经阴道手术及同期84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高体温及肠功能恢复时间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阴道手术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均短于腹腔镜手术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阴道切除囊肿可以避免囊液溢到腹腔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和肿瘤细胞的种植.腹腔镜手术便于盆腔探查,而且适用于未婚患者.结论经阴道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各有利弊,均为较理想的术式,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魏敏捷;刘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妇女、儿童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重要议题和优先领域,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等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吕军;陈刚;张德英;刘英涛;张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影响血压控制的重要因素.而据国内一些调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仅为31.1%~36.21%,高血压防治知识缺乏是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之一[1,2].加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手段.我们自2003年10月~2005年5月对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李玉慈;黄浩;李田;马庆华;罗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医院信息系统概述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以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使用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作者:方红;吕顺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随着肝纤维化机制的阐明,越来越多的影响肝纤维化形成的因素已为临床所认识,白介素作为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既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又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通过调节肝脏炎症及免疫作用而影响肝纤维化的进程.已证明IL-1、IL-6、IL-8具有明确的促肝纤维化作用,而IL-2、IL-10则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还有数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白介素,如IL-4、IL-5、IL-12、IL-13等,其作用机制复杂,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霞;姚希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伴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肝脏移植成为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有效方法.肝移植手术创伤大,并且终生需要抗排异治疗,健康教育是肝移植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护理程序的运用可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自2003~2005年7月共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24例,现将护理程序在肝移植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俞培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对伴发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4例伴发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Ⅰ(常规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组,23例)、研究组Ⅱ(常规治疗+心理干预组,21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0例),均治疗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监测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Ⅰ患者HAMD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研究组Ⅱ和对照组(P<0.01),研究组Ⅱ患者HAMD评分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Ⅰ患者HbA1c水平的改善明显好于研究组Ⅱ和对照组(P<0.05或<0.01),而研究组Ⅱ和对照组患者HbA1c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且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
作者:孙全新;段武钢;陈克全;郭衍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62岁,主因右股四头肌肿物伴疼痛10 d入院.入院前10 d,患者因下肢活动过量(快步行走)出现右大腿肌肉疼痛,呈持续性胀痛,可耐受,近1周来疼痛加重.右股四头肌出现局部包块,增长迅速,无发热,右下肢有沉重感,膝关节屈膝受限,当即行超声显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股间肌(股直肌深层)内有3.0 cm×2.0 cm×1.5 cm实性肿物,考虑为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既往史:1型糖尿病9年,餐前注射胰岛素30 U,3次/d,但血糖控制未达标.高血压10余年,每日服络活喜2.5~5.0 mg,血压控制较满意.
作者:张素敏;富京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度洛西汀是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度洛西汀用于治疗抑郁症及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痛,同时欧洲批准该药用于治疗妇女尿失禁,本文主要对该药治疗抑郁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评价做一综述.
作者:邵仲英;徐巧玲;史爱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癌性疼痛,或称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8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剧烈疼痛,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500万人经受着疼痛的煎熬.癌性疼痛的诊疗已成为各有关科室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倪家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隔姜灸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运用薄片鲜姜置关元穴上,上置艾柱施灸.结果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显效43例,有效46例,无效11例.结论隔姜灸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安全简便,疗效良好.
作者:顾小燕;王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率约为70%.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外,心电图检查是院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决定性手段,这是由于多数基层医疗单位不能在院前急救时行心肌标志物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标志物改变多出现于发病数小时之后,若依赖于上述检查可能延误绝大多数患者的早期急救.因此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心电图诊断知识至关重要.
作者:冯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作为中法医疗急救合作交流项目(一期)的成员之一,我在法国巴黎紧急医疗救助中心(SAMU)进修、工作一年,与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的整体概念和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直接接触,亲身投入其急救工作,并接受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有了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深刻体会到其机制的灵活性与先进性.
作者:张玲;卢献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病例简介患儿,女,7岁.主因鼻出血后出现颜面水肿3 d于2005-12-07入院,患儿于3 d前因鼻出血后出现颜面水肿,曾在当地卫生院就诊,予止血药对症处理(具体用药不详),未见好转,转入我院.入院查体:腹稍膨隆,移动性浊音可疑,双下肢无水肿,双侧巴氏征、克氏征阴性.
作者:李兰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