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郭文玲;绍春香;张弘娟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 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01-2016-01我院经头CT、MRV及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6例CVST患者,分析其病因、临床症状、腰椎穿刺结果、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病因有产褥期、妊娠期、长期服避孕药、重度脱水、肺癌、血液病、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另有病因不明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偏瘫、发热及复视、视力下降.脑脊液检查示颅压增高、蛋白轻度增高,头CT示弥漫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空三角症、静脉性梗死致出血及未见异常.结论 CVST的临床症状多样化,确诊需影像学检查,积极治疗预后好,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脱水降颅压、降纤、抗凝及原发病的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压氧不同时间窗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在不同时间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01 2016-01我院确诊为颅脑损伤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研究,Ⅰ组83例为1周内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Ⅱ组95例为入院1~4周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Ⅲ组122例为4周以上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记录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CSE评分,采用FIM对3组患者行独立功能评价,比较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经我院高压氧治疗后3组患者认知功能及独立功能均明显有效于治疗前(P<0.05),Ⅰ组的认知功能优于Ⅱ组和Ⅲ组(P<0.05),但Ⅱ组和Ⅲ组无差异性(P>0.05);FIM评价治疗后3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Ⅱ组、Ⅲ组患者FIM数据明显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接受高压氧治疗可明显缓解或治愈颅脑损伤,大程度提升认知功能,促使患者早日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贾起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丁苯酞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3-2016-04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在注射用尤瑞克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29%,明显低于观察组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高于观察组,NO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作者:赵晓杰;刘庆彩;田凤臣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依帕司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2组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丁原宏;李剑峰;张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脑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患者脑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3-01-2016-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5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12 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中0~15分249例为轻型组,16~30分201例为中型组,31~45分110例为重型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采集外周血,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平均升高率,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外周白细胞水平,比较不同意识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 重型组入院时外周白细胞计数水平高,其次是中型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重型组及中型组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白细胞计数仍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意识清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平均升高率及中性细胞升高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判断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作者:蒋令修;梁宇;孙永梅;陈文武;薛孟周;肖洒洒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临床共性,分析安全隐患,为制定减少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方法 搜集2014-01-2015-12于我院神经外科就诊中发生的6例跌倒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其相关的临床资料,探讨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时间、相关责任人及患者家属的陪护等相关因素.结果 神经外科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关责任人的风险意识较差,对风险评估不足(33.33%)、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足(16.67%);护理经验不足相关专业知识欠缺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相关因素(33.33%).跌倒不良事件相关责任人工作时间<5 a为4例,占总数的66.66%.跌倒不良事件发生在N班0:00~8:00发生4例,占66.67%.跌倒所致的伤害分级情况Ⅱ级伤害4例,占66.66%.结论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病情评估能力,加强患者安全宣教,加强护理干预是减少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雅卓;王艳玲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ERK1/2信号通路对缺血后适应大鼠皮层的作用

    目的 研究脑缺血大鼠缺血后适应模型中大脑皮质的ERK1/2通路表达特点及应用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后对缺血后适应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研究缺血后适应是否通过ERK1/2信号通路介导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组、缺血2h后适应组以及PD98059+缺血2h后适应组(PD+2 h后适应组),每组5只,用线栓法建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梗死模型,4组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实验.对比4组大鼠再灌注1h、24 h的神经功能评分及再灌注24 h后的梗死体积.每组另增加15只大鼠,分别于再灌注后2h、6h、24 h留取缺血大脑皮质;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2h、6h、24 h后总T-ERK1/2、P-ERK1/2表达.结果 PD+2 h后适应组与缺血2h再灌注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缺血2h后适应组,脑梗死体积大于缺血2h后适应组.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2h、6h、24 h后P-ERK1/2表达明显高于缺血2h再灌注组及PD+2 h后适应组;以上表明,缺血后适应通过ERK1/2信号通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应用P-ERK1/2的阻滞剂PD98059后,阻断了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结论 通过对本实验研究数据的分析后发现,缺血后适应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应用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后,缺血后适应神经保护效应减弱,说明缺血后适应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MAPK/ERK信号通路具有深层次紧密关系.

    作者:谭慧敏;郑兴荣;谭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丙戊酸钠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2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组予以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使用杨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价症状改善情况,使用连线(TMT)测验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TS)测验比较2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2组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YM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治疗后1周2组Y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Y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TMT与WCTS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次数、约束时间和约束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治疗中应用丙戊酸钠注射液的效果优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更好改善患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予春;李强;冯砚国;程德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对TIA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其中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观察2组血小板聚集率与纤维蛋白原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7~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改善(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万迎杰;简立国;张宗阳;王水红;李素娇;刘程光;刘亚平;魏科辉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利伐沙班治疗脑卒中后急性肺栓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治疗脑卒中后高出血风险急性肺栓塞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高出血风险急性肺栓塞患者62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1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和口服华法林序贯治疗,根据INR调整剂量;治疗组31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1、3、6个月后的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困难VAS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aO2、PaCO2、SaO2、RVEF水平均有所升高,呼吸困难VAS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PASP、MPAP、RAP和PVR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PaO2、PaCO2、SaO2、RVEF水平较高,呼吸困难VAS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PASP、MPAP、RAP、PVR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脑卒中后高出血风险急性肺栓塞疗效满意,出血风险与常规抗凝相当.

    作者:忽新刚;王留义;陈献亮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MRI与三维容积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与三维容积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80例,均实施MRI与三维容积超声检查.结果 80例患儿中,MRI颅内出血检出率70.00%(56/80),三维容积超声为53.75%(4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容积超声检出出血量(4.96±0.87)mL,MRI为(4.63±0.4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三维容积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各有利弊,三维容积超声有利于检出新生儿颅内出血量,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方面更有优势,临床可根据患儿的自身病情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作者:李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产科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产科因素.方法 选取2015-03-2016-08于我院进行分娩,后转入儿科并接受颅脑超声检查后确诊为颅脑损伤的患者40例(观察组),选取同期非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周小、新生儿体质量轻会增加新生儿脑损伤的风险,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也是引发新生儿颅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分娩孕周越早,新生儿发生颅脑损伤的风险越高,特别是<30周且新生儿体质量<1.5 kg时,风险系数明显增高,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也是导致新生儿发生颅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黄普艳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垂体瘤患者手术前后垂体功能评估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垂体瘤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的垂体功能情况,探讨垂体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12-01-2016-12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236例,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垂体功能评估率较低,为16.53%,术前评估垂体功能者存在垂体功能减退者占60.98%.术后1周的垂体功能评估率为24.64%,术后3个月的垂体功能评估率为10.54%,术后1周评估垂体功能减退率为45.10%,术后3个月的垂体功能减退率为50.00%.术前及术后垂体瘤患者均未得到更多的垂体功能评价.结论 垂体瘤患者术前及术后垂体功能评估率较低,术前缺少评估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高估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患者存在较多漏诊.

    作者:付留俊;李涛;宋白利;袁园;张文博;常毅娜;姜宏卫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2-03-2016-06收治的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发脑出血62例患者为发生组,未发生脑出血106例患者为未发生组.根据既往研究资料和工作经验总结可能会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的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描述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直线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严重程度.结果 发生脑出血62例,发生率36.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尿毒症病程≥3 a、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透析龄均为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透析龄≥2 a(OR=5.438)、尿毒症病程≥3 a(OR=5.201)、合并高血压(OR=4.982)、合并糖尿病(OR=3.679)、合并高脂血症(OR=2.983)、年龄≥60岁(OR=2.198).结论 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合并透析龄≥2a、尿毒症病程≥3 a、合并基础疾病、年龄≥60岁者加强防护,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作者:蒋志玲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及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04-2016-03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4例为对照组.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分型(OCSP)标准将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LACI)组(n=25)、后循环梗死(POCI)组(n=25)、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n=28)、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n-26).抽取各组血清进行检测,对比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LACI组、POCI组、PACI组、TACI组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I组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LACI组、POCI组、P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均较治疗前改善,且TACI组与其余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参考指标,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越高,预后效果越差.

    作者:覃毅华;杨金文;陈桂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

    目的 分析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对狼疮脑病患者脑脊液(CSF)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1例确诊狼疮脑病患者分组,对照组25例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26例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CSF水平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31%,略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2组治疗方案均能够降低CSF水平,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38%,略高于对照组的12.00% (P>0.05).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能够显著改善狼疮脑病患者的预后,降低CSF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寒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TCD预测脑血管狭窄在医联体社区医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预测脑血管狭窄的价值.方法 选取某社区医院2014-03-2016-09门诊及病房疑似或确诊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首先进行TCD检查,然后进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确诊检查,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以及TCD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90例患者中,TCD检查阳性69例,阴性21例.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TCD阳性组中确诊64例,TCD阴性组中确诊6例.TCD检查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75.0%,与脑血管狭窄金标准检测方法比较达到中高度一致,Kappa值为0.7.结论 TCD检查可以有效预测病人脑血管狭窄,为早期发现、预防、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

    作者:李华;朱广荣;王海雪;姚海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的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相同或相似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指导和协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和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前后运用运动功能障碍积分和生活活动障碍积分评定疗效.调查2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及治疗配合程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治疗配合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整体护理及引导式教育护理模式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及积极配合治疗程度,值得借鉴.

    作者:王自杰;石岩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氯氮平与舒必利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观察

    目的 观察氯氮平与舒必利对老年性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74例阳性症状为主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舒必利治疗,观察组给予氯氮平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阳性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在幻觉、妄想、行为怪异、阳性思维障碍等阳性症状和阳性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幻觉、妄想、行为怪异、阳性思维障碍等阳性症状和阳性症状总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在白细胞减少、流涎、心电图异常及血糖升高方面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在静坐不能、泌乳闭经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在嗜睡、便秘不良反应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氮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效果好,有效率高,但氯氮平在白细胞减少、流涎、心电图异常及血糖升高方面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对于有以上特殊情况的患者应该避免应用.

    作者:冯金河;李永强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腰椎退行性变对腰丛神经根及通道影响的尸体解剖研究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变对腰丛神经根及通道的影响.方法 选取18例中老年尸体为对象,分析腰椎退行性变对腰丛神经根及通道的影响.结果 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黄韧带的退变常会导致黄韧带的间距变短,导致L4~s脊神经节和椎间静脉下支神经受到椎间管的压迫,L5及S1神经根中的硬膜囊外部分受到盘带间的压迫,而盘带间变窄还会致椎管变窄,导致人体外侧的腰丛神经根受到影响.结论如果腰椎出现退行性变,患者的腰丛神经根通道将会受到明显影响.

    作者:张秦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营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治疗,并开展早期神经康复及对症处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静滴尤瑞克林.观察2组NIHSS、BI评分等各项疗效指标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5.0%、65.0%;实验组分别为60.0%、87.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颅底椎基底血流速度、NIHSS、BI评分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银浩 刊期: 2017年第15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