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3例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探讨

高菊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 病因
摘要: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临床多见,发病原因复杂,少数病例病因尚不明确.本文对1993年2月~200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03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对不明原因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疾病的转归.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9例临床观察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疾病,我院自1998年11月~2002年12月采用中西药合用的方法治疗轻、中度UC患者4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泉;屈俊堂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急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2)普罗帕酮

    普罗帕酮(Propafenone)也称为心律平,为1970年首先在德国合成的Ⅰc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是院前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常用的药物之一.

    作者:冯庚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临床应用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有效调控各种类型高血压,在降压保护靶器官过程中其副作用与安慰剂相似,对高血压患者的性功能无影响,能改善生活质量;它能逆转左室与血管重构,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并能配合利尿、强心药治疗心衰;它与B族维生素组合能逆转脂褐斑的发生、发展,甚至使之消失,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它可延缓糖尿病肾病与痛风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的病情进展和尿毒症病情的发展;它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作用相似,但不影响缓激肽降解,不产生刺激性剧咳,所以在用缬沙坦治疗的过程中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有极好的依从性.

    作者:陆祖祥;吴家骅;胡先进;蔡放;丁蓓;施建阅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和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

    透析治疗是终末期慢性肾衰竭的替代疗法,可起到维持肾脏功能延长生命的作用,但由于透析患者需要长期依附于这种固定的治疗方法(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饮食、液体及药物的摄入,甚至一些正常的生理要求都要受到严格限制,难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此外,社会、家庭及医疗费用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压力,由此患者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抑郁、焦虑、自卑、孤僻等抑制情感;多疑、敏感、嫉妒等神经质的表现以及愤怒、敌意、攻击等人格障碍的表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对慢性肾衰竭和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而且也妨碍了工作、家庭和社会.本文将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分析他们身上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求促使其康复的方法.

    作者:贾强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一体化治疗

    任何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一旦进入到肾功能失代偿阶段,其病理损害常呈进行性恶化与发展,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e renal failure,ESRF)的患者将主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尽管现行的透析治疗质量已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据美国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透析患者的预期寿命仅是相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美国人群的16%~37%.而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又与肾脏替代治疗前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措施不当明显相关.为此,人们提出了慢性肾功能衰竭一体化治疗(integrated therapy)的概念,包括尽可能早地发现进展性肾脏疾病并做出诊断、给予适宜的干预治疗以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进展、防治尿毒症并发症、尽量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完善肾脏替代治疗前的准备和适时开始透析治疗.

    作者:杨瑞芳;刘文虎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对氧磷酯酶1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对氧磷酯酶1(PON1)的活性与2型糖尿病各种相关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病程等)的相互关系,研究PON1活性变化对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影响.方法以对氧磷(paraoxon)为底物,测定49例对照组、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PON1活性,同时测定各组血脂、血糖、血压、肝功能、肾功能等.结果对照组血清PON1的活性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型糖尿病组TC、TG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低于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P<0.01).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的TC、LDL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相关分析:PON1活性与TC、LDL呈负相关(P<0.01).PON1活性与HDL呈正相关(P<0.05).PON1活性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负相关(P<0.05).TC、LDL、收缩压和PON1为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照组血清PON1活性为10~708 IU/L,2型糖尿病组为4~476 IU/L.结论血清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明显相关.PON1活性、收缩压、总胆固醇、LDL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尹建丽;孙亚威;仇玉明;尚可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治疗的急性并发症及处理

    当慢性肾衰竭患者肌酐清除率<10 ml/min;或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糖尿病肾病,虽然肌酐清除率>10 ml/min,但出现营养不良、水潴留或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合并症时,也应当开始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治疗能成功地替代肾脏行使排泄水分和代谢废物、调节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的功能,很多患者依赖血液透析长期存活.

    作者:左力;王梅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胃食管反流与咳喘

    近年来,有关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咳喘类疾病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普遍认识到胃食管反流(GER)现象可引起和加剧此类疾病的发作.如何确定咳喘是由GER引起的,它有何临床特征及如何诊断和治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现根据有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经验阐述如下.

    作者:金德海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全科医师晋升考核辅导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补体C3表达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补体激活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立体定向注血制作脑出血动物模型,在手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7 d分别处死动物,干湿重法测量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测量血肿周围补体C3阳性细胞数,观察血肿周围炎细胞浸润情况.结果血肿周围补体C3表达于6 h开始增多,72 h达到高峰,7 d仍高于假手术组,血肿周围炎细胞浸润和脑水肿也于出血后48~72 h达到高峰,提示补体C3表达与炎细胞浸润及脑水肿有关.结论补体C3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张丽英;张祥建;李海燕;胡书超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的合理应用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个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疾病,血液系统受累常见的表现就是贫血.在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问世以前肾性贫血主要依靠输血治疗,反复输血的害处除了过敏反应、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以外,大的问题是导致经血液传染的传染病增加,如艾滋病、传染性肝炎等,多数透析室里5年以上透析患者中丙型肝炎患者竟占1/3,另外输血也会造成大量的血源浪费,引发许多社会问题.随着1986年EPO的问世和90年代我国国产EPO的大量生产和降价,EPO在肾科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已扩展到自体输血和肿瘤性贫血的非肾性贫血,目前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应用EPO,由于EPO的安全有效、成本低廉,其应用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本文重点讨论EPO在肾性贫血中的应用,如何时开始治疗;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的靶目标值;如何选择经济有效的EPO剂量和铁剂等造血原料.目前国际上推荐美国肾脏病基金会的肾脏疾病临床实践指南(NKF-DOQI),本文将参照NKF-DOQI关于贫血的治疗并结合我国实践做一介绍.

    作者:张凌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指导

    腹膜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进行血液净化.腹膜透析,首先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将一根导管放置在腹腔内,利用这根透析导管,将透析液灌入腹腔,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可通过渗透作用经腹膜进入到透析液中,通过定时地更换腹腔内的透析液,即可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患者经过培训可自行在家治疗.故除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做一些相应的护理工作外,真正工作的重点是对于腹透患者的培训教育和指导工作.本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对于腹透患者需要做哪些护理指导.

    作者:廖云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阿昔洛韦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4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章门穴针刺拔罐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将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口服阿昔洛韦7~10 d,其中一组联合章门穴针刺拔罐放血,在治疗后第4 d、11 d对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服药天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4d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不同用药时间的构成比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疗效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章门穴针刺拔罐放血治疗带状疱疹起效较快,疗程缩短.

    作者:张建文;王秀玲;周树红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Meckel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一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27岁,因右下腹疼痛20 h于2003-04-08 11时入院.患者于2003-04-07午饭后约3 h,感右下腹钝痛,进行性加重,疼痛固定于右下腹部,胸膝卧位时,自觉减轻,无放射痛.患者有时恶心、呕吐,小便次数增多,大便正常.查体:T 36.4 ℃,Bp 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P 73次/min,R 13次/min.神志清,营养发育良好,呼吸平稳,肺部听诊无罗音,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以麦氏点稍偏内侧显著,肝脾未触及,双肾区叩痛(-),沿输尿管行径压痛左侧(-),右下侧(+),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结肠充气试验(+).血常规:白细胞11.1×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尿常规(-),腹部B超(-),腹透(-).入院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轻微肿胀,系膜血管轻度充血,阑尾及其系膜组织未做处理.回肠末端见一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膨出,囊壁轻微充血、水肿,行切除术,切取囊状突起物送病理,报告为肠壁组织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作者:姜华;田建海;周鲁莲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指导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在逐年增加,尿毒症不再是不治之症,可以通过透析治疗、肾移植等方法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1].如何做好透析患者的护理指导是从事透析的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者:崔文英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思路与处理原则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生的由于肾小球滤过率(GFR)急速下降而致的临床综合征.ARF可定义为原先肾功能正常患者血肌酐(SCr)突然升高超过177 μmol/L或原有肾功能异常(SCr<264 μmol/L)患者SCr突然升高超过原先的50%并伴有尿素氮等氮质代谢产物潴留.ARF分少尿(<400 m1/d)型或非少尿型,各种原发病引起的ARF在治疗上有很大不同,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密切相关,诊治不当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进入不可逆阶段,甚至需要维持性透析治疗.本文着重叙述ARF的诊断思路及处理原则,以使临床医生能够掌握ARF的诊治方法,降低ARF的死亡率.

    作者:李明喜;高瑞通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孕妇过敏性休克胎死宫内一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28岁.因停经8个月,血压升高3 d于2002年2月7日入院.入院诊断:妊娠31周,LOA,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度).既往身体健康,T 36.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4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检查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28 cm,腹围101 cm,胎心140次/min.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7×109/L,RBC 4.56×1012/L,Hb 136 g/L,PLT 291×109/L,HCT 41.9%;24 h尿蛋白定量0.5 g;尿液分析:尿蛋白(+).彩色B超检查示:单胎头位,双顶径8.1 cm,股骨长6.0 cm,胎盘Ⅱ级,羊水指数14.7.入院后给予吸氧、解痉、镇静、降压等治疗.

    作者:张艳云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腰椎间盘髓核脱出误诊为椎管内肿瘤七例分析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早期首发症状多为单一神经根损害引起的腰腿痛、麻木.后期可为多根神经根损害表现,影像学所见很容易误诊为腰椎管内肿瘤,从而导致临床误诊误治.我院从1990年2月~2003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有7例腰椎间盘髓核脱出被误诊为腰椎管内肿瘤,现分析如下.

    作者:姚章喜;付治安;杜成珍;刘秀珍;王文格;陈欣志;田再杰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支气管哮喘造成的社会负担超过艾滋病与肺结核的总和,全球哮喘发病率平均每10年增加50%,全世界哮喘患者已逾2亿.中国哮喘患者约3 000万.虽然现代医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治疗哮喘的药物和方案也力求更科学、更有效,但是由于对哮喘的认识不足,对哮喘治疗也缺乏规范的管理,近年来我国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升高.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是规范治疗的重要部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见解.

    作者:张慧影;张慧君 刊期: 2004年第16期

  • 膝、手疾病

    [编者按] 作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提供的是一种新型的、个体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中接诊、问诊、体检、实验室检查、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以及人际交往、协调病人-家庭-社会关系,利用双向转诊合理支配医疗资源的能力和技巧需要全科医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在这里,我们精选了一些国外的全科医生案例,介绍给广大读者,希望国外全科医生的服务宗旨和诊疗模式能对大家有所启示.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临床工作中,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所以文中的答案绝不是惟一的,仅以此引导全科医生的诊疗方式和思路,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6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