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敏;马涛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降压、降脂、溶栓、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10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疗程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可有效改善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预后。
作者:冯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史和平均动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5434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有无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记录其高血压史、年龄、平均动脉压、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和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单因素分析,高血压史分为无高血压组、20 a以下组和20 a以上组3个亚组;平均动脉压分成<75 mmHg组、正常组和>165 mmHg组3个亚组。结果高血压病程、平均动脉压异常、年龄、性别等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史亚组组间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75 mmHg组与平均动脉压正常组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正常组与平均动脉压>165 mmHg组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75 mmHg组与平均动脉压>165 mmHg组比较,P>0.05。结论高血压史与脑卒中的发生率密切相关,病史越长,脑卒中发生几率越高;平均动脉压异常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过高或过低对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郑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索免疫系统在 H I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入住我院66例H IE患儿,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选取32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IL-2、IL-4、TNF-α、TLR-4、TLR-9的表达水平。结果 HIE患儿IL-2、TNF-α、TLR-4、TLR-9表达增加(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明显增加(P<0.01);IL-4在重度 HIE中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免疫应答主要以Th1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TLRs可作为治疗靶点,为 HIE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 )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的神经降压素(NT)和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PY、N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轻型脑出血组相比,中重型组NPY和NT含量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血浆NPY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T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轻型脑梗死组相比,中重度型脑梗死患者的NPY和NT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PY和NT水平均升高,且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可作为反映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陈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总结影响微创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因素,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以70例接受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出院时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 )分为良好组38例和不良组3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体重指数、血肿量、破入脑室、中线移位、并发症等是影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显微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t/χ2=6.428、6.660、4.732、11.424、7.852、4.317、4.23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破入脑室是影响 H IC H 患者微创术预后的主要因素(95% C I分别为1.425~1.803、0.534~1.152、0.227~1.118、1.063~1.391,P<0.05)。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GCS评分较差、破入脑室、血肿量较大的患者要给予特别关注,以改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作者:王辉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术后的IC U监护措施,以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术后的监护措施。结果经及时有效的临床监护,本组64例患儿治愈36例(56.2%),中残12例(18.8%),重残6例(9.4%),死亡10例(15.6%)。结论 IC U监护可以及时、系统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病情,并根据监护结果第一时间掌握病情的变化,大程度缩短救护所需的时间,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了患儿的预后。
作者:王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研究发现,第三及第四脑室积血扩张易诱导脑干受压,形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影响脑室出血预后[1]。为深入探讨微创穿刺脑室外引流术联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第三和第四脑室血肿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6例脑室血肿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乔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搜集、整理9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分布人群及发病规律;对于单纯第Ⅰ支三叉神经痛采用眶上孔入路射频热凝术,单纯第Ⅱ支三叉神经痛采用眶下孔或卵圆孔入路,单纯第Ⅲ支三叉神经痛采用下颌孔入路;对于第Ⅱ、Ⅲ支合并的三叉神经痛采用卵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结果手术顺利,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效果:优良78例,良好15,无效4例。1 a后随访93例,复发10例,复发率10.75%;2 a后随访91例,复发19例,复发率20.88%。结论射频温控热凝术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滕薇;常全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与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临床纳入脑转移瘤患者47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对照组仅进行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肿瘤局部复发率、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等,同时观察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2.86%,对照组为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肿瘤局部复发率28.57%,对照组为3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2个月、13.7个月,对照组分别为9.6个月、13.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放疗,能够有效延缓中位复发时间,延长中位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
作者:何兴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TG、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胸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情况,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56例胸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4周后相关指标和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和治疗1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治疗后1周和4周神经功能指标NSE、H2S、NGF ,Sunnybrook的感觉、运动评分,IL-6、IL-8、IL-4、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胸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治疗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要加强干预。
作者:刘涛;林志国;李存佳;陈鹏;谢小川;秦勇;敬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 T头颈部C T A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检查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 T A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与性质,以及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与责任血管等情况。结果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121例(93.08%),检出斑块284个,其中非钙化斑块占45.07%(128/284)。C T A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29.41%),中度狭窄35例(34.31%),重度狭窄20例(19.67%),闭塞17例(16.67%);共检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60支,其中轻中度狭窄占70%(112/160),重度狭窄及闭塞占30%(48/16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2例(31.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5.88%),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64例(62.74%)。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可判断责任血管78例(76.47%),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28.2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5.13%),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52例(66.67%)。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C T A检查,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性质,判定脑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责任血管情况,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6-2015-06我院诊治的115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对症、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额叶释放征阳性、病理征阳性及脑电图异常比例均下降(P<0.01),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MMSE与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田领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轻中度帕金森病痴呆(PDD )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01收治入院的帕金森病(PD )合并轻中度痴呆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PD的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oCA、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运动检查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运动检查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对 PDD有效,且起效更快。
作者:滕秀涵;于龙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时机对大量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2011-04—2015-04我院收治的大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照气管切开的时机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35例,晚期气管切开组45例。对于早期气管切开组患者,急诊手术同时行气管切开。患者进入手术室行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医师快速行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PD T )。晚期气管切开组根据病情于术后2~14 d内行气管切开术,操作同上。结果35例早期气管切开组患者好转32例(91.4%),死亡3例(8.6%);45例晚期气管切开组好转出院35例(77.8%),死亡10例(22.2%);早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23例(65.7%),晚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45例(100%)。早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晚期气管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气管切开组术后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 )Ⅱ~Ⅲ级25例(71.4%),ADLⅣ级7例(20%)。晚期组术后2个月ADLⅡ~Ⅲ级20例(44.4%),ADLⅣ级15例(33.3%)。术后2个月后早期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晚期组;早期气管切开组平均住院时间(34.13±6.51)d ,晚期气管切开组为(43.45±10.72)d ,早期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晚期组,早期组再出血2例(5.71%),晚期组再出血5例(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好转出院率,减轻肺部感染,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风险。
作者:刘西;张耀;罗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脑干出血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07—2014-07收治的130例脑干出血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应对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治愈率为18.5%,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治愈率为7.7%,总有效率为49.2%,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9%,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干出血患者的护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应护理,护理中要认真、负责,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做好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痊愈率。
作者:田月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木僵状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3—2015-03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木僵状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小剂量氨磺必利100~300 m g/d ,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20 mg/d ,共持续10 d ,不联用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疗效,采取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木僵状态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酶9(MMP-9)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oxLDL-A b )浓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前以及治疗第15天测定血清M M P-9、oxLDL-Ab ,测定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MMP-9、oxLDL-A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观察组MMP-9、oxLDL-A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观察组NIHS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oxLDL-Ab水平,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秦灵芝;李玮;杨红旗;黄月;李书剑;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龄脑梗死(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年龄>80岁的高龄C 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CI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2组临床疗效、血脂指标、血浆Hcy水平、血清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U=5.220,χ2=7.652,P<0.05),观察组各项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对照组仅有T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915~3.622,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血脂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548~3.253,P<0.05);2组血浆 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3.335~3.926,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156~3.638,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高龄CI患者可显著提高疗效,不仅可对患者的血脂指标发挥调节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血浆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从而发挥保护脑血管功能、降低脑组织损害的作用。
作者:舒华;高凤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并发CVS和无CVS患者的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血压、血脂、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237例aSA H患者中65例并发CVS ,发生率27.43%;并发CVS和无CVS患者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是aSAH患者出血后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于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较高的aSAH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积极防治CVS的发生。
作者:时雷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