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回顾

朱庆文;杨建宇;李彦知;闫玉琴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药疗法, 方剂学, 经方
摘要:目的 总结中医经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以及研究进展.方法 总结近年的相关文献,包括中医经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的临床观察以及对经方成分等的研究.结果 经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其药物成分中往往含有较多抗过敏成分.结论 经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略述中医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室速,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通常是可导致室颤、猝死等严重后果的心律失常,要及时明确诊断,判断室速的原因、诱因及对预后的影响并及时处理.

    作者:杨建宇;李彦知;曹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

    目的 观察手法推拿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手法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结果 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之后,临床治愈38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11%,疗效满意.结论 中医手法推拿和中药热敷、口服的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

    作者:郭文娟;赛日吉玛;叶飞;白成宝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目的 帮助糖尿病患者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掌握基本防治方法.方法 对37例DM患者出现低血糖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时纠正低血糖症状,使血糖回升.结果 低血糖主要因药物、饮食、运动三者失衡引起,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主要护理对策.结论 护理对策对DM患者防治低血糖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张春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加强护士继续教育提高护理质量

    通常普通人理解的继续教育,是针对学校正规教育结束之后的成年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或持续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由于社会成员竞争甚至是生存的需要都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深刻认识.

    作者:王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医方剂学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与体会

    以方剂学基本知识点为逻辑主线,将传统方剂学课程分解为理论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临床方剂学三个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以模块为单元,分阶段组织教学,构建多元化、分段式、全方位的方剂学模块化课程群,既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与临床脱节,又能为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王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浅谈孕期的膳食

    女性怀孕期间身体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胎儿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素,皆由母体供给.所以,此期间的营养状况不仅对防止母亲本身的贫血、妊娠中毒症有关,而且对胎儿生长发育、脑组织的成熟及智力发育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孕妇营养不佳,就可能使胎儿半途夭折,或者早产、先天畸形等不良反果.

    作者:张会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在正常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从而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被激活,临床上以心排出量不足、组织血流量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深圳市医疗纠纷问题及对策

    医疗纠纷是民事纠纷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特殊类型,是有关当事人对医疗服务中某一特定事项的认识发生分歧或矛盾时的事实存在.本文通过描述深圳市医疗纠纷调解的现状,引发社会建立医疗纠纷调解综合治理机制.

    作者:罗丽;范珊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川香散辅助浅静脉穿刺50例分析

    目的 观察川香散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研究.方法 给予5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者川香散外敷,川香散包括没药、薄荷、黄柏、川芎、檀香研制成粉末,用温度在(43~45℃)的白酒调成糊状,敷于静脉穿刺部位,30min后给予静脉穿刺.结果 50例患者中48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6%.结论 川香散应用于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有显着的镇痛效果,此方法简便易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的作用,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王海涛;余泽云;毕怀梅;袁玲;何桂雨;潘松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清化散结汤配合蓝光治疗痤疮121例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襄肿及瘢痕.本病发病率较高,约占皮肤科就诊患者的15%,女性发病早于男性,一般在12岁左右出现粉刺,丘疹和脓疱大约在16岁左右出现,炎症、囊肿、结节出现的时间为16~20岁,2%~7%的患者可能会遗留瘢痕[1].

    作者:刘臣;曲生明;杨燕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54例

    目的 探讨定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之患者64例,均给予定喘汤加减并据临床症状给予随证加减,每日1剂.结果 显效35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92.59%.结论 定喘汤加减可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且临床疗效显着.

    作者:王健俐;刘颖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32例

    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

    作者:高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经络腧穴电特性研究概述及新思路

    通过对经络腧穴电特性研究方法的回顾,发现既往经络腧穴电特性的研究方法仅对体表电特性进行研究,干扰因素多,重复性差,未能客观反映经络腧穴电特性的全貌,因此提出使用可在体内使用的电极针,探测经络腧穴在不同深浅解剖层次实时动态的电信号,避免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影响因素,使检测结果相对稳定,并为经络腧穴电特性的在体研究提供新方法.

    作者:吴薇薇;高建芸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1993年法国Assicot等发现的一种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炎症标志物,作为一种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细菌感染等疾病的实验指标,它有助于临床感染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及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作者:王玉芳;孟凡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护理

    目的 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护理,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6例重度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结果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13例病人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外,73例(占84.9%)病人终拔除气管套管,仅有7例发生肺部感染,占8.1 %.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杨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从脾胃探讨老年性痴呆的发病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以记忆力障碍和智能减退为主,严重者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因多种并发症而死亡,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

    作者:王中琳;席加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全英班留学生中医教学的几点思考

    本文通过对境外留学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分别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与学生的沟通、复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彭锐;吴伟;王素灶;葛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浅议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神智疾病,从脾胃与神智、脑的关系立论,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认为脾胃与脑存在着相关性,为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于福生;王中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药专业特色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围绕培养中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药用动植物识别技术>及<中药鉴定技术>两门特色课程为例,介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良好效果.

    作者:蔡中齐;林爱斌;喻晓雁;杨雄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周国英教授2型糖尿病重视理脾经验总结

    现代的消渴病其发病特点,发病的关键与脾失健运密切相关.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与脾密切相关.消渴发病与饮食不节、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逸失常、体质因素有关,脾运失健是其重要病机之一.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调脾,包括健脾助运、理气调脾、健脾益气、祛湿运脾等.

    作者:叶彬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