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海东;王美霞
目的 研究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JAK2、P-STAT3在梗死区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观察P-JAK2、P-STAT3的激活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可观察到少量P-JAK2表达,24 h开始明显增加,3 d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而P-STAT3则于24 h达到表达的高峰.给予P-JAK2抑制剂后,P-JAK2、P-STAT3的表达均发生下调,梗死区细胞凋亡数量减少.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引发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该通路的激活起到减少神经元死亡,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等脑保护作用.
作者:陈真珍;王凯华;黄龙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高危儿早期干预,是指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窒息等)的小儿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神经发育学的异常,早期发现,早期给予一系列的刺激和训练活动,以促进其发展.根据统计,脑性瘫痪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主要的运动性致残疾病,给家长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由于婴儿早期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异常姿势运动尚未固定下来,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为脑功能的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是脑瘫高危儿理想康复的关键.早期干预治疗可以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的姿势及运动,容易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兴红;董杨;高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干预组45例,对2组患者均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心理、体位饮食、预见性护理等护理干预,评估2组患者住院期间头痛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头痛(8±3.45)次,平均住院时间(49±5.3)d;对照组平均头痛(20±5.12)次,平均住院时间(61±4.6)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境护理、心理护理、清洁舒适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护理及预见性护理对减少患者头痛次数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马江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了解该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好发部位.方法 收集我院2011-04-2012-04期间颅脑外伤手术后患者72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行深静脉造影术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在72例患者中,共发现3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率为48.61%,其中髂股腘静脉段16例,占51.61%,发生率高.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且与GCS评分存在相关性,必须加以重视及积极预防.
作者:谷欣;余永强;刘毅君;龙宏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踝臂血压指数(ABI)对于脑梗死伴发急性冠脉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临床表现采用配对设计的原则,连续收集我院2009-08-2012-02神经内科因脑梗死住院的患者(45~85岁),分为入院后并发冠脉事件患者组(实验组,ADP组)和非冠心病组(配对对照组,NADP组),统计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入院后不同时间段的ABI值,以及口服硝酸甘油后的ABI值,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探讨ABI与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1)共选取175例患者,其中ADP组43例(男25例,女18例),NADP组132例(男74例,女58例),2组患者在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383).(2)各组患者ABI值比较:ADP组患者与NADP对照组比较ABI值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ADP组患者并发急性冠脉事件前后的AB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P组患者并发急性冠脉事件后ABI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口服硝酸甘油后,复测患者的ABI值,发现ABI的值明显增加(P=0.004).(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I<0.90时与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相关系数r=0.76(P<0.01),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易合并冠心病,ABI检测操作简单,可作为简易识别患者心脏血管病变提供一参考依据,可作为入院后的常规检测项目,提高识别高危因素患者.
作者:李翠华;刘煜敏;孔朝红;陈杭英;付蓓蓓;谢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40只9日龄Wistar雄性大鼠建立缺氧缺血动物模型,术后给予相同剂量的氯化锂或生理盐水干预,缺氧缺血后3 d灌注取脑,MAP-2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脑损伤体积,Caspase-3检测细胞凋亡,Iba-1,Galectin-3检测神经炎症反应.结果 缺氧缺血后3 d,锂盐治疗组脑组织脑损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生理盐水组动物大脑皮质Caspases-3阳性细胞数目为(32.5±5.37)个,而锂盐治疗组则为(17.3±4.46)个(P<0.01),锂盐治疗后海马DG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仅为对照组的约1/4 (P<0.001);Iba1染色,生理盐水组动物皮层及海马DG区Iba1阳性细胞数目分别为112.6±10.72和342.5±9.67,均显著高于锂盐治疗组(皮层72.4±7.33,海马DG区224.6±9.34)(P<0.01,P<0.01);Galectin-3染色,锂盐治疗后,实验动物大脑皮质及海马DG区Galectin-3阳性细胞数目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结论 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减少细胞凋亡或抑制缺氧缺血后的神经炎症.
作者:邹艳萍;栗艳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功能磁共振信号生物反馈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物反馈技术,它主要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测定机体脑部神经活动,并将信号实时反馈给受试者,进而训练其自主调控特定脑区的神经活动,达到改善认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脑功能磁共振信号生物反馈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和安全有效的研究与治疗手段.本文对近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作者:汪胜;王庭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05-2011-06收治80例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分为2组:3 h溶栓组(甲组)、3~6 h溶栓组(乙组),比较2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溶栓治疗之后,病情均有好转,甲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乙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甲组优于乙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脑梗死,在发病后3 h内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治疗效果比较好.但若情况不允许,也可以在发病后3~6 h内进行溶栓治疗.
作者:于本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多发性硬化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之一,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年轻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约有100万人.现收集我院2007年以来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资料,对其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以求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魏磊;冯照新;范波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舒血宁联合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治疗组联用桂哌齐特32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滴,1次/d.疗程均为14 d.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5/38)和74 % (28/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血宁联合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张冬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门诊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其次急性脑梗死2例;多发性脑梗死合并痴呆2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1例,门诊均误诊.结论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AIDS临床并非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容易误诊神经系统原发疾病而延误诊治.
作者:周彤;张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基础起搏频率对房室结有效不应期的影响.方法 对56例既往有晕厥史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时,应用不同基础起搏频率(按起搏频率分3组:A组90~100次/min,B组100~110次/min,C组110~120次/min)分别测出房室结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AVNERP)并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基础起搏频率的加快房室结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逐渐延长,当起搏频率大于100次/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起搏频率的增加房室结有效不应期随之延长,故在描写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时应注明起搏频率,以达到规范化,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资料.
作者:杨丽红;乔鹏;徐金义;吴志红;李涵;杨蕊珂;张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纳美芬、纳洛酮及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昏迷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75例随机分为纳美芬组、血液透析组及纳洛酮组.观察患者治疗后45 min、90 min、150 min神志意识恢复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45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P<0.05),治疗后90 min总有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分别为P<0.05,P<0.01).150 min纳美芬、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在显效率治疗后45 min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min显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明显优于纳洛酮组(P<0.01).治疗后150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血液透析组优于纳美芬组(P<0.05).结论 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上,纳美芬的促醒作用优于纳洛酮,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临床医师推广.血液透析技术显效率高,患者昏迷时间短,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值得早期使用.
作者:孔娟;李莉;兰超;刘宝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病理以及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同时对患者的血糖、神经传导速度以及红细胞山梨醇等临床指标的检测.结果 所有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会有明显的下降,而其他临床指标的测量数据有明显的升高,神经病理观察显示患者的血管会发生病变,而且神经纤维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 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糖尿病病程以及神经受损的程度有一定关系.
作者:胡宪忠;姚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病人9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量阿司匹林0.1 g,qd,同时予以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阿司匹林用量0.3 g,qd,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qd,用10 d.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70.83%,治疗组有效率91.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作者:韩增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30例,其中脑卒中后抑郁者64例,脑卒中后无抑郁发生者66例,且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卒中情况、基础疾病等进行观察和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丧偶、家庭不和、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和抑郁史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和高血压、抑郁史是诱发脑卒中后抑郁的高危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社会-心理-生理综合性因素所致,且积极对其高危因素加以防治至关重要.
作者:黄载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异丙嗪对急诊眩晕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神经内科急诊169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后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确定相应诊断后再根据诊断给予治疗.对照组:呕吐者给予胃复安肌内注射,无呕吐者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确定相应诊断后再根据诊断给予治疗.制定眩晕评分量表,根据量表对治疗前后眩晕程度进行评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评分.结果 入院时评分2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后30 min评分、3 h评分、A值(入院30 min的症状缓解程度)、B值(入院3 h的症状缓解程度)2组间比较,P<0.01,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异丙嗪能够有效减轻或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起到良好作用.
作者:姚乐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与健康人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 选取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后的次日进行血浆Hcy测定,另选6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cy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体检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0.01).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脑梗死有相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芳;李世学;孙艳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热疗对提高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化疗组、热疗组及热疗+化疗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48 h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使用SRB检测肿瘤细胞抑制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表面P-gp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作用48 h的IC 50值作为实验的工作浓度.结果 化疗及热疗对U25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热疗+化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疗组、化疗组及热疗+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gp蛋白及Bcl-2蛋白表达均下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热疗联合阿霉素化疗能增强对U25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通过联合热疗有效下调P-gp及Bcl-2蛋白的表达,提高U251细胞对阿霉素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王向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卒中、脑炎、癫等危重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效果差,影响预后.近年来连续性床旁血滤为危重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将我科2009年至今15例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危重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吕娟;王润青;刘威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