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玉
目的 了解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丹参静滴,1次/d,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检测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常规.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67.5%,对照组为38.3%;治疗组有效率94.2%,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01-2013-05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95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患者是否睡眠障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睡眠障碍55例,发生率为58.00%.男女比1∶1.29,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0岁睡眠障碍患者32例(68.05%),50~69岁睡眠障碍20例(50.00%),<50岁睡眠障碍3例(37.50%).帕金森病Ⅳ~Ⅴ期患者睡眠障碍39例(39/52,75.00%),其次发生在Ⅱ~Ⅲ期13例(13/33,39.39%),发生在Ⅰ期3例(3/10,30.00%).晚期(Ⅳ~Ⅴ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5.00%,明显高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 指标、ADL指标明显差于帕金森病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易发生睡眠障碍,其发生率与性别、年龄、疾病进展程度有关,睡眠障碍可导致患者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治疗应做好相应措施.
作者:程力群;俞佳;吴丹岭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01-2012-03来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186例为实验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PT、Fb、D-D、Plt含量.实验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3 d、7 d、14 d时检测凝血指标,对照组晨起抽取空腹血检测.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24 h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42.47%(79/186),入院3 d发生率24.19%(45/186),入院7 d发生率4.79%(8/167),入院14 d发生率3.27%(5/153).入院24 h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7、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PT、Fb、D-D、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14 d,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不能仅依靠影像学手段,同时要参考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作者:周仲明;李建峰;秦涛;吴小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男性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男性直肠癌患者80例,其中腹腔镜组40例,开腹组40例,术后评估2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11.1、11.3分,排尿量分别为156.2、139.8 mL,大尿流率分别为19.89、18.16 mL/s,残余尿量分别为2.35、2.78 mL,大逼尿肌收缩压分别为49.23、48.14 cmH2O,大尿道压分别为81.01、81.21 cmH2O,以上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男性排尿功能的影响与开腹组手术相似,未增加自主神经损伤.
作者:郑逸川;谭海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1-12收治的31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未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2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17例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神经节苷脂+甲基强的松龙组(GM1+MP组)14例在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同时,联合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结果 GM1+MP组临床疗效优于MP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晓彬;刘涛;蔡腾;蔡朋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的关系,为临床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性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03-2013-03收治的206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16例,设为研究组;非脑梗死患者90例,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斑块性质、部位及个数及血管内径,另外再行血脂检查,记录数据并做好比较.结果 (1)研究组在CCA、BIF、ICA的斑块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斑块发生率为88.8%(103/116),以软斑和溃疡斑为主;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15.6%(14/90),以硬斑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TG、HDL-C、LDL-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中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水平测定,可作为脑梗死的临床预测项目,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肖青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出现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我院2009-03-2013-03收治的6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迟发血肿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酶时间、手术时机、颅骨骨折为发生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多伴有重型颅脑损伤和颅内占位,术后迟发血肿一般发生于术后12 h内,以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为常见,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手术时机短、合并颅骨骨折为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于强;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李春;韩超;张成;曹祥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卒中后抑郁(PSD)是一种继发于脑卒中后的情感障碍性疾患,文献报道其发病率达20%~50%[1].本文就PSD神经内分泌方面变化异常分析如下.
作者:郑新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2-02-2013-03接收的56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共存活50例(89.3%).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机制对患者恢复进行评分,恢复良好3例,轻残9例,重度残疾28例,植物生存状态10例,死亡6例.结论 采用开颅手术切除患者梗死脑组织,解除脑疝,降低颅内压力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晓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来我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36例,均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随访8~12个月,平均(10.3±0.3)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结局、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 36例患者中,动脉瘤夹闭29例,动脉瘤夹闭结合包裹处理6例,仅单侧动脉瘤夹闭处理1例;随访结果:癫(癎)1例,失语4例,偏瘫8例;根据哥斯拉量表评分,重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5例,恢复良好27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梁爱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SAH患者分为治疗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以1 mg/h的速度静脉泵入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20 mg/d,连续用药8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腰穿CSF置换术.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03);CSF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患者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伟坚;陈汉明;夏俊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经鼻蝶神经内镜结合磨钻辅助下切除垂体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5-2012-01 48例择期行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磨钻辅助,术后行视力、神经影像和内分泌检查,总结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肿瘤全切除37例(77.1%),大部分切除8例(16.7%),部分切除3例(6.3%);术后视力好转22例(84.6%,22/26),视野缺损好转9例(81.8%,9/11),头痛消失或好转10例(71.4%,10/14);术后3个月复查,48例患者平均PRL水平由术前(298.31±143.14)μg/L降至术后(46.38±31.47)μg/L,平均GH水平由术前(48.14±20.38)ng/L降至术后(13.29±5.5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脑脊液漏者5例,暂时性尿崩症者13例,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一过性麻痹2例,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结论 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结合磨钻辅助可进一步增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周待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入组103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53例接受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50例仅接受盐酸氟西汀治疗.2组均治疗6周.然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治疗效果,同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盐酸氟西汀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4.9%,远高于对照组68.0%(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盐酸氟西汀,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作者:贾玉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1-01-2012-06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者知情同意参加研究,年龄38~77岁,平均(54.42±10.63) 岁.男25例,年龄38~71岁,平均(50.18±11.41)岁.女15例,年龄41~71岁,平均(59.54±10.63)岁.所有病患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卫中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急性脑梗死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神经系统中多发的危重病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为多,急性期病死率为15%左右.根据我国六个城市的调查,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为459/100 000[1].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素枝;苏兆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清IL-6、IL-8水平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R-HUEPO治疗组(n=25);对照组和治疗组脑创伤模型均采用Morganti等的实验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IL-6、IL-8含量变化,分析两者的动态关系.结果 R-HUEPO治疗组在1 d、2 d、3 d、7 d 4个时间点的IL-6、IL-8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UEPO能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继发性脑损害,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作者:梁敏;汤树洪;甘渭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对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9-02-2013-02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D-二聚体含量,根据D-二聚体含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A与观察组B,比较3组D-二聚体含量,统计分析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改变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98±0.15)、(1.19±0.19)、(1.25±0.21)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3、7、12天的D-二聚体含量(0.28±0.13)、(0.25±0.16)、(0.27±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62±0.16)、(1.99±0.24)、(2.26±0.27)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观察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并发率分别为10.00%、37.50%,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分别为6.67%、28.12%;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4.13±3.02、21.20±2.59、14.50±1.88;观察组B的评分分别为33.70±3.17、30.61±2.74、26.36±2.36;观察组B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A,说明脑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紧密相关,可为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孙燕霞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08-06-2012-12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采取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配以尿激酶联合治疗;对照组40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甘露醇与高渗盐水治疗颅内高压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将我院63例出现昏迷的颅内压升高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2例)给予7.5%的高渗盐水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20%甘露醇治疗,用药后持续监测ICP、MAP、CVP指标,并检查用药前后血钠、血钾、血氯浓度改变和血浆渗透压的改变.结果 本研究表明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颅内压(ICP),但高渗盐水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长,而且在其他指标如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血钠、血钾、血氯浓度改变和尿素氮、肌酐的改变要好于20%的甘露醇.结论高渗盐水可考虑作为一线降低颅内压药物.
作者:曾凡源;杨健希;周阳;邓曾斌;胡民坚;王旦伟;梁炯林;何永能;周锦雄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03-2012-12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48 h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NSE及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 d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 d、14 d时治疗组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平 刊期: 201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