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手术治疗体会

张晓峰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 脑疝,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2-02-2013-03接收的56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共存活50例(89.3%).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机制对患者恢复进行评分,恢复良好3例,轻残9例,重度残疾28例,植物生存状态10例,死亡6例.结论 采用开颅手术切除患者梗死脑组织,解除脑疝,降低颅内压力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精神科糖尿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精神科糖尿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科2009-06-2012-06住院治疗的320例糖尿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320例患者中共4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13.1%;感染部位分布构成比以呼吸系统为首位,占40.5%(17例),其次为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系统(23.8%、11.9%和9.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住院时间是糖尿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42例患者病原菌阳性率为61.9%(2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7.7%(15株),革兰阳性菌占30.8%(8株),真菌11.5%(3株).结论 糖尿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工作中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承裕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综合康复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0-10-2013-04收治的5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主要采用泼尼松、地巴唑以及维生素B1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半导体激光等实施综合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6%,治疗组92%,治疗组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万铭;莫丹;陈玉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2-02-2013-03接收的56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共存活50例(89.3%).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机制对患者恢复进行评分,恢复良好3例,轻残9例,重度残疾28例,植物生存状态10例,死亡6例.结论 采用开颅手术切除患者梗死脑组织,解除脑疝,降低颅内压力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晓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神经系统中多发的危重病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为多,急性期病死率为15%左右.根据我国六个城市的调查,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为459/100 000[1].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素枝;苏兆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误诊为颅内肿瘤的脑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脑脓肿多通过颅脑外伤、耳、鼻源性、血源性途径感染,引起脑组织局限性破坏,形成内含脓液、周围被纤维包膜包围的病灶[1]且多有急性脑膜炎、化脓、包膜形成三个阶段,多数情况下容易诊断,但是隐源性脑脓肿往往缺乏全身感染症状[2-3],容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误诊为颅内肿瘤的隐源性脑脓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王凤伟;解放军第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1-01-2012-06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者知情同意参加研究,年龄38~77岁,平均(54.42±10.63) 岁.男25例,年龄38~71岁,平均(50.18±11.41)岁.女15例,年龄41~71岁,平均(59.54±10.63)岁.所有病患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卫中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8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009-2012年我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4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窍通络方,每日1剂,分3次服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为7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宜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02-2013-02收入我院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2]中关于TBM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78岁,平均(51.4±3.3)岁;治疗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1~79岁,平均(50.8±3.6)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血管以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疾病患者.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秦灵芝;李玮;黄月;唐胜南;张杰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卒中后情感失禁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失禁(PSEI)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20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PSEI的诊断使用House的诊断标准.抑郁及焦虑症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总体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评分(MMSE)进行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测定.比较PSEI及非PSEI组间临床因素及神经心理学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F的影响因素.结果 23例(11.1%)患者存在PSEI.PSEI患者具有较高的入院NIHSS评分、HAMD、HAMA及MMSE评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NIHSS评分 (OR=1.161,95% CI=1.024-1.318,P=0.021)为PSEI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SEI组SSQOL显著低于非PSEI组,这种差异在校正入院NIHSS评分、HAMD、HAMA及MMSE评分后仍然存在.结论 PSEI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是PSEI的主要相关因素.

    作者:陈仰昆;李婉仪;李伟;曾秋萍;袁伟杰;翁汉育;刘勇林;肖卫民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01-2012-12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8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每组44例.艾司西酞普兰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帕罗西汀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27%、93.18%,均明显高于帕罗西汀组的36.36%、77.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口干、恶心、头痛、出汗、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帕罗西汀组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是老年抑郁症患者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药物.

    作者:向永红;田小元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早期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1-12收治的31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未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2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17例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神经节苷脂+甲基强的松龙组(GM1+MP组)14例在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同时,联合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结果 GM1+MP组临床疗效优于MP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晓彬;刘涛;蔡腾;蔡朋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的关系,为临床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性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03-2013-03收治的206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16例,设为研究组;非脑梗死患者90例,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斑块性质、部位及个数及血管内径,另外再行血脂检查,记录数据并做好比较.结果 (1)研究组在CCA、BIF、ICA的斑块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斑块发生率为88.8%(103/116),以软斑和溃疡斑为主;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15.6%(14/90),以硬斑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TG、HDL-C、LDL-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中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水平测定,可作为脑梗死的临床预测项目,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肖青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卒中后抑郁症中的意义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的神经、社会康复和生活质量[1].我国35%~70%的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2],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脑内含量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3],国内外研究显示BDNF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4-5].本课题组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与BDNF具有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佳隽;曹英川;马旭华;施京君;邓婷;张红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MMP1MMP2MMP9与TIMP-1TIMP-2检测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MMP1、MMP2、MMP9与TIMP-1、TIMP-2检测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为提高脑胶质瘤的确诊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06-09-2010-03收治的52例脑胶质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0例非肿瘤颅脑手术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2组患者脑组织中MMP1、MMP2、MMP9与TIMP-1、TIMP-2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MMP1、MMP2、MMP9检测均显示阴性,TIMP-1、TIMP-2阳性各1例,阳性率2.0%;观察组患者MMP1、MMP2、MMP9、TIMP-1、TIMP-2阳性率分别为44.2%、42.3%、46.2%、38.5%、44.2%,且随肿瘤分级增加,MMP1、MMP2、MMP9阳性率上升,TIMP-1、TIMP-2阳性率下降(P<0.05);低度恶性组患者MMP1、MMP2、MMP9、TIMP-1、TI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28.1%、31.3%、37.5%、40.6%,高度恶性组分别为75.0%、65.0%、70.0%、45.0%、45.0%,低度恶性组患者各检测指标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高度恶性组(P<0.05);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MMP1、MMP2、MMP9、TIMP-1、TIMP-2相关性分析发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与MMP1、MMP2、MMP9指标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1907,P<0.05),与TIMP-1、TIMP-2指标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1352,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MMP1、MMP2、MMP9、TIMP-1、TIMP-2检测均为阳性,可据此确诊,而其肿瘤恶性程度与MMP1、MMP2、MMP9呈正相关,与TIMP-1、TIMP-2呈负相关,MMPs及TIMPs的比例能够指示患者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指导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兵;易良;徐伦山;许民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03-2012-12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48 h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NSE及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 d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 d、14 d时治疗组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HIF-1α与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建立缺氧幼鼠模型,取40只幼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于缺氧8 h取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幼鼠各10只测脑组织HIF-1α mRNA和血清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 缺氧组幼鼠脑组织HIF-1α mRNA 含量和血清HIF-1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许丽萍;刘春艳;陈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清IL-6IL-8含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清IL-6、IL-8水平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R-HUEPO治疗组(n=25);对照组和治疗组脑创伤模型均采用Morganti等的实验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IL-6、IL-8含量变化,分析两者的动态关系.结果 R-HUEPO治疗组在1 d、2 d、3 d、7 d 4个时间点的IL-6、IL-8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UEPO能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继发性脑损害,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作者:梁敏;汤树洪;甘渭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天幕切开脑疝复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常规手术与天幕切开脑疝复位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患者92例,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手术与天幕切开脑疝复位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患者病死率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脑动脉梗死、脑积水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临床效果满意,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 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王新明;周桂林;向顺民;万一;张晶晶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认知功能、脑电活动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66.67%)、MMES评分(25.47±4.83)、无认知功能障碍(83.33%)、躯体功能(76.87±7.16)、心理功能(59.32±5.34)、社会功能(58.76±2.16)、总体生活质量(82.34±8.21)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癫(癎)样放电(15%)、α波(18.21±3.36)、β波(10.32±2.25)、δ(12.36±2.25)、θ波(20.32±3.24)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改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认知功能,减少异常脑电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沈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