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王新明;周桂林;向顺民;万一;张晶晶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 2D-DSA, 3D-DSA, 检出率
摘要:目的 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 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

    目的 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蛋白-3(NT-3)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基因表达与鼻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组对照试验,抽提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总RNA,以正常成人为对照组.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NGF、BDNF、NT-3 mRNA的表达水平,2-ΔΔCt法计算实验组基因表达的变化倍数.结果 相较于正常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2-ΔΔCt值依次为2.4368、4.4588、1.7818;NT-3 mRNA表达的2-ΔΔCt值随着鼻炎严重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结论 相较于正常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表达量上调,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有关;NT-3可作为评价变应性鼻炎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陈仁辉;王豪;钟燕青;耿义群;许慈燕;康炜骠;林钰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低场MRI在CT阴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CT阴性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erebral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T阴性、MRI阳性的DAI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随访证实.CT使用16层CT常规程序扫描,MRI采用0.35T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部分使用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FLASH).结果 MRI各序列共检出CT阴性的115个病灶.其中两侧半卵圆区65个,位于胼胝体25个,侧脑室前后角周围白质区11个,基底节区6 个,丘脑4 个,脑干4个.结论 低场MRI是较为敏感的诊断CT阴性的DAI影像学手段.

    作者:穆春雷;丁爱兰;丁长青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01-2013-05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95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患者是否睡眠障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睡眠障碍55例,发生率为58.00%.男女比1∶1.29,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0岁睡眠障碍患者32例(68.05%),50~69岁睡眠障碍20例(50.00%),<50岁睡眠障碍3例(37.50%).帕金森病Ⅳ~Ⅴ期患者睡眠障碍39例(39/52,75.00%),其次发生在Ⅱ~Ⅲ期13例(13/33,39.39%),发生在Ⅰ期3例(3/10,30.00%).晚期(Ⅳ~Ⅴ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5.00%,明显高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 指标、ADL指标明显差于帕金森病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易发生睡眠障碍,其发生率与性别、年龄、疾病进展程度有关,睡眠障碍可导致患者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治疗应做好相应措施.

    作者:程力群;俞佳;吴丹岭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血管造影后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后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1 例脑血管造影后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体会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4 h后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情绪平缓,无烦躁,思维紊乱,记忆力未见改善.第3天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视力恢复,视物模糊,20 cm指数,2周视力恢复正常,思维能力基本恢复正常,记忆力稍差,近记忆差.结论 临床在应用造影剂时应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患者的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迟发性过敏,立即给予急救,可有效减轻患者病痛,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谢昌纪;周志宇;韦成聪;陈杰飞;黄纯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的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所致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本院2006-10-2013-04发生的椎管内麻醉所致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组静脉注射恩再适.比较2组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痛觉评分差异及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3、7天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恩再适治疗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促进症状尽快消失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能有效提高疾病的改善率.

    作者:杨卓成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目的 分析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HIE患儿分为2组,均给予三大对症和三大支持治疗,对照组52例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53例加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1次/d,15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10、28天末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8.68%)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P<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HIE效果确切,能够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促进神经修复和神经重塑,在减少后遗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英利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HIF-1α与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建立缺氧幼鼠模型,取40只幼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于缺氧8 h取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幼鼠各10只测脑组织HIF-1α mRNA和血清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 缺氧组幼鼠脑组织HIF-1α mRNA 含量和血清HIF-1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许丽萍;刘春艳;陈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03-2012-12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48 h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NSE及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 d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 d、14 d时治疗组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 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王新明;周桂林;向顺民;万一;张晶晶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分析

    目的 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特性.方法 以非认知功能障碍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进行19通道的事件相关电位分析,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反应按键的正误,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的反应时间(F=54.18,P<0.001)和按键正确率(F=40.23,P<0.001)较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有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的行为绩效反应时间[(325.16±69.39) ms]、正确率[(97.5±1.6)%]优于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384.58±76.25) ms,(88.2±8.9)% ]和血管性痴呆组[(472.65±89.30)ms,(57.8±7.8)%],后2组行为绩效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ERP提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P300、N4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3组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N400成分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电生理指标,可用于早期识别脑卒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辅助手段.

    作者:罗尔敏;曾学文;邬洁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难治性抑郁症应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02-2012-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抑郁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40例口服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的HAMD 、HAMA评分变化,并记录治疗8周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HAMD、HAM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加长,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3.16,P=0.075>0.05).结论 应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效果满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强.

    作者:秦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调查我院神经内科2011-01-2013-01收治的208例脑卒中患者,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抑郁发生率10.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侧大脑半球脑卒中(β值=2.671,OR=37.499)和NIHSS评分(β值=2.587,OR=13.285)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照顾到位(β值=-1.543,OR=0.214)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β值=-3.297,OR=0.037)是脑卒中后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作者:顾爱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8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009-2012年我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4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窍通络方,每日1剂,分3次服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为7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宜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认知功能、脑电活动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66.67%)、MMES评分(25.47±4.83)、无认知功能障碍(83.33%)、躯体功能(76.87±7.16)、心理功能(59.32±5.34)、社会功能(58.76±2.16)、总体生活质量(82.34±8.21)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癫(癎)样放电(15%)、α波(18.21±3.36)、β波(10.32±2.25)、δ(12.36±2.25)、θ波(20.32±3.24)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改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认知功能,减少异常脑电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沈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精神科糖尿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精神科糖尿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科2009-06-2012-06住院治疗的320例糖尿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320例患者中共4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13.1%;感染部位分布构成比以呼吸系统为首位,占40.5%(17例),其次为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系统(23.8%、11.9%和9.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住院时间是糖尿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42例患者病原菌阳性率为61.9%(2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7.7%(15株),革兰阳性菌占30.8%(8株),真菌11.5%(3株).结论 糖尿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工作中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承裕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4例患者脑脊液,并与传统方法比较.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DNA检出阳性率与涂片检出率、结核菌培养阳性率、LAM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组ADA值升高21例,对照组5例,其敏感性与结核分枝杆菌DN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特异性(90%)低于定量PCR法(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其他传统方法比较,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优势.

    作者:崔帷;杜可周;关玲;沈飞;侯红革;陈俊林;宋中立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深圳市工厂外来女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工厂外来女工的心理健康现状,为开展外来女工心理咨询并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有益指导.方法 随机抽取深圳市工厂从事不同行业一线作业的外来女工3 200名,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有效回收调查问卷2 980份(93.13%),SCL-90各因子检出异常率为7.15%,其中焦虑、恐怖、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明显高于常模(t=2.29、2.48、12.60、7.51,P<0.05);电子行业女工各项目因子分均高于其他行业.结论 深圳市工厂外来女工的心理健康现状整体状况较好,但从事电子行业的外来女工心理健康现状整体水平低于其他行业,提示应重点加强从事电子行业的外来女工心理咨询及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梁英;陈晓;黄梅库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分析.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给予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32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6例有效,缓解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7,P=0.014).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χ2=5.210,P=0.022).结论 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症状,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苏晓娇;鲍颂杨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自由基清除剂对老年冠心病搭桥术后脑损伤的影响

    通过观察CPB下CABG患者围术期S-100蛋白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变化,研究体外循环中应用依达拉奉对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50~72岁.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作者:杨志远;谢周良;姜晓蕊;徐成阳;裴学良;冯德广;程兆云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7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SAH患者分为治疗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以1 mg/h的速度静脉泵入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20 mg/d,连续用药8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腰穿CSF置换术.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03);CSF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患者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伟坚;陈汉明;夏俊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