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误诊为颅内肿瘤的脑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朱青峰;王国芳;王凤伟;解放军第

关键词:颅内肿瘤, 脑脓肿, 病例分析
摘要:脑脓肿多通过颅脑外伤、耳、鼻源性、血源性途径感染,引起脑组织局限性破坏,形成内含脓液、周围被纤维包膜包围的病灶[1]且多有急性脑膜炎、化脓、包膜形成三个阶段,多数情况下容易诊断,但是隐源性脑脓肿往往缺乏全身感染症状[2-3],容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误诊为颅内肿瘤的隐源性脑脓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误诊为颅内肿瘤的脑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脑脓肿多通过颅脑外伤、耳、鼻源性、血源性途径感染,引起脑组织局限性破坏,形成内含脓液、周围被纤维包膜包围的病灶[1]且多有急性脑膜炎、化脓、包膜形成三个阶段,多数情况下容易诊断,但是隐源性脑脓肿往往缺乏全身感染症状[2-3],容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误诊为颅内肿瘤的隐源性脑脓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王凤伟;解放军第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1-01-2012-06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者知情同意参加研究,年龄38~77岁,平均(54.42±10.63) 岁.男25例,年龄38~71岁,平均(50.18±11.41)岁.女15例,年龄41~71岁,平均(59.54±10.63)岁.所有病患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卫中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MMP1MMP2MMP9与TIMP-1TIMP-2检测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MMP1、MMP2、MMP9与TIMP-1、TIMP-2检测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为提高脑胶质瘤的确诊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06-09-2010-03收治的52例脑胶质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0例非肿瘤颅脑手术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2组患者脑组织中MMP1、MMP2、MMP9与TIMP-1、TIMP-2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MMP1、MMP2、MMP9检测均显示阴性,TIMP-1、TIMP-2阳性各1例,阳性率2.0%;观察组患者MMP1、MMP2、MMP9、TIMP-1、TIMP-2阳性率分别为44.2%、42.3%、46.2%、38.5%、44.2%,且随肿瘤分级增加,MMP1、MMP2、MMP9阳性率上升,TIMP-1、TIMP-2阳性率下降(P<0.05);低度恶性组患者MMP1、MMP2、MMP9、TIMP-1、TI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28.1%、31.3%、37.5%、40.6%,高度恶性组分别为75.0%、65.0%、70.0%、45.0%、45.0%,低度恶性组患者各检测指标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高度恶性组(P<0.05);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MMP1、MMP2、MMP9、TIMP-1、TIMP-2相关性分析发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与MMP1、MMP2、MMP9指标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1907,P<0.05),与TIMP-1、TIMP-2指标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1352,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MMP1、MMP2、MMP9、TIMP-1、TIMP-2检测均为阳性,可据此确诊,而其肿瘤恶性程度与MMP1、MMP2、MMP9呈正相关,与TIMP-1、TIMP-2呈负相关,MMPs及TIMPs的比例能够指示患者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指导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兵;易良;徐伦山;许民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HIF-1α与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建立缺氧幼鼠模型,取40只幼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于缺氧8 h取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幼鼠各10只测脑组织HIF-1α mRNA和血清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 缺氧组幼鼠脑组织HIF-1α mRNA 含量和血清HIF-1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许丽萍;刘春艳;陈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08-06-2012-12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采取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配以尿激酶联合治疗;对照组40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出现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我院2009-03-2013-03收治的6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迟发血肿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酶时间、手术时机、颅骨骨折为发生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多伴有重型颅脑损伤和颅内占位,术后迟发血肿一般发生于术后12 h内,以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为常见,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手术时机短、合并颅骨骨折为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于强;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李春;韩超;张成;曹祥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脊液实验检查在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液的检测特点,探讨脑脊液对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效诊断价值,了解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脑脊液特点,流行季节和临床表现.结果 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液压力>200 mmH2O者6例;蛋白轻度增高12例;细胞计数>100×106个/L者6例;血清学、脑脊液抗体检查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22例.13例治愈,5例好转,2例留有后遗症,2例死亡.结论 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脑脊液特征是压力升高、白细胞数、蛋白轻度升高,持续压力升高提示预后差.

    作者:魏义胜;杨跃杰;杨晓霞;姚雪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卒中后抑郁症中的意义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的神经、社会康复和生活质量[1].我国35%~70%的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2],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脑内含量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3],国内外研究显示BDNF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4-5].本课题组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与BDNF具有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佳隽;曹英川;马旭华;施京君;邓婷;张红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01-2013-05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95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患者是否睡眠障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睡眠障碍55例,发生率为58.00%.男女比1∶1.29,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0岁睡眠障碍患者32例(68.05%),50~69岁睡眠障碍20例(50.00%),<50岁睡眠障碍3例(37.50%).帕金森病Ⅳ~Ⅴ期患者睡眠障碍39例(39/52,75.00%),其次发生在Ⅱ~Ⅲ期13例(13/33,39.39%),发生在Ⅰ期3例(3/10,30.00%).晚期(Ⅳ~Ⅴ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5.00%,明显高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 指标、ADL指标明显差于帕金森病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易发生睡眠障碍,其发生率与性别、年龄、疾病进展程度有关,睡眠障碍可导致患者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治疗应做好相应措施.

    作者:程力群;俞佳;吴丹岭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神经系统中多发的危重病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为多,急性期病死率为15%左右.根据我国六个城市的调查,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为459/100 000[1].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素枝;苏兆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8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009-2012年我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4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窍通络方,每日1剂,分3次服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为7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宜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7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SAH患者分为治疗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以1 mg/h的速度静脉泵入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20 mg/d,连续用药8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腰穿CSF置换术.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03);CSF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患者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伟坚;陈汉明;夏俊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认知功能、脑电活动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66.67%)、MMES评分(25.47±4.83)、无认知功能障碍(83.33%)、躯体功能(76.87±7.16)、心理功能(59.32±5.34)、社会功能(58.76±2.16)、总体生活质量(82.34±8.21)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癫(癎)样放电(15%)、α波(18.21±3.36)、β波(10.32±2.25)、δ(12.36±2.25)、θ波(20.32±3.24)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改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认知功能,减少异常脑电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沈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性期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与脑卒中靶器官损伤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急性期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与脑卒中靶器官损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期脑卒中患者96例,根据靶器官损伤情况分为单纯脑卒中组31例,脑、心损伤组42例,脑、心、肾损伤组23例,分析各组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差异以及治疗后的神经评分情况.结果 不同靶器官损伤组NSBP、NDBP、N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心、肾损伤组DDBP明显低于单纯脑卒中组和脑、心损伤组;脑、心、肾损伤组FPG、HbA1c、BUN与单纯脑卒中组和脑、心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靶器官损伤组TG、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脑卒中组Barthel和NIHSS改善率明显优于脑、心损伤组和脑、心、肾损伤组;脑、心损伤组Barthel改善率明显优于脑、心、肾损伤组.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水平会导致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多个靶器官发生损伤,且病情重、预后差,合并多个靶器官损伤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评分改善率低.

    作者:黄小燕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早期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1-12收治的31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未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2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17例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神经节苷脂+甲基强的松龙组(GM1+MP组)14例在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同时,联合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结果 GM1+MP组临床疗效优于MP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晓彬;刘涛;蔡腾;蔡朋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干出血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干出血的疗效.方法 41例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治疗组)和41例接受常规治疗患者(对照组),实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 干细胞治疗组在治疗后14 d、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细胞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Barthel index评分及Barthel index加分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细胞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干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军;王晓峰;张荣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损伤患儿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损伤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7-2011-12收治的118例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疗效良好组(82例)与疗效不佳组(36例),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找出影响脑损伤后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疗效良好组与疗效不佳组在孕周、出生体质量、脑实质损伤程度、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开始治疗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β=1.573,OR=4.821)、脑实质损伤程度重(β=1.659,OR=5.254)是脑损伤患儿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损伤后患儿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但早产及重度的脑损伤患儿的预后常较差,对于这部分患儿,应进行更早、更全面的康复治疗.

    作者:谭咏;王玉洁;邱海英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变化

    卒中后抑郁(PSD)是一种继发于脑卒中后的情感障碍性疾患,文献报道其发病率达20%~50%[1].本文就PSD神经内分泌方面变化异常分析如下.

    作者:郑新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 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王新明;周桂林;向顺民;万一;张晶晶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2-02-2013-03接收的56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共存活50例(89.3%).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机制对患者恢复进行评分,恢复良好3例,轻残9例,重度残疾28例,植物生存状态10例,死亡6例.结论 采用开颅手术切除患者梗死脑组织,解除脑疝,降低颅内压力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晓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