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D-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杨致远;高鹏;陈静;任向阳

关键词:脑血管病, DSA, 3D-CTA, 介入栓塞, 动脉瘤夹闭术
摘要:目的 探讨3D-CTA检查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出血性脑血管病中DSA检查阳性的46例病人与之前所做的CTA结合三维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3D-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检查顺利,无1例出现异常情况.与DSA及介入栓塞、动脉瘤夹闭术中所见作比较,3D-CTA能够清晰显示38个动脉瘤病灶,可以观察到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完全吻合率达到100%;5例DSA显示动静脉畸形,3D-CTA显示4例,检出率80.0%;2例在DSA检查中未发现,3D-CTA诊断为动脉瘤,检出率91.6%,其中小脑下前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结论 3D-CTA具有无创伤,检测迅速,定位准确,检查费用较低等优点,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尤其可作为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舍曲林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且至少服用过2种以上类型不同的抗强迫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舍曲林合并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舍曲林同时治疗12周.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心理状态及症状严重程度,采用Y-BOCS量表减分率标准评定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疗效比较:治疗12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4.2,P<0.05,提示舍曲林联合利培酮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评分比较显示:实验组在2周末Y-BOCS、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4周末、8周末、12周末Y-BOCS、HAMA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治疗前后自身评分比较看,除对照组在2周末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显示:2组乏力困倦、焦虑、恶心、心动过速、便秘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比较显示:在治疗第2、4、8、12周末,2组TES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与舍曲林单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比较,疗效更好、起效更快.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同单用舍曲林治疗不良反应相当,均有较好依从性.

    作者:刘俊德;李峥;李幼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30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小脑上动脉14例(46.7%),椎动脉5例(16.7%),小脑下后动脉5例(16.7%),小脑下前动脉4例(13.3%),多支血管2例(6.7%).临床疗效评价:治愈20例(66.7%),缓解8例(26.7%),无效2例(6.7%),无复发.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 a.随访期间8例缓解患者口服少量卡马西平可完全止痛,无复发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神经功能保留等优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周志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64例住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LI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QL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QLI平均均明显提高,干预组QL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偏瘫患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慧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Lokohelp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

    目前脑卒中是常见病,已经成为第3位的死亡原因,同时也是主要的致残率,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其中75%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质量,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并且脑卒中发病的年龄趋向年轻化,因此卒中患者康复问题日显突出.

    作者:王彦超;李月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方法 2008-03-2010-03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28例,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干预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48例,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伤残6例,伤残率7.5%,常规组伤残16例,伤残率33.3%,2组患儿12个月、14个月时进行运动发育检测,包括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曹桂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救治体会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对31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14例双侧额叶发生大面积脑水肿行双额去骨板减压术,其中9例在未发生枕骨大孔疝时手术治疗,术后1例因脑水肿严重发生枕骨大孔疝而死亡,8例恢复良好;5例发生枕骨大孔疝后手术治疗,术后仍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 双额去骨板减压术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积极有效措施,可减少枕骨大孔疝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洪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诱因.方法 2006-02-2011-02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568例,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263例为肺炎组,未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305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诱因、结果、致病菌构成.结果 革兰阴性菌243 株,革兰阳性菌50 株,真菌29 株;对照组死亡35例,病死率11.48%,肺炎组死亡88例,病死率33.46%.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问题,应保持昏迷患者气道通畅,规律拍背、吸痰、翻身,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增强免疫功能,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以达到避免或减少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

    作者:仝旭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POEMS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目的 POEMS综合征是一组以多发性神经病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从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论述.

    作者:马舒;刘诗翔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焦虑症56例分析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焦虑症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 分析2005-09-2011-10我院心外科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精神症状患者56例,男女比例1∶6,平均年龄(50.2±8.1)岁.入院后均由神经科医师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诊断轻度焦虑症23例,中度焦虑症26例,重度焦虑症7例;行抗焦虑药物治疗52例.结果 52例行抗焦虑治疗患者,围术期焦虑症状控制满意,瓣膜置换术后6个月焦虑症基本痊愈;2例未行抗焦虑治疗的轻度焦虑症患者,围术期焦虑症状有所加重,瓣膜置换术后6个月焦虑症无改善,2例未行抗焦虑治疗的中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持续加重,无法完成术前准备,出院后因心脏功能失代偿死亡.结论 积极抗焦虑症治疗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向辉;张振;刘晓萍;齐敏;王雪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应用艾森量表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复发事件的研究

    目的 观察艾森量表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复发事件严重程度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照艾森量表给予评分,1 a后随访到368例,按照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将2组各个危险因素进行比较,根据结果评价艾森量表预测卒中的准确性.结果 构建ROC曲线,求得AUC值为0.638(95% CI 0.580~0.696);结合ROC曲线的横、纵坐标可知:若使敏感度、特异度均>0.50,以取2.5分为佳,因此对于本研究来讲可以采用≥3分作为脑卒中复发的判断标准;2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既往TIA和缺血性脑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森量表评分可以用于预测脑卒中复发.

    作者:苏建;裘丽红;张保华;张津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策略.方法 以HUNT-HESS分级系统对78例SAH分级,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治疗19例,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19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40例,观察指标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如DSA 、CT 、MRI及EEG.结果 在DSA的监视下,通过动脉插管注射罂粟碱可直接见到血管痉挛减轻,采用尼莫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的19例病人与采用尼莫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优于前者.结论 尼莫地平、罂粟碱单项用药加脑脊液置换是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敏;刘恒方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TLR3在poly(I:C)-LMW预处理后缺糖缺氧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元的表达意义

    目的 观察TRL3激动剂poly(I:C)-LMW预处理对原代皮质神经元Toll样受体3(TLR3)表达的影响,探讨TLR3在缺糖缺氧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7 d的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对细胞分别予以正常条件下培养(空白对照组);缺糖缺氧2 h,复糖复氧24 h(OGD组);TRL3激动剂预处理12 h(激动剂组);TRL3激动剂预处理12 h后缺糖缺氧2 h,复糖复氧24 h(激动剂+OGD组).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生长状态,分别以Western blot法、RT-PCR法测定TLR3蛋白及TLR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激动剂及缺氧复氧处理方法均诱导原代皮质神经元TLR3、TLR3 mRNA 表达增强(P<0.05);激动剂预处理后,与OGD组相比,激动剂+OGD组神经元细胞状态较好,数目较多(P<0.05).结论 TLR3参与缺糖缺氧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元的损伤过程,激动剂可减轻神经元缺糖缺氧后损伤.

    作者:宋璞;崔桂云;陈伟;赵秋宸;花放;沈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急性脑卒中并低钠血症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并低钠血症分为低钠组和正常组,并对2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36例患者并发低钠血症52例,发生率15.5%.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卒中性质、病灶分布及脱水剂使用相关;低钠血症可使脑卒中症状加重、病情恶化.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病灶位于脑室及基底节区、大剂量脱水剂使用患者更易发生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可作为病情判断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孙顺成;王兰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30例老年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癫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9-07-2011-07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癫患者的临床资料、脑电图、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老年癫患者,部分性发作20例,全面性发作10例,其中3例以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为首发症状,1例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头晕,1例发作后的精神混乱状态持续1~2周.常见的发病原因为脑血管病(63.3%),脑肿瘤、脑萎缩、变性病也是常见的原因.对抗癫药物治疗的反应好,治疗1 a内发作控制有效率达90%,2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自行停药.结论 老年癫多为症状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的原因,多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癫持续状态发生率高,发作后的精神混乱状态持续时间长,抗癫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由于共患疾病及老年人自身特点,选药时要了解药物特点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吴玉彬;王秋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脑血栓和脑栓塞的症状鉴别和院前急救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引发多种临床表现,如何正确、及时、有效的进行脑血栓和脑栓塞的症状鉴别和院前急救护理,对脑血管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2010-06-2011-06我院急诊科采取脑血管疾病的症状鉴别和院前急救护理相互配合,共抢救脑血管疾病患者95例,与同期发病后自行就诊84例患者比较,分析脑血栓和脑栓塞的症状鉴别和院前急救护理配合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伟伟;何俊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10例脑梗死患者与12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尿酸增高率48.8%,高于对照组的23.0%(P<0.01).尿酸正常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34.3%、1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增高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67.5%、3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17.2%(P<0.01).在脑梗死组中,有动脉硬化情况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百分比高于无动脉硬化情况者;与无动脉硬化情况患者相比,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高尿酸百分比逐渐升高(P<0.0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尿酸水平起重要作用.通过检查血尿酸、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

    作者:于峰;姚晓霞;韩伏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糖尿病并脑梗死36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诊疗资料,并与同期36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紊乱及血压异常发生率、梗死面积均明显增高,且治疗效果差.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对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生和预后主要与血糖、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高凝状态长期损害关系密切,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早期诊断等综合措施,对提高糖尿病性脑梗死早期干预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韩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是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某一疾病制定的具有时间性、程序性、规范性护理计划,使诊疗、护理有序进行,减少遗漏项目,提高护理质量的管理办法.我科于2010-03-2011-07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由我科自行设计并符合我科具体情况的临床护理路径,探索一条适宜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日康复的管理办法,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霞;薛芬;甘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 我院诊治的6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扩容等常规治疗后,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温、血糖、NIHSS评分、头颅MRI影像学改变、医源性原因、脑动脉狭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等因素,使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显著性相关因素为体温、血糖、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头颅MRI影像学改变(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体温、血糖、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头颅MRI影像学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杨正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8-02-2011-02我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2例中死亡17例,病死率53.12%,重残和植物生存9例(28.12%),良好和中残6例(18.7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脑梗死,积极进行开颅处理,加强支持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作者:马军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