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焓;周从义
患者男性,63岁.因头痛、头晕、心悸入院.查体:血压 180/140mmHg;超声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左心房扩大.临床诊断:①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②高血压病;③肾移植术后.
作者:曹丽萍;马一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2岁.近日来自觉头晕、胸闷,来院复查.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年前植入DDD双腔起搏器,起搏参数设置:下限频率65次/分,上限频率110次/分,A-V间期180ms.动态心电图分析:A、B两图为同一份动态心电图记录,只截选CM5导联,图A为白天记录.起搏方式为VAT方式,上行窦性心律84~89次/分,呈心室跟踪心房1∶1起搏;中行呈3∶2心室起搏;下行呈2∶1心室起搏.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产生机制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 对32例妊娠中晚期发现短P-R间期者(观察组)和30例P-R间期正常的中晚期孕妇(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及胎儿心电图(FECG)检查;对观察组进行输氧一周后复查常规心电图(ECG)、FECG、及产后3个月复查ECG.结果 观察组心率变异(HR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5及P<0.01);观察组输氧后短P-R间期恢复正常,FECG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妊娠中晚期的P-R间期缩短与需氧量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占优势相关,可作为中晚期妊娠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客观指标;对胎儿影响不大.
作者:廖虹;杨进;李娟;覃桂凤;曾延玲;谭卫强;孙静;李燕丽;张林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2岁.因反复头晕、头痛10余年,阵发性胸闷3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脉搏80次/分,血压180/105mmHg,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化验室检查:血清电解质及血清酶均正常.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左室略大,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临床诊断:①冠心病,室性早搏,心衰Ⅰ度;②高血压病Ⅲ期.心电图示:图1A为12导联同步记录的Ⅰ导联:窦性心律,频率78次/分;P-R间期0.16s;QRS呈室上性,QRS波群0.16s,V1~V4导联呈rS型,V5导联呈RS型,R波有切迹;Ⅰ、aVL、V5、V6导联T波负正双向,V5、V6VAT为0.06s,P-J间期0.27s;第3个及第9个宽大的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期完全,QRS波终末部有一窦性P波;第5个为一正常化的QRS波群,其ST段:Ⅰ、Ⅱ、aVL、V4~V6下移0.05~0.25mV.
作者:李清芬;黄月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以往急性心肌梗死(AMI)以损伤型ST段、缺血型T波、坏死型Q波为心电图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68%[1].近年来AMI的心电图研究进一步深化,现综述如下.
作者:徐青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4岁.临床诊断为:①冠心病;②乳腺癌.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56s,频率107次/分,P-R间期0.14s,下传的QRS波形态时限正常.R2、3为连续的室性异位激动.R6以后则呈窦性R波与室性R波交替出现,二者间距基本相等.R9形态介于窦性与室性R波之间,为室性融合波.夹有一个窦性R波的相邻两个异位R'-R'间距1.10~1.14s.R3~R7为1.14s的2倍.R'2-R'3间距0.54s,R4为R3的一次显性折返.偶联间期0.52~0.55s,长短异位R'-R'间距之间有(1.12±0.02)s的倍数关系,变异范围±1.8%.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偶联间期固定型室性并行心律伴显性折返;③室性融合波.
作者:李宏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0岁.因胸闷、头昏1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神志清;心律不齐,无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Ⅱ导联示:在一个长间歇(2.12s~2.18s)后出现QRS波群,其前无P波,其后T波内有一个窦性P波下传心室,R′-R间距0.68s,并重复出现.心电图诊断:①高度窦房阻滞;②交接性逸搏-夺获二联律.
作者:靳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晕厥为临床常见症状,而心源性晕厥症状发生突然又具有严重后果.近期观察3例心电图有J波表现的病例在病因上有所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
作者:范郑周;黄颖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患者进行24h 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 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杜英;高焱莎;赵琳;刘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Marquette 8000及新世纪2000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进行24h心电监测,按6Am~12Am(A组)、12Am~6Pm(B组)、6Pm~12Pm(C组)、12Pm~6Am(D组)4个时段统计分析室性期前收缩(PVS)发生数及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结果 A组为发生频率高时段,日间发作频率高于夜间.结论 冠心病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适时适量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为防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梁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00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8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8岁三个年龄组与30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0.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多为功能性.治疗重点以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作者:余芳;黄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0岁.因突然出现左侧腰背部绞痛2h入院.既往体健、心电图正常.查体:血压130/85mmHg,左侧肾区叩击痛;心界不大,心律齐,心音可,未闻及心脏杂音.肾脏彩超示左侧输尿管结石.术前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临床诊断:①泌尿系统结石;②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1A),冠心病?遂应用保守药物排石疗法,心电监测.10h后腰痛缓解,结石排出.复查心电图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图1B).病人有轻度胸闷、心悸感觉.入院第3d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无异常;心脏超声示心脏结构瓣膜启闭未见异常;心肌酶、肌钙蛋白I为正常范围.3周后复诊,无胸闷、腰痛等症状,心电图恢复正常.
作者:王德泉;王伟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6岁.因心悸10年入院.曾住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拒做心脏起搏治疗,该次又因心律失常住院.
作者:汪志华;陈万春;朱华芳;汪蔚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8岁.普查时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陈旧性下壁、前侧壁心梗;③高度顺钟向转位.建议到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做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壁局部非对称性肥厚:提示肥厚性心肌病可能.
作者:郑新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 结果 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作者:覃桂凤;张田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先症者女性,30岁.因头晕,剑突下感不适1d,意识不清1~2min,伴大小便失禁、发汗入院.有间断心慌、乏力、剑突下疼痛10年.查体:心率36次/分;血压:100/60mmHg;心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Sm 4/6级高调吹风样杂音,沿肋骨向上传导.询问家族遗传病史:祖父、三位伯父、父亲、一姑姑和一妹妹均患同样疾病.伯父和父亲已病故,年龄多在54岁左右.家系表如下.
作者:范郑周;余宏伟;杨平;王巧敏;王改玲;魏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 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 %,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作者:赵红;韦振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室性期前收缩(PVS)中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院2005年~2006年门诊心电统计数据表明,按每日工作量平均20人次计算,每月大约有600多人次.PVS约占就诊总人数的10%左右.本人抽样统计了1d 32例的门诊就诊心电图者中就有4例PVS患者.PVS在各种心律失常患者中占首位.其发病原因大致有两种:①发生在健康人中的PVS可能与精神和体力疲劳,情绪紧张,过多吸烟、饮酒、喝咖啡有关;②器质性的PVS,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本文结合经验和有关文献,选择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良性PVS、恶性PVS 16例,对他们应用谷维素治疗并进行跟踪随访.
作者: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扩张性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高血压以外导致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DCM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张荃方;张荣荪;常宗云;陈作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ATP终止不同年龄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时复律时间、长间歇及其副作用.方法 以静脉给药,将56例随机分为青年组(A组)、中年组(B组)和老年组(C组).结果 56例PSVT全部中止,各组复律时间无差异.结论 C组长间歇延长、副作用和剂量有关,C组用量宜从低剂量开始.
作者:马淑英;刘振波;李志平;栾桂芹;吕金兰;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