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时期融洽护患关系的要素

侯佳娴;姜稳妮

关键词:护患关系, 医院管理
摘要: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服务意识等凸现及由此而引起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融洽护患关系,共同创建文明的和谐医院,自2006年以来,我们加强了相关方面的工作,成绩显著,现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理中黑质多巴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坏死,黑质纹状体通路受损引起多巴胺从黑质转运到纹状体含量减少,从而引起静止震颤,强直步缓,姿势障碍等临床征候群[1].据文献报道,美国约有100万病人饱受震颤之苦,其中50万人有帕金森病;我国发病人数约200万,发病率高达1%以上[2].我院自2005-05始应用世界先进lecksell-G型框架立体定向仪采用立体定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我们并给予该病人系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焕芹;刘敬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阿米替林治疗脑出血后抑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米替林治疗脑出血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米替林25mg,3次/d,3周后疗效欠佳者可逐渐递增至150~300mg/d,维持量50~150mg/d;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中度以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汉密顿量表评分(HA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米替林治疗脑出血后抑郁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经德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2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讨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254例脑卒中其中93例患者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6.61%,其中左侧51例,右侧42例(P>0.05);皮质部位58例,皮质下部位35例(P<0.05);前部病灶67例,后部病灶26例(P<0.01);治疗前NDS为(19.28±6.28)分,4周时为(7.02±4.31)分(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负性生活事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董秦川;张召平;马红茹;王恩长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进展性卒中的效果.方法 将起病在72h内的85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连用14d,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 2次/d,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只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前后检测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TT、PT、APTT 轻度延长,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治疗后2周、4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较好,有利于进展性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卜淑芳;尹帅领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伴有血管性因素的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意义、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汪皖君;王新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咪达唑仑镇静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咪达唑仑在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对4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在年龄、性别及APACH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监测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观察自主拔管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HR和RR减慢、MAP降低、SpO2和动脉血气结果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自主拔管率要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应用咪达唑仑治疗,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用药安全.

    作者:李拥军;李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事件的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血液黏滞度的调节机制异常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的预防性治疗新方法.方法 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综合征(GS)患者检出情况以及红细胞比积(Hct)与抗利尿激素(ADH)水平.结果 病例组GS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Hct和ADH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GS亚组的ADH分泌不随Hct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的GS患者中,ADH有相对性的分泌不足,主要表现在Hct高水平时的峰值分泌不足.

    作者:刘运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电运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电运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对27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运用电运动治疗.结果 电运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2.6%.结论 电运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消炎、镇痛,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神经和组织营养代谢作用,使腰疼痛症状得以缓解.

    作者:崔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的变化与分析

    我科在1998-2006年从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中共做脑脊液置换239例,脑脊液置换测得的脑脊液压力变化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浆脑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对急性脑缺血期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美国Triage诊断仪检测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晨起空腹血BN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BNP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BN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BNP水平与脑梗死以及梗死面积有相关性,且在经过治疗后BNP水平明显下降,BNP的利钠、利尿、扩血管作用致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使脑灌注减少,从而引起梗死周围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造成坏死.同时也会减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的发生.

    作者:骆金玺;魏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梗死后癫(癎)36例临床分析

    本科2000-01~2008-02收治的脑梗死268例中继发癫(癎)36例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相文;杨新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伴有眩晕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以病变侧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面神经不同部位病变,除具备周围性面瘫外,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伴有眩晕及眼震的临床表现文献报道较少.2000-2007年我院共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共42例,其中有10例伴有真性眩晕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宗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股动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24例护理体会

    脑血管造影术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准确的方法.它是采用介入的方法,应用在X线显影的造影剂,对脑部血管进行检查.适用于疑有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1].现将我院 2005-06~2008-01 24例经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常规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胡雅琴;张丽娜;唐娟;王冬梅;齐海燕;刘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异位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位于蝶鞍内.垂体腺瘤发生在其他部位者极为少见,称为异位垂体腺瘤(EPAs).异位垂体腺瘤的诊断早在1909年就有报道,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诊断设备等技术的提高,报道例数逐渐增多.

    作者:高飞;张鹏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14d为1个疗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1.6±6.4)和(10.2±7.3),对照组分别为(20.5±7.8)和(13.4±8.6),2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分别是(11.3±2.6)和(7.1±4.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显效率为46.6%,总有效率为70%,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冯晓丽;冯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新时期融洽护患关系的要素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服务意识等凸现及由此而引起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融洽护患关系,共同创建文明的和谐医院,自2006年以来,我们加强了相关方面的工作,成绩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佳娴;姜稳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真红细胞增多症的护理

    目的 总结2例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真红细胞增多症的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例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急性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做好静脉放血前后的护理及饮食指导.结果 实施周密综合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2例病重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 精湛的护理技术,全面观察各项检查指标,及时配合抢救护理,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及出院指导,能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其康复.

    作者:祝小丹;彭伟英;曾桄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致过敏反应1例分析

    1 一般资料患者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半天,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入院.共发作3次,发作时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体检:神志清,伴轻微头晕及恶心.由于患者发作频繁,发作时右侧肢体完全瘫痪,遵医嘱,给予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50U溶栓治疗.患者在静滴尿激酶后约2min出现胸闷憋气,考虑为尿激酶过敏所致.遵医嘱给予更换液体并静推氟美松5mg,持续吸氧,处理后患者胸闷憋气症状逐渐缓解并消失.

    作者:付春红;朱秀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自发性脑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的CT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部位及容积与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SCT扫描资料.结果 78例脑出血病人37%伴随脑室内出血,丘脑和脑干的血肿合并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40%.结论 约1/3以上的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室内出血,脑出血的部位和容积预示脑室内出血的可能.

    作者:陈哲;郭君武;冯广森;李兆强;郑惠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心理干预对癌症化疗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随机将82例癌症化疗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探讨心理干预对癌症化疗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评症状量表(SCL-90)对2组病人进行心理状况评定.结果 干预后2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总均分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对照组(15.8±3.90)d,观察组(10.8±2.10)d,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示护理干预可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减轻化疗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姚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