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临床分析

张素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摘要:目的 评价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注意用抗凝及脱水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针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2周后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8.62%,对照组有效率52.91%,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死溶栓治疗体会

    我院在近5年的时间里,共收治88例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和(或)MRI证实,年龄56~68岁.

    作者:王传花;康继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早期诊治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大多是因为车祸造成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脑室内积水和硬脑膜下积液,如果未能及时得到诊治,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我院从1996-2006年共收治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病人25例,总结如下.

    作者:张卫兵;刘晓帆;胡荣;赵红武;刘静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卒中患者输液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静脉输液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2007-01~2008-01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输液患者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安全隐患从原来的5%下降至1%,从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对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作者:王小芳;郑艳;胡雅琴;黄爱丽;张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咪达唑仑镇静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咪达唑仑在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对4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在年龄、性别及APACH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监测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观察自主拔管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HR和RR减慢、MAP降低、SpO2和动脉血气结果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自主拔管率要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应用咪达唑仑治疗,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用药安全.

    作者:李拥军;李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颅内出血50例分析

    我科自2003-01~2006-09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153例,其中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5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素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儿头面部血管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治疗研究

    小儿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组织学上具有一般肿瘤的特性.临床上尚未见其恶变的报道,尽管小部分小儿血管瘤有时可因血管栓塞而消退,但生于头面部的血管瘤可能严重影响美观,因而,小儿头面部血管瘤还需要尽早积极治疗.

    作者:楚天骄;雷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预防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34%).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8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50%).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多(49%),其次是颈总动脉(31%)、颈内动脉(2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对于减少和推迟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牛殿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偏瘫早期良肢位摆放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2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随意体位并进行功能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良肢位摆放及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良肢位摆放治疗组在肢体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痛、足下垂、废用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良肢位摆放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理中黑质多巴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坏死,黑质纹状体通路受损引起多巴胺从黑质转运到纹状体含量减少,从而引起静止震颤,强直步缓,姿势障碍等临床征候群[1].据文献报道,美国约有100万病人饱受震颤之苦,其中50万人有帕金森病;我国发病人数约200万,发病率高达1%以上[2].我院自2005-05始应用世界先进lecksell-G型框架立体定向仪采用立体定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我们并给予该病人系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焕芹;刘敬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异位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位于蝶鞍内.垂体腺瘤发生在其他部位者极为少见,称为异位垂体腺瘤(EPAs).异位垂体腺瘤的诊断早在1909年就有报道,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诊断设备等技术的提高,报道例数逐渐增多.

    作者:高飞;张鹏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在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与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诱导:A组瑞芬太尼2.5μg/ml+丙泊酚3.0μg/ml,B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诱导后均置入喉罩.术中维持:A、B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3μg/ml),分别采用复合靶控瑞芬太尼和间断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各组麻醉前(T0)、诱导后(T1)、置入喉罩后(T2)、拔除喉罩(T3)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记录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2组诱导时间(A>B)、术毕睁眼时间(A>B)、定向力恢复时间(A>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诱导后心率明显低于A组;A组T1、T2、T3时收缩压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苏醒迅速,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作者:姚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干损伤病人亚低温疗法的护理

    脑干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发生率在创伤中常属前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如何避免或减轻损伤对脑功能的影响,提高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则至关重要.

    作者:杨永荣;贾红岩;刘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地尔硫(艹卓)联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地尔硫(艹卓)(合贝爽)联合硝普钠与单纯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用于脑膜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 30例ASA Ⅰ-Ⅱ级脑膜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硝普钠组(Ⅰ组)和地尔硫(艹卓)联合硝普钠组(Ⅱ组),各15例.监测控制性降压即刻(T1)、降压至预期值即刻(T2)、降压后20min(T3)、停止降压后20min(T4)四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T2到T1的时间.结果 Ⅰ组在T2、T3的心率较 T1增快,T4的平均动脉压较T1增高(P<0.05).Ⅱ组T2、T3的心率较 T1,T4的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变化.血压﹑心率的变化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从T1达到T2所需的时间分别为(9.4±2.5)min(Ⅰ组)和(6.2±1.7)min(Ⅱ组),Ⅱ组快于Ⅰ组(P<0.05).结论 地尔硫(艹卓)联合硝普钠比单纯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用于脑膜瘤手术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平稳,起效快,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斌;王勇;张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浆脑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对急性脑缺血期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美国Triage诊断仪检测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晨起空腹血BN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BNP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BN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BNP水平与脑梗死以及梗死面积有相关性,且在经过治疗后BNP水平明显下降,BNP的利钠、利尿、扩血管作用致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使脑灌注减少,从而引起梗死周围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造成坏死.同时也会减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的发生.

    作者:骆金玺;魏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进展性卒中的有效措施,从而改善急性进展性卒中的预后.方法 将92例进展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6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用7d,同时尿激酶30万U+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连用5d,余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46例,血塞通50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14d.结果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卒中有明显疗效,使用简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付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气管切开病人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

    目的 选择适当的时机吸痰.方法 采用无菌吸痰方法,吸取病人的痰液.结果 病人呼吸道通畅,减少了支气管黏膜损伤.结论 适时吸痰是保证呼吸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颀;吴开丽;张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要点.方法 做好入院评估及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防压疮、防粘连,康复训练.结果 397例中367例伤口1期愈合,28例发生脑脊液漏后伤口延期愈合,19例经再次手术修补后愈合,2例死亡.多数患儿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做好小儿TCS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患儿家长对手术治疗和护理的理解和配合,有助于及早防治并发症,大限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淑敏;武慧玲;刘福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事件的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血液黏滞度的调节机制异常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的预防性治疗新方法.方法 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综合征(GS)患者检出情况以及红细胞比积(Hct)与抗利尿激素(ADH)水平.结果 病例组GS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Hct和ADH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GS亚组的ADH分泌不随Hct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的GS患者中,ADH有相对性的分泌不足,主要表现在Hct高水平时的峰值分泌不足.

    作者:刘运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护理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具有可比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疗程10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20ml静滴疗程14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78%.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其不良反应少,便于观察与护理.

    作者:吕文秀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康液颈总动脉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自2002-05~2004-04我们采用自拟脑康液颈总动脉注射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军;李静;张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