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柴京香
目的 选择适当的时机吸痰.方法 采用无菌吸痰方法,吸取病人的痰液.结果 病人呼吸道通畅,减少了支气管黏膜损伤.结论 适时吸痰是保证呼吸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颀;吴开丽;张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 随即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0例为治疗组,静滴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丁咯地尔100mg/d,奥扎格雷80mg/d),40例为对照组,静滴血栓通针280mg/d,15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血液诊断系统(TCD)测定VA、BA、PCA血流速度.结果 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后VA、BA、PCA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5).结论 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用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奎;柴京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调查一年内我院儿科住院病人1806例,进行医院感染因素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76例,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为主.结论 针对医院感染因素,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发病率.
作者:杜彩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10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奥美拉唑对并发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40mg静滴,1~2次/d,共2周,其间观察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指标以及对病死率等的影响.结果 预防组和对照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急性期病死率分别为2%、18%和19.4%、33.01%(P<0.01).结论 奥美拉唑不仅可明显降低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改善急性期的预后.
作者:叶科军;冯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观察护理治疗是否合理及时,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存及愈后 .我院从2005-01~2007-12共收住院脑出血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56例,经进行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段慧玲;高重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及院后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精神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结果 经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除2例死亡外,其余41例术均取得临床及院后较满意效果.结论 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手术配合和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习改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作者:林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例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治疗方法.结果 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本组2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经头MRV证实为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治疗,症状缓解.结论 本病发病因素多,临床表现复杂,头MRV检查是重要确诊手段,及时合理抗凝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赵利;杨清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伴有血管性因素的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意义、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汪皖君;王新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的起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效果, 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以动眼神经损害为主,激素治疗头痛症状在48~72h内迅速缓解,眼肌麻痹症状恢复较慢,2例10d左右缓解,3例随访2个月缓解,1例随访4个月好转,6个月时仍有轻度复视.结论 Tolosa-Hunt综合征老年人多发,急性起病,头痛伴眼肌麻痹,激素治疗敏感,头痛症状缓解快,眼肌麻痹恢复慢,预后良好,头颅影像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李照凯;郭雅聪;郭月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随机将82例癌症化疗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探讨心理干预对癌症化疗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评症状量表(SCL-90)对2组病人进行心理状况评定.结果 干预后2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总均分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对照组(15.8±3.90)d,观察组(10.8±2.10)d,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示护理干预可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减轻化疗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姚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舒乐安定为新型抗焦虑药,具有用量少、疗效显著、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镇静催眠作用比硝基安定强2.4~4倍,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测定该药的方法有薄层分析法[1]、紫外分光光度法[2]、气质联用技术[3]、高效液相色谱[4]、及荧光法[5]等.本文应用硫酸显色反应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血清中的浓度进行测定.
作者:李淑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静脉输液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2007-01~2008-01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输液患者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安全隐患从原来的5%下降至1%,从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对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作者:王小芳;郑艳;胡雅琴;黄爱丽;张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75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8.2%,经Logistic以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与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有关.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病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等是脑卒中后抑郁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蒋陆平;韩天明;李银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进展性卒中的效果.方法 将起病在72h内的85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连用14d,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 2次/d,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只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前后检测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TT、PT、APTT 轻度延长,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治疗后2周、4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较好,有利于进展性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卜淑芳;尹帅领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大多是因为车祸造成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脑室内积水和硬脑膜下积液,如果未能及时得到诊治,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我院从1996-2006年共收治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病人25例,总结如下.
作者:张卫兵;刘晓帆;胡荣;赵红武;刘静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部位及容积与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SCT扫描资料.结果 78例脑出血病人37%伴随脑室内出血,丘脑和脑干的血肿合并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40%.结论 约1/3以上的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室内出血,脑出血的部位和容积预示脑室内出血的可能.
作者:陈哲;郭君武;冯广森;李兆强;郑惠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对急性脑缺血期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美国Triage诊断仪检测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晨起空腹血BN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BNP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BN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BNP水平与脑梗死以及梗死面积有相关性,且在经过治疗后BNP水平明显下降,BNP的利钠、利尿、扩血管作用致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使脑灌注减少,从而引起梗死周围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造成坏死.同时也会减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的发生.
作者:骆金玺;魏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电运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对27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运用电运动治疗.结果 电运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2.6%.结论 电运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消炎、镇痛,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神经和组织营养代谢作用,使腰疼痛症状得以缓解.
作者:崔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脑干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发生率在创伤中常属前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如何避免或减轻损伤对脑功能的影响,提高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则至关重要.
作者:杨永荣;贾红岩;刘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