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切开病人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

王颀;吴开丽;张利

关键词:气管切开, 吸痰, 无菌操作
摘要:目的 选择适当的时机吸痰.方法 采用无菌吸痰方法,吸取病人的痰液.结果 病人呼吸道通畅,减少了支气管黏膜损伤.结论 适时吸痰是保证呼吸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后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75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8.2%,经Logistic以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与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有关.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病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等是脑卒中后抑郁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蒋陆平;韩天明;李银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我院神经内一科自2006-2007年共收治脑出血病人183例,其中合并脑疝36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长英;张天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POEM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POEMS综合征是一组以多发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为突出表现,常有多系统损害及浆细胞瘤相关的临床症候群[1],临床十分少见.国内自1987年首例报告以来,迄今已有近百例报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曾国熙;马香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理中黑质多巴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坏死,黑质纹状体通路受损引起多巴胺从黑质转运到纹状体含量减少,从而引起静止震颤,强直步缓,姿势障碍等临床征候群[1].据文献报道,美国约有100万病人饱受震颤之苦,其中50万人有帕金森病;我国发病人数约200万,发病率高达1%以上[2].我院自2005-05始应用世界先进lecksell-G型框架立体定向仪采用立体定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我们并给予该病人系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焕芹;刘敬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偏瘫早期良肢位摆放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2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随意体位并进行功能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良肢位摆放及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良肢位摆放治疗组在肢体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痛、足下垂、废用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良肢位摆放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论医疗设备管理与医院效益

    先进的、高精密、智能化的医疗设备成为各医疗单位进行医疗、科研、教学,以及预防保健等各项工作的基础.它为临床提供了许多便利,给患者提供许多可靠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大型、多功能、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成为医院医疗水平的一种标志[1].因此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在医院工作中的效能,是取得佳诊疗效果,好科研成果和好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舒适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

    舒适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愉快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探索舒适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满足患儿舒适需求,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利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梗死后癫(癎)36例临床分析

    本科2000-01~2008-02收治的脑梗死268例中继发癫(癎)36例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相文;杨新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对预后的判断意义

    目的 分析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康复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脑电图异常的54例进行跟踪观察并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电图首次检查正常6例(10.0%),异常54例(90.0%).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多以弥漫性θ、δ波为主,本组弥漫性异常48例,占88.9%.以低波幅δ波为主的重度异常和局限性阵发性异常者多见后遗症和继发性癫NFDCC.结论 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虽无显著特异性,但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别是对病毒性脑炎后的继发性癫NFDCC在临床发作前可捕捉到癫NFDCC波.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康复中脑功能恢复的判断、治疗效果、疾病复发、后遗症的产生等监测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郝义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新时期融洽护患关系的要素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服务意识等凸现及由此而引起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融洽护患关系,共同创建文明的和谐医院,自2006年以来,我们加强了相关方面的工作,成绩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佳娴;姜稳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缺血性脑卒中70例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作者:林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纳洛酮试验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纳洛酮试验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进行纳洛酮试验,神经功能评分减少8分以上为阳性,减少8分以下,无改善或增加为阴性.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同时观察脑内出血并发症.结果 纳洛酮试验阳性患者42例,ESS评分治疗前(48.5±11.3)分,治疗后24h (72.3±14.6)分,治疗后14d分(81.1±13.6)分;纳洛酮试验阴性患者26例,ESS评分治疗前(47.9±15.7)分,治疗后24h分(62.6±16.9)分,治疗后14d分(70.5±16.8)分,与治疗前比较,t=2.85, P<0.05 .纳洛酮试验阳性患者脑内出血4例,阴性患者脑内出血9例.结论 纳洛酮试验阳性患者溶栓疗效好,脑内出血发生率低,选择纳洛酮试验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相对安全.

    作者:智睿;陈东;丁朝兵;陈海东;李小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抗栓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纤、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后6~24h符合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给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测定及凝血功能测定,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2组治疗前后均有进步,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57%,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凝血功能检查,FIB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PLT、PT、INR、APTT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效果好.

    作者:陈碧琳;涂冬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气管切开病人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

    目的 选择适当的时机吸痰.方法 采用无菌吸痰方法,吸取病人的痰液.结果 病人呼吸道通畅,减少了支气管黏膜损伤.结论 适时吸痰是保证呼吸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颀;吴开丽;张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 随即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0例为治疗组,静滴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丁咯地尔100mg/d,奥扎格雷80mg/d),40例为对照组,静滴血栓通针280mg/d,15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血液诊断系统(TCD)测定VA、BA、PCA血流速度.结果 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后VA、BA、PCA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5).结论 丁咯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用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奎;柴京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混合性脑卒中的诊疗体会

    混合性脑卒中是指脑内2个血管区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出血和梗死[1].混合性脑卒中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它既有出血又有梗死,治疗存在着矛盾.治疗的共同点:卧床,观察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防止压疮,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控制脑水肿,防止感染及应激性溃疡.

    作者:许建国;贵航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液中舒乐安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舒乐安定为新型抗焦虑药,具有用量少、疗效显著、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镇静催眠作用比硝基安定强2.4~4倍,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测定该药的方法有薄层分析法[1]、紫外分光光度法[2]、气质联用技术[3]、高效液相色谱[4]、及荧光法[5]等.本文应用硫酸显色反应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血清中的浓度进行测定.

    作者:李淑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糖尿病(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病因.方法 选取2005-2007年收治的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CT和临床资料研究发现32例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对代谢控制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血脂、年龄、病程的增高而升高.结论 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段德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颅内出血50例分析

    我科自2003-01~2006-09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153例,其中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5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素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东菱迪芙加胞二磷胆碱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东菱迪芙、胞二磷胆碱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运用东菱迪芙、胞二磷胆碱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结果 经40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87.5%.结论 论述东菱迪芙、胞二磷胆碱的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石卫东;田光;裴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