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栓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

陈碧琳;涂冬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降纤, 抗凝, 抗血小板聚集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纤、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后6~24h符合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给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测定及凝血功能测定,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2组治疗前后均有进步,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57%,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凝血功能检查,FIB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PLT、PT、INR、APTT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效果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偏瘫早期良肢位摆放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2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随意体位并进行功能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良肢位摆放及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良肢位摆放治疗组在肢体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痛、足下垂、废用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良肢位摆放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手术治疗后颅窝肿瘤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后颅窝肿瘤特点及显微手术方法、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45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理结果包括: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胆脂瘤、畸胎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血管畸形.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 后颅窝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掌握手术原则,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术式,注意术中肿瘤切除与功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李光;张景龙;李治国;侯前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抗栓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纤、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后6~24h符合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给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测定及凝血功能测定,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2组治疗前后均有进步,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57%,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凝血功能检查,FIB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PLT、PT、INR、APTT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效果好.

    作者:陈碧琳;涂冬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心理干预对癌症化疗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随机将82例癌症化疗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探讨心理干预对癌症化疗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评症状量表(SCL-90)对2组病人进行心理状况评定.结果 干预后2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总均分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对照组(15.8±3.90)d,观察组(10.8±2.10)d,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示护理干预可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减轻化疗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姚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东菱迪芙加胞二磷胆碱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东菱迪芙、胞二磷胆碱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运用东菱迪芙、胞二磷胆碱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结果 经40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87.5%.结论 论述东菱迪芙、胞二磷胆碱的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石卫东;田光;裴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新时期融洽护患关系的要素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服务意识等凸现及由此而引起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融洽护患关系,共同创建文明的和谐医院,自2006年以来,我们加强了相关方面的工作,成绩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佳娴;姜稳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6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随后行DSA检查对照.结果 26例SAH患者MSCTA显示动脉瘤13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1例,正常9例,MS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其余25例患者的MS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 MSCTA对检查SAH病因的敏感性高,是一种简便、少创、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可做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李艳艳;沈彦坡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纳洛酮试验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纳洛酮试验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进行纳洛酮试验,神经功能评分减少8分以上为阳性,减少8分以下,无改善或增加为阴性.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同时观察脑内出血并发症.结果 纳洛酮试验阳性患者42例,ESS评分治疗前(48.5±11.3)分,治疗后24h (72.3±14.6)分,治疗后14d分(81.1±13.6)分;纳洛酮试验阴性患者26例,ESS评分治疗前(47.9±15.7)分,治疗后24h分(62.6±16.9)分,治疗后14d分(70.5±16.8)分,与治疗前比较,t=2.85, P<0.05 .纳洛酮试验阳性患者脑内出血4例,阴性患者脑内出血9例.结论 纳洛酮试验阳性患者溶栓疗效好,脑内出血发生率低,选择纳洛酮试验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相对安全.

    作者:智睿;陈东;丁朝兵;陈海东;李小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注意用抗凝及脱水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针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2周后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8.62%,对照组有效率52.91%,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作者:张素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低危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心脏射血分数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低危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康复训练对此类患者心脏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低危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32例/组,2组除予以常规治疗外,康复组采用为期2周的早期康复训练计划.结果 入院第2周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康复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入院第4周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55%者康复组(93.7%)高于对照组(5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低危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刘俊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的变化与分析

    我科在1998-2006年从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中共做脑脊液置换239例,脑脊液置换测得的脑脊液压力变化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康液颈总动脉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自2002-05~2004-04我们采用自拟脑康液颈总动脉注射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军;李静;张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异位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位于蝶鞍内.垂体腺瘤发生在其他部位者极为少见,称为异位垂体腺瘤(EPAs).异位垂体腺瘤的诊断早在1909年就有报道,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诊断设备等技术的提高,报道例数逐渐增多.

    作者:高飞;张鹏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2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讨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254例脑卒中其中93例患者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6.61%,其中左侧51例,右侧42例(P>0.05);皮质部位58例,皮质下部位35例(P<0.05);前部病灶67例,后部病灶26例(P<0.01);治疗前NDS为(19.28±6.28)分,4周时为(7.02±4.31)分(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负性生活事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董秦川;张召平;马红茹;王恩长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舒适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

    舒适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愉快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探索舒适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满足患儿舒适需求,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利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有增高趋势,且病情较重,常易误诊,病死率高[1].本病的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2004-08~2007-08,本院成功应用静脉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章惠如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伴有眩晕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以病变侧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面神经不同部位病变,除具备周围性面瘫外,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伴有眩晕及眼震的临床表现文献报道较少.2000-2007年我院共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共42例,其中有10例伴有真性眩晕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宗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综合征29例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52例脑外伤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29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23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心理治疗并配合中药和手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西药和心理治疗,共治疗6周.结果 治疗组痊愈14例,好转4例,有效6例,无效5例;对照组痊愈7例,好转3例,有效6例,无效7例.2组比较采用Ridit分析,(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综合征优于常规西医保守治疗.

    作者:王文彪;赵新利;王剑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在护士继续教育中强化健康教育与沟通意识

    护理继续教育,从广义上讲.就是建立在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对过去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工作方法不断加以改进的终身学习过程,在职护士的护理继续教育也是提高护士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继续护理学教育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尽管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取得不少成绩,但还存在内容局限性大,仅局限于护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1],尤其是健康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等知识.三年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全院护士强化健康教育和沟通技术的培训和应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总结如下.

    作者:陈爱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静脉自控镇痛法用于神经外科头部手术患者镇痛的临床体会

    2004-07~2007-06我院对130例神经外科头部手术患者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报告如下.

    作者:王华;赵纯;王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