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于素贞;徐琳;张荣

关键词:脑卒中, 非昏迷,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摘要: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增高,且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身心合一的整体护理策略,对降低卒中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提高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近几年急性脑卒中非昏迷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分析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复习有关文献,对我科122例微创术中16例再出血进行总结及原因分析.结果 本组16例病人中短拔管时间48h,长6d,经 CT证实血肿清除率为95%~98%,死亡6例,病死率37.5%.结论 多靶点微创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创伤轻微、疗程短.高龄体弱和重要脏器有疾病的患者也可采用.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很好方法,可降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王宏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预防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34%).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8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50%).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多(49%),其次是颈总动脉(31%)、颈内动脉(2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对于减少和推迟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牛殿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例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治疗方法.结果 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本组2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经头MRV证实为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治疗,症状缓解.结论 本病发病因素多,临床表现复杂,头MRV检查是重要确诊手段,及时合理抗凝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赵利;杨清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急诊输液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窗口,而急诊输液留观作为门诊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环节多,工作量大,治疗时间集中,患者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多变,药物品种繁多,患者发病急,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关心和照顾等特点,往往容易造成护患纠纷.

    作者:李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浆脑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对急性脑缺血期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美国Triage诊断仪检测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晨起空腹血BN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BNP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BN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BNP水平与脑梗死以及梗死面积有相关性,且在经过治疗后BNP水平明显下降,BNP的利钠、利尿、扩血管作用致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使脑灌注减少,从而引起梗死周围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造成坏死.同时也会减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的发生.

    作者:骆金玺;魏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早期诊治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大多是因为车祸造成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脑室内积水和硬脑膜下积液,如果未能及时得到诊治,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我院从1996-2006年共收治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病人25例,总结如下.

    作者:张卫兵;刘晓帆;胡荣;赵红武;刘静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的变化与分析

    我科在1998-2006年从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中共做脑脊液置换239例,脑脊液置换测得的脑脊液压力变化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康液颈总动脉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自2002-05~2004-04我们采用自拟脑康液颈总动脉注射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军;李静;张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新时期融洽护患关系的要素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服务意识等凸现及由此而引起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融洽护患关系,共同创建文明的和谐医院,自2006年以来,我们加强了相关方面的工作,成绩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佳娴;姜稳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调查一年内我院儿科住院病人1806例,进行医院感染因素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76例,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为主.结论 针对医院感染因素,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发病率.

    作者:杜彩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糖尿病(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病因.方法 选取2005-2007年收治的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CT和临床资料研究发现32例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对代谢控制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血脂、年龄、病程的增高而升高.结论 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段德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颅内出血50例分析

    我科自2003-01~2006-09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153例,其中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5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素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AF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效果.方法 自1999-02~2007-01,选择28例胸腰椎结核病人,采用后路AF系统内固定,侧前方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结果 所有病人早期均取得满意效果,28例病人经随访1~3年均达到满意和基本满意,无1例不满意.结论 后路AF内固定,能使胸腰椎结核的椎体得到早期稳定,能促进椎体间骨性融合,矫正后凸畸形.

    作者:罗良雨;靳峰;朱书朝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理中黑质多巴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坏死,黑质纹状体通路受损引起多巴胺从黑质转运到纹状体含量减少,从而引起静止震颤,强直步缓,姿势障碍等临床征候群[1].据文献报道,美国约有100万病人饱受震颤之苦,其中50万人有帕金森病;我国发病人数约200万,发病率高达1%以上[2].我院自2005-05始应用世界先进lecksell-G型框架立体定向仪采用立体定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我们并给予该病人系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焕芹;刘敬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论医疗设备管理与医院效益

    先进的、高精密、智能化的医疗设备成为各医疗单位进行医疗、科研、教学,以及预防保健等各项工作的基础.它为临床提供了许多便利,给患者提供许多可靠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大型、多功能、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成为医院医疗水平的一种标志[1].因此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在医院工作中的效能,是取得佳诊疗效果,好科研成果和好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增高,且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身心合一的整体护理策略,对降低卒中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提高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近几年急性脑卒中非昏迷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分析如下.

    作者:于素贞;徐琳;张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程度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部位、大脑梗死面积、并发肺部感染和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入选的68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05-04~2007-04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以往无脑卒中史,意识清醒,能正确提供病史,配合体格检查,理解一般指令,能接受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估.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进行比较.结果 吞咽障碍程度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无明显关系(P均>0.05).与脑梗死部位、大脑梗死面积关系密切,重度吞咽障碍多见于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P<0.05、0.01).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明显多于轻、中度患者,预后也差(P均<0.01).结论 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多见,预后也差,临床上应提高警惕.

    作者:杨柳;王蕾;朱晓东;陈哲萌;尤克;丁美华;马娟妹;徐红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我院神经内一科自2006-2007年共收治脑出血病人183例,其中合并脑疝36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长英;张天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异位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位于蝶鞍内.垂体腺瘤发生在其他部位者极为少见,称为异位垂体腺瘤(EPAs).异位垂体腺瘤的诊断早在1909年就有报道,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诊断设备等技术的提高,报道例数逐渐增多.

    作者:高飞;张鹏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在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与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诱导:A组瑞芬太尼2.5μg/ml+丙泊酚3.0μg/ml,B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诱导后均置入喉罩.术中维持:A、B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3μg/ml),分别采用复合靶控瑞芬太尼和间断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各组麻醉前(T0)、诱导后(T1)、置入喉罩后(T2)、拔除喉罩(T3)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记录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2组诱导时间(A>B)、术毕睁眼时间(A>B)、定向力恢复时间(A>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诱导后心率明显低于A组;A组T1、T2、T3时收缩压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苏醒迅速,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作者:姚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