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陈雨;李玉梅

关键词:银杏达莫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神经内科学
摘要: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治疗组(60例)与丹参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d,疗程为14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且安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调肝解毒汤治疗丙肝42例

    丙型肝炎同乙型肝炎一样急性感染期没有症状,或仅出现轻微乏力、肝区痛等症状.因此,临床上容易出现失治、误治,贻误病情而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作者:魏同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五味子的炮炙刍议

    五味子,五味俱全,归五脏六腑,而主归于心、肺、肾.利用盐五味、醋五味的归经与作用不同,应用于不同的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王光明;张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梅花针叩刺治疗局限型神经性皮炎65例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局部梅花针扣刺加外攘10%硫磺霜后照灯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梅花针叩刺及梅花针叩剌硫磺霜外用治疗65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并护理.结果 治愈6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毒副反应.结论 本方法疗效安全可靠,辅以临床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华莉;曾月金;叶凤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益气通瘀法治疗老年冠心病体会

    冠心病是老年常见疾病之一,究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多为瘀血为患.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

    作者:孙淑美;孙淑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程阴道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131例分析

    目的 探讨全程阴道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要求无痛人流的孕妇337例分成两组,A组206例行常规无痛人流术,B组131例在阴道超导可视仪监护下行无痛人流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较短(P<0.05),手术并发症少,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无痛人流术中应用全程阴道超导可视仪监护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梁美燕;侯桂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炎96例

    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皆受累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不但牙龈有炎症,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均有改变,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致病因素复杂.

    作者:王建华;Wang Jianhua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60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对策,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方法 对患者在运动,饮食,睡眠,心理,用药,遵医行为等各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146例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认知行为和治疗效果.

    作者:汤玉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石膏的药理作用与微量元素的探究

    石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石膏性大寒,昧甘辛,有透表解肌之力,具有清热泻水、除烦止渴等功效,是常见的矿物性中药之一,含有锌、铜、铁、锰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钙含量大.目前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就石膏中微量元素的作用情况作一浅述.

    作者:孙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马齿苋水煎煮液治疗肠道菌痢62例疗效观察

    采用简单可行的水煎煮法提取马齿苋的有效成分,对62例急性肠道菌痢感染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治愈4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有效率96.77%.

    作者:陆桂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毒素清颗粒治疗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老年人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本病的治疗临床主要以抗生素为主,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变异,出现了较多耐药菌株,临床治疗难度大.

    作者:周素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先兆流产的辨证施护

    先兆流产是妇科的常见病,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腰酸腰痛.其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安胎,常见分型有肾虚、气虚、血热等.辨证时要根据阴道流血的量、色、质及其兼症、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确诊其分型,根据不同证型给予患者适当护理,协同治疗,提高患者安胎的成功率,现小结如下.

    作者:郭雪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前术后的病房护理

    小儿纤维支气管镜属于内窥镜,是对小儿呼吸系统病程长,诊断不明确,用药效果不明显的呼吸道疾病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手段之一.回顾性总结108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主要针对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病人准备、病房准备、术后的交接、术后的运送、麻醉药品苏醒的护理、术后并发症观察.经过一整套的护理措施的实行,108例患儿安全度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作者:龚清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疏肝和胃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失调80例

    目的 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疗原则,观察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失调80例,并与西药吗丁啉治疗70例对照,对主要症状、体征等指标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25%,对照组总有效率64.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失调疗效确切.

    作者:唐加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裸花紫珠和甘草锌治疗痤疮40例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和甘草锌治疗痤疮临床效果.方法 以裸花紫珠和甘草锌口服治疗40例痤疮.结果 40例中,痊愈15例,占37.5%;显效3例,占7.5%;有效10例,占25%;无效12例,占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70%.结论 裸花紫珠和甘草锌治疗痤疮疗效明显.

    作者:崔振和;赵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医学教学模式构建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得教育突破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或离线学习.文章从教学理念和网络技术的角度出发,探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和创新医学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作者:胡志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张景岳妇科临证特色浅析

    张介宾(1563~1640),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代杰出医家.世人皆知其内伤杂病治擅温补,实其妇科临证论治亦堪称大家.

    作者:龙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药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用中草药联合小剂量氯丙嗪;对照组常规单用氯丙嗪,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与副反应.结果 治疗第8周末两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有效率70%,对照组71.4%,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TESS评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

    作者:杨朝勇;王俊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液灌流抢救百草枯中毒护理体会

    百草枯,俗名克无踪、对草快,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除草剂,易溶于水,有腐蚀性.对人畜毒性极强.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误服后造成急性中毒,一般口服>20 mg/kg,难以存活.其入土即失活,但中毒后无特殊解毒药,病死率高.我科自2007年2月至今收治百草枯26例,给予血液灌流及内科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延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观察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占外阴、阴道感染的40%~50%.本研究对我院就诊的妇科门诊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承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药学基础》远程教育课件的研制思路

    <中医药学基础>是中医学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内容繁多课时有限,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亟待多种教学手段、多种媒体有机同步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中医药学基础>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实现这一目的 的有效途径.本课题以<中医药学基础>新教材内容为蓝本,采用Photoshop、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音频、视频、图像、动画有机结合,在保留中医固有特色的前提下,冲破传统文字教材不直观的局限和中医理论玄奥抽象的缺陷,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药学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龚小红;孙贵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