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制按压带应用于老年病人输液拔针后的效果评价

梅群超;朱厚莉;刘菊

关键词:按压止血带, 老年患者, 输液拔针, 按压止血, 满意度
摘要:目的 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20例住院的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试验组在输液拔针后采用按压止血带按压法止血,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指按压法止血,观察2组拔针后止血效果及护患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护患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采用按压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埃索美拉唑治疗高危老年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

    目的 观察大剂量与常规剂量埃索美拉唑治疗高危老年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以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96例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Rockall评分>5分)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的止血,2组患者的一般治疗方案相同,治疗组采用1次静滴埃索美拉唑80 mg后(30 min),接着以8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埃索美拉唑,71.5 h后改为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1次/d),持续观察至第30天;对照组静滴埃索美拉唑80 mg(1次/d),3d后改为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1次/d),持续观察至第30天,观察2组的再出血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再出血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均有明显的降低(P均<0.05).结论 对高危的老年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静脉大剂量使用埃索美拉唑是有效、合理的.

    作者:唐祖胜;刘伟;张小兰;屈红;潘庆敏;张小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08例85岁以上高血压老年人超声心动图分析

    目的 通过对>85岁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高血压老年人的心脏结构特征.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就诊的108例>85岁合并高血压的老年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主动脉瓣口面积(AVA),主动脉、左心房、室间隔、左心室后壁直径(LPW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量(CO)和心指数(CI).结果 本组研究对象中糖尿病、冠心病和腔隙性脑梗死为常见伴发疾病,分别为33例(30.6%),31例(28.7%)和23例(21.3%).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直径(AOD) (3.0±0.3)cm,左心房内径(LAD) (3.5±0.5)cm,室间隔厚度(IVS)(0.9±0.1) cm,LPWd(0.9±0.1) cm,LVDd(4.5±0.4) cm,AVA(1.8±0.2)cm2,LVEF(64.8±3.9)%,CO(4.2±1.0) L/min,CI(2.6±0.5) L/(min·m2).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107例(99.0%),收缩功能减退2例(1.8%),左心房扩大者25例(23.1%),轻度主动脉瓣狭窄(伴或不伴钙化)7例(6.5%),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例(8.3%),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0.9%),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6.5%),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6例(5.6%),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0.9%).结论 >85岁高血压老年人心脏结构改变以左心房扩大为常见,心室无明显肥厚表现,CO处于正常低值.

    作者:王岚;丁林锋;赵坚;李静;王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北方汉族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募集40例T2DM患者作为病例组和127例无T2DM者为对照.以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技术对PPARγ基因中的13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在不同遗传模式下分析各基因型与T2DM的相关性.结果 rs2972164在显性模型中与T2DM发病风险相关,CT+TT较CC能够降低T2DM发病风险(OR=0.21,95% CI:0.04~0.99,P=0.049),CT较CC有降低T2DM发病风险的趋势(OR=0.21,95%CI:0.04~ 1.03,P=0.050).结论 PPARγ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北方汉族人T2DM遗传易感性相关.

    作者:刘瑜;赵玉生;吴宁;杨翔;万文辉;钱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研究分析

    目的 比较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差异.方法 选取1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有心力衰竭分为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组86例和单纯高血压组44例,检测2组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及脑钠肽(BNP)含量,同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以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pelin水平显著降低(P<0.05).年龄增加、BNP水平升高、血浆Apelin水平降低、左室肥厚等与高血压发展为心力衰竭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在确定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级时血浆Apelin水平可以作为一个观察指标.

    作者:韩超;何耀武;姜明花;邓文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以头痛为首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77岁,主因活动后头痛半月,加重3h入院,患者自述半月前活动后出现头痛,伴面颊部胀痛,休息3~5 min后缓解,不伴胸痛,胸闷、发憋,气短,无放射性肩背部不适,未口服药物治疗,近2d上述症状加重,头痛发作时测血压为140/100 mmHg,前往保定市某医院行头颅CT检查,结果示腔隙性脑梗死,在单位医院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3h前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头痛加剧,小便时出现一过性头晕、黑朦、意识丧失,测血压为75/40 mmHg,立即给予对症处理,未伴有大小便失禁,无意识丧失.

    作者:王丽娜;汪明慧;江明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该院重症监护病房77例静脉导管留置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行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并发感染率,采用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本研究组l、3、5、7、9d累计感染率为1.30%、2.60%、12.99%、16.88%、23.38%,中位并发感染时间为5.5d.77例患者中,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为23例,占29.87%,检出的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65.22%,革兰阴性杆菌占30.43%,真菌占4.35%.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对并发感染有影响的因素有:导管留置部位、静脉高营养药物的应用、血氧饱和度、血清白蛋白、β2微球蛋白、D二聚体,将有意义的变量应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部位、静脉高营养药物的应用、血清白蛋白含量,D二聚体含量为并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这些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结论 导管留置部位、静脉高营养药物的应用、血清白蛋白含量、D二聚体含量是与留置时间相关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对临床采取措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作者:李贵宇;周国庆;李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自制按压带应用于老年病人输液拔针后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20例住院的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试验组在输液拔针后采用按压止血带按压法止血,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指按压法止血,观察2组拔针后止血效果及护患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护患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采用按压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梅群超;朱厚莉;刘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研究

    目的 探讨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98例进行机械通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从资料中筛选出VAP老年患者并对VAP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及病原菌耐药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8例进行机械通气患者中共有221例患者并发有VAP(发生率为36.9%),下呼吸道痰液共分离出251株致病菌,其中有30例发生2种病原菌感染;其中革兰阴性菌分离率高,占71.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7.9%)、真菌(占10.8%);革兰阴性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4.3%、17.9%、9.2%;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1.8%和22.2%,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为53.6%.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检出率分别为66.7%和64.7%.结论 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相关菌株耐药性逐渐增高,及时监测相关病原菌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作者:袁乐永;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胰腺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胰腺癌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检测30例手术切除的老年原发性胰腺癌组织及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70.0% (21/30),癌旁非肿瘤组织中未见表达.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T(肿瘤的浸润范围与程度)、N(周围淋巴结转移)及M(远处脏器转移)]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urvivin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P<0.05).结论 survivin在老年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蓬波;丁伟超;张秀忠;张冲;任泽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糖代谢异常/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相关

    目的 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T2DM)、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异常(IFG/IGT)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152例在我院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或治疗的患者,依据血糖情况分为3组,其中T2DM组42例,IFG/IGT组38例,正常对照(NGT)组72例,采取空腹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RDW、血红蛋白,多功能血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和空腹血糖,同时统计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关系.结果 RDW在T2DM组、IFG/IGT组和NGT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T2DM组和NGT组、IFG/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FG/IGT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是RDW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T2DM患者RDW升高,RDW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水平相关.

    作者:杨文;王玉柱;于晓红;杨志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水平改善的研究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时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84例,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和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联合组,分别治疗12周,每周测血压2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除联合组显示降脂外,2组在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联合组治疗后较贝那普利组治疗后改善更显著(P<0.01).结论 贝那普利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能有效降低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作者:王湘富;贺志伟;张平;李文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噻托溴铵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均吸入噻托溴铵每日1粒,疗程3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结果 噻托溴铵治疗后血氧分压显著改善(P<0.05),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吸入治疗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能明显改善肺功能、改善氧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的有效选择.

    作者:李报春;刘大锐;魏彩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江苏盛泽农村老年高血压患病现况及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调查江苏盛泽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知晓率、控制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当地19个村≥60岁的全部居民进行现况调查,并根据性别、年龄分层从中随机抽取3181名居民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 该地区≥6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64.9%,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接受治疗患者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3.5%、65.3%、53.4%.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X2=27.2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197)、饮酒(OR=1.181)、超重与肥胖(OR=1.252),腹型肥胖(OR=1.651)、血糖异常(OR=1.461)、高尿酸血症(OR=1.826)、高三酰甘油血症(OR=1.371)、高胆固醇血症(OR=1.227)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江苏盛泽农村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较高,治疗率、知晓率及控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通过健康宣教和规律体检进一步加强上述危险因素的防治.

    作者:杨可名;陶小萍;贾坚;茆丽娜;顾静彧;门琛;占伊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6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体会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发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细胞、非上皮样细胞并显示CD117活性的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就我院64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确诊的GIST临床资料,探讨有关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1 临床资料

    作者:孙立辉;王大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术前呼吸操训练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呼吸操训练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7例在本院进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术前呼吸操训练.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SpO2)、肺部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SpO2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1;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7±1.5)d,低于对照组的(16.6±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呼吸操训练能够改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风险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董明;李大鹏;任承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前言——老年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治进展

    近年来由于胸部CT的广泛应用,临床发现的老年肺内孤立性小结节越来越多.尤其是胸部薄层高分辨CT检查,检出很多直径<10mm的微小结节或片状磨玻璃样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改变,肺内孤立性小结节具有病变微小、难以确诊、恶性概率高等特点,给临床诊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怎样应用现有的检查手段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怎样选择手术时机和佳的手术方案,怎样获得好的疗效,目前对于这些问题主要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对于一个经CT发现的肺部孤立小结节,在不同医院或同一医院里不同的医生给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可能大不相同,因此,临床上亟待需要应用规范化诊疗来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许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湖北汉族人2型糖尿病与Calpain1O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Calpain 10基因对湖北汉族人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式反应联合限制性内切酶的多态性(PCR-RFLP)分子生物学技术,选择2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和262例血糖正常者为对照组,对其Calpain10基因上的SNP43及SNP19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SNP43的G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93.8%比7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P19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本研究对照组中,SNP43 GG基因型与体质量指数和腰-臀围比值增加相关.结论 SNP43位点等位基因G在Calpain 10基因中可直接或与其他糖尿病基因相互作用决定湖北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

    作者:谢琼;卢月月;易宏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低温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老年人处于低温环境中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时可引起原发性低温,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病理性原因也能引起继发性低温,或者低温能引起和促进某些疾病的发生[1-4].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低体温能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和促进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发生[1].本文简要讨论不同原因引起的低温在A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1低温是引起AD发病的危险因素正常人体温度(下简称体温)在36~37.5℃,体温低于正常水平称为低温.临床上一般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 ~ 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低温(2~ 16℃).目前认为低体温是引起和促进AD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1].

    作者:杨永录;卜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对49例老年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43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HbA1c,血清Hcy与I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HbA1c、血清Hcy、IMT水平明显高于老年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的IMT与HbA1c、血清Hcy、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有必要检测HbA1c、血清Hcy与IMT,以早期预防或延缓大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从而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柴旭兵;沈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13例老年期痴呆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痴呆是指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痴呆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痴呆患病率在>60岁人群中为0.75% ~4.69%,而在>85岁人群中则>40%,目前已成为老年人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和影响[1].80%确诊的痴呆患者在5年之内死亡,在缩短老年人的生存时间这一点上,它的危害仅次于恶性肿瘤.本文讨论的病例限于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此类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死亡因素,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作者:徐英;潘彩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