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报告

曾成保

关键词:尼莫地平注射液, 静滴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疗效, 报告
摘要:我们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静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外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研究

    现收集我院自1990年以来来诊的颅脑外伤386例,其中未进行预防治疗的188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9例,占20.74%;198例给予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并发出血9例,占4.55%.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贾志斌;侯宽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评估心理护理对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对80例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除服抗抑郁药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对照组只服抗抑郁剂不进行心理治疗.对两组患者采用自编量表评定患者是否安心住院,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的减分率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安心住院率及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安心住院并提高疗效.

    作者:孙胜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25%~90%,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对此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研究的进展,如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病变超微结构和酶动力学研究,不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加深了认识,同时为针对性药物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汪保孝;王根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臂丛神经根分束切断治疗手部痉挛13例报告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根分束切断治疗手部痉挛的疗效.方法:利用臂丛神经根相互代偿的原理,用选择性臂丛神经根切断术治疗手部痉挛的手术方法.结果:治疗的13例手部痉挛病人肢体痉挛明显减轻,部分患者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本疗法是治疗手局部痉挛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硬膜外阻滞下辅助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和咪唑安定的临床观察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硬膜外阻滞下,分别辅助氯胺酮和咪唑安定、芬太尼和氟哌利多病人对术中内脏牵拉的反应,评价上述两组药物在硬膜外阻滞下辅助应用对术中牵拉反应的对抗情况.

    作者:付金厚;张彩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RamSay Hunt综合征46例临床分析

    RamSay Hunt综合征亦称耳带状疱疹或膝状神经节炎,因早由RamSay Hunt 于1870年记载而命名,该病较少见,可占周围性面瘫的3%~12%[1].1981~1999年我科诊治46例该病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对本病的病因、临床类型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张昆;郭冬菊;庞聪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8-01~2001-6手术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34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于华强;孙树立;王春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早期双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

    近年来,我们采用早期双鞘内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超;郭大峰;王东伟;亢慧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热惊厥90例临床分析

    我科于1994-01~2001-01月间收治高热惊厥90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素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托吡酯添加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12例疗效观察

    难治性癫痫,又称顽固性癫痫,指癫痫发作频繁,应用适当的第一线抗癫痫药正规治疗且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两年以上,仍不能控制发作而影响日常生活.对于这类病人,临床治疗上比较棘手.1999年3月,托吡酯上市以来,已有个别报道作为一种新型的难治性癫痫的添加新药.现将我们2年来门诊12例小儿难治性癫痫应用托吡酯作为添加治疗临床观察如下.

    作者:李成用;赵秋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癫痫患儿服用苯巴比妥时血清浓度、血清游离浓度和唾液浓度的关系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PB)治疗癫痫时的血清浓度(Cp)、血清游离浓度(FCp)、唾液中浓度(Cs)的关系.方法: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6例单服PB的癫痫患儿的3种PB浓度.结果:不同年龄组癫痫患儿之间PB的平均Cp、FCp、Cs差别无显著意义;Cp与FCp,FCp与Cs有较好的相关性,而Cp与Cs之间相关性不明显.结论:测定Cs可反映FCp的水平,因此可通过测定PB的Cs水平检测PB实际抗癫痫药物浓度.

    作者:王莉;陈国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两种钻颅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逐步由开颅清除血肿向微创伤清除血肿的方向发展,因此,出现了钻颅抽吸术、阿基米德钻血肿粉碎器、贾氏[1]微创血肿粉碎针等一些方法和器械,使治疗变得更为简单和方便.本组资料旨在研究单纯钻颅抽吸术与贾氏微创血肿粉碎术两种方法的比较.

    作者:王永民;张法丞;李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出血微创穿刺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清除术(下称微创)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下称开颅)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999-09~2001-12内科61例微创清除术和外科同期98例开颅清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比较其术后死亡率、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住院花费等指标,分析两种方法之利弊.结果:两种方法在死亡率、颅内感染率、再出血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微创较开颅能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住院花费.结论:微创有助于提高脑出血病人的生活质量,节约住院费用,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建银;钱敏;刘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自血光量子疗法对脑梗死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近几年来应用自血光量子(UVB)治疗脑血管病的报道越来越多,但都是对UVB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疗效观察,对其远期疗效的观察报道甚少.我科自1993年以来应用UVB治疗脑血管病1500多例,对其中37例脑梗死急性期应用紫外线辐射充氧血液回输疗法治疗的患者,进行1~1.5年以上远期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宋和凤;彭军;王云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纳洛酮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盐酸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为阿片受体纯拮抗剂.

    作者:张环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卒中后癫痫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现将脑卒中后28例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45例脑卒中患者均为1996-03~2002-01急诊留观察及住院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男性185例,女性60例,平均60±13岁.其中脑出血81例,脑梗死1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

    作者:张秋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萎缩38例临床疗效观察

    脑蛋白水解物是幼小动物大脑组织的提取物,主要含神经多肽基因、核苷酸、神经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等生物活性成分,是调控神经发育,决定神经细胞分化及轴索伸展方向的物质.本文应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38例因脑血管病所致的脑萎缩的患者,发现用药后患者智力、肢体功能、语言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丽;常乐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低场强磁共振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16位29~60岁无明显诱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TOF MRA)行颅内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动脉瘤,均手术证实.结论: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运用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能为其手术治疗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依据,且无放射性,无创伤,不需要对比剂.

    作者:吴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进展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1].人们经过100多年不懈努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内分泌学、现代影像学、现代神经眼科学、现代病理学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虽然大多数垂体腺瘤属良性肿瘤,但由于其位于蝶鞍区,位置较为重要,且部分肿瘤侵及或(和)包绕颈内动脉或其他邻近重要结构,呈侵袭性生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造成术后复发,给治疗带来困难.侵袭性垂体腺瘤复发性高和治愈率低,一直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是目前神经外科领域主要难题之一.随着现代内分泌学、现代影象学等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对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其近年来有关病理和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牛光明;薛德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8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组38例(46只眼)视力损害严重,视野缺损多与生理盲点相连.眼底视盘边界模糊、水肿、渗出及出血,部分呈现视盘缺血苍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视盘及脉络膜充盈延迟,视盘低荧光.结果:经多种方法治疗,视力提高32只眼(69.6%),双眼视力相等14例,占36.8%;视野改善21只,双眼视野缺损一致26例,占68.4%.结论:常规治疗方法效果欠佳,应寻找早期预防、诊断的方法及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晓琳;董仰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