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华;胡翰亭;高宗保;贺玉川;梅其江;郑江
机体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虫卵在肝脏沉积并释放可溶性抗原,刺激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TNF-a、TGF-β、IL-1等),激活枯否细胞(KC)、星状细胞(HSC),使前胶原mRNA表达增加,促进胶原与非胶原细胞外间质(LN、HA等)合成、分泌,成纤维细胞增生,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于肝脏,沿肝内门脉小分支形成特征性的血吸虫性干线型肝纤维化[1~3].
作者:刘宗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经胎传播.方法分别对不同怀孕期的母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0±1)条.在感染30~40 d后,用灌洗法观察母鼠、仔鼠的感染情况.结果妊娠早、中、晚期感染血吸虫的母鼠平均检获的虫数分别为(48.0士4.9)条、(33.3±9.4)条、(21.0±13.4)条.但其仔鼠均未检获虫体,肝脏无虫卵结节.结论本实验未发现小鼠能经胎传播日本血吸虫病,可能与不同动物种系及尾蚴感染的剂量有关.
作者:严晓岚;吴玲娟;杨明瑾;漏磊君;李思温;钱宝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6~1999年4月,我院收治了由外院转入的经吡喹酮治疗后出现肝损害不同程度加重的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李怡元;黄令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钙(Ca)纳米颗粒作为日本血吸虫病抗独特型抗体NP30疫苗佐剂的可行性.方法将钙纳米颗粒与NP30制备成Ca-NP30结合物(Ca-NP30),主动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保护性作用并探讨其免疫保护机制.结果Ca纳米颗粒可增强NP30对宿主的保护性作用,减虫率明显提高,从单用NP30的30.4%提高到57.8%;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足垫试验可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结论Ca纳米颗粒可作为血吸虫病抗独特型抗体NP30疫苗的佐剂,其作用机制与同时引起宿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增强有关.
作者:钟石根;冯振卿;仇镇宁;李玉华;王祝鸣;李芸茜;管晓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潜江市属江汉平原血吸虫病重疫区县(市)之一,在防治工作中,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一直是血防工作的一大难题.为摸清晚血病人的状况,近两年来,我们对全市晚血病人作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宗大;罗仁寿;湛正祥;舒儒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扬中市位于长江中孤岛,辖12个乡(镇),人口27.6万人,1988年作为全国人体寄生虫病抽样调查的一个点,以4个乡(镇)4个村整群抽样调查居民2 204人,寄生虫感染者1 194人,占54.2%.
作者:戴保红;朱新云;吴荣凤;李春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准确掌握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现状,及时治疗尚未治愈的晚血病人,2001年5月我市开展了晚血病人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季金宝;刘铭堂;王惠民;宋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传统的血吸虫病诊断主要是病原学和免疫学,而近年来正逐渐推广应用超声显像作为辅助方法,该法具有快速对血吸虫病有关脏器病理损害作出评判的优点[1].本调查侧重于研究湖区原血吸虫病重疫区经反复防治进入传播控制阶段,居民肝脾损害程度及化疗对病变脏器的影响,以了解该类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和疫情规律.
作者:吴和国;邹小青;刘贤森;徐观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DNA免疫小鼠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力.方法将构建的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LXSN-Fer l经左后腿肌肉注射BALB/c小鼠,共免疫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5周以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攻击感染后6周计数成虫负荷及肝组织虫卵数和死亡卵百分比.设空质粒免疫组为对照组.结果pLXSN-Fer l免疫小鼠,诱生的IgG亚类主要是IgG2a和IgG2b;免疫组可产生较高水平的IgA和IFN-γ应答.pLXSN-Fer l免疫小鼠诱生一定程度的减虫率34.08%,减卵率36.83%,死亡卵百分比为30.13%.结论pLXSN-Fer l免疫小鼠能产生较明显的保护性免疫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周俊梅;余新炳;吴忠道;郑亦男;卞国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例1男,7岁,来自非疫区.因高热、咳嗽伴胸痛,X线检查,肺部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外院诊断为小儿急性肺炎,治疗1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自动出院.患儿在1个月前曾到疫区游泳,疑为血吸虫病,来我院就诊.
作者:阳莉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杀虫药物-吡喹酮的问世,使化疗在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吡喹酮不仅可用于临床治疗,而且已大规模地应用于血吸虫病的预防,控制病情、疫情的现场工作中.本文综述吡喹酮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的主要应用.
作者:黄一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雨花台区地处南京市西南郊.近几年我们加大对肠道寄生虫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在普查中我们发现儿童感染率较高.儿童玩具等物品是寄生虫传播中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儿童间寄生虫病传播情况,于2000年5~6月对辖区内幼儿园玩具及其他用品进行了寄生虫卵抽样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川;陈新;董云鹏;叶爱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抗重组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rSjCTPI)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对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价值.方法建立以纯化的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多克隆抗体(IgG)为捕捉系统,以酶标抗rSjCTPI为检测系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M-ELISA)法,分别对同批治疗前及治疗后2、4、6、12个月的血吸虫病人进行检测,并与常规检测抗体的SEA-ELISA法比较.结果P-M-ELISA法对治疗前血吸虫病人检测阳性率为96.6%,而检测抗体的SEA-ELISA为98.3%.P-M-ELISA法对治愈后2、4、6、12个月血清循环抗原检测阴转率分别为1 5.3%、37.3%、52.0%、83.3%,而检测抗体的SEA-ELISA法分别为3.4%、6.8%、1 2.0%、1 6.7%.结论表明该法既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又有较好的疗效考核价值.
作者:杨小红;朱荫昌;何伟;华万全;管晓虹;仇镇宁;余传信;殷旭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丝虫病曾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经积极防治,吴江市已于1987年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又经10年监测,在1998年达到了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2001年通过了消灭丝虫病专家组的审评.为总结这一防治成就的历史经验,将该市丝虫病流行特征及监测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梅火根;王伯荣;储金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适应血吸虫病检查的需要,我们自1990年开始,每2年1次对长江水利委员会机关和在疫区的水利职工及家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环卵沉淀试验(COPT)3种方法联合应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并与非疫区健康人血清检测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淑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索适合我国当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乡镇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方案,1997~1999年在我市开展了土源性线虫病社区综合防治监测研究.
作者:叶丽萍;祝传根;孙亚维;许国章;王仁元;李加成;张吉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桐乡市在1993年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但由于查治技术水平的限制,仍有可能存在少量的传染源,同时由于引进疫区水生动、植物,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邻近县市(区)还有少量钉螺存在,因此很有可能由外地输入钉螺和病人而引起血吸虫病的重新传播.
作者:沈元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吸虫感染后孕鼠肥大细胞(mast cell,MC)数量的变化,探讨MC的功能.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感染小白鼠,在感染第40天(发病时),雌雄小鼠交配使其受孕,在妊娠早期(10d)及产后取肝左叶、结肠以及子宫,用甲苯胺兰染色观察MC的变化.结果感染组小鼠产后肝脏、结肠、子宫MC均较感染组妊娠早期及未妊娠感染组明显增多.感染组产后结肠MC较未感染组产后显著增多,感染组妊娠早期子宫MC较未感染组妊娠早期明显增多.结论MC的改变可能与孕期内分泌紊乱有关.
作者:汪雁南;马细妹;黄文长;李洪;张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成虫、尾蚴、毛蚴、虫卵等不同阶段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于血吸虫病非流行季节,在江西、湖北、湖南6个村,采用吡喹酮40 mg/kg顿服治疗粪检阳性者363例,以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采集阳性粪便收集虫卵,孵化毛蚴,感染钉螺收集尾蚴.观察尾蚴在10-5、6×10-7、4×10-7、10-7mol/L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中断尾率.毛蚴在5×10-6、10-6、5×10-7、10-7 mol/L 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中的形态改变.以及虫卵在5×10-6、10-6、5×10-7、10-7mol/L 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浸泡24 h后的孵出率.结果治疗6~7周后复查334例,319例阴性,阴转率95.5%,2次治疗阴转率达100%.尾蚴在10-5mol/L吡喹酮溶液中出现强烈挛缩、断尾,40 min断尾率为96.6%~100%.毛蚴在5×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发生形态改变,5 min形态改变率92.3%~100%.虫卵在5×10-6mol/L吡喹酮溶液中浸泡24 h后孵出率为0.结论与曼氏血吸虫相比较,日本血吸虫成虫、尾蚴、毛蚴和虫卵对吡喹酮更为敏感.
作者:杭盘宇;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宁安;余冬保;徐兴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