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光眼手术的微创时代

周吉超

关键词:青光眼, 微创性青光眼手术, 激光治疗, 眼压
摘要:眼压越高,视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越大,降低眼压对于延缓青光眼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青光眼治疗的策略主要是降低眼压,而手术是能达到降低眼压目的的重要手段.临床广泛应用的经典术式为联合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明确,但可能存在严重并发症,这促使眼科医师致力于寻求创伤更小的降眼压术式.微创性青光眼手术(MIGS)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内路操作包括准分子激光小梁切开术、iStent植入术、小梁消融术、Cypass支架植入术和Hydrus Schlemm管支架植入术等.经外路操作的术式包括黏小管成形术,此外还有经非传统途径的Solx金质分流器植入术等.该文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综述新近出现的MIGS方式,提示广大读者青光眼微创时代已经到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核受体与眼科疾病

    核受体是人体中含量丰富的转录因子之一,通过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助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核受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也是核受体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核受体产生的作用贯穿于眼球的发育、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眼科肿瘤等眼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难治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和某些癌症,如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中已有核受体相关靶点药物进入临床,其研究前景可见一斑.相信不断发现相关核受体与眼科疾病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也能在治疗上带来新的启发,使靶向治疗成为现实,甚至让个体化用药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就核受体的基本背景及其与眼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刘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屈光手术在小儿眼科的应用

    屈光不正是弱视发病的重要病因.儿童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戴镜和遮盖,对于一些特殊儿童群体,如严重屈光参差无法耐受角膜接触镜患儿、神经行为异常疾病患儿、面部发育异常患儿,戴镜和遮盖治疗效果差,且患儿无法配合传统的戴镜及遮盖.近年来,屈光手术历经数次设备及手术技术的变革,已逐渐成为很多患者熟知的眼科手术.1995年Singh首次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应用于小儿眼科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开始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式临床应用.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屈光手术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和晶状体屈光手术.本文就小儿眼科中不同屈光手术术式治疗儿童重度近视性屈光参差、重度远视性屈光参差及双眼近视进行综述,讨论适应证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对手术进行展望,未来随着麻醉技术、手术材料及设备的革新发展,儿童屈光手术将更安全,预测性更好.

    作者:蒋晶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藏红花素与灯盏细辛对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视神经保护作用的比较

    背景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主要机制是视觉神经元的凋亡和视网膜血液供应的减少,灯盏细辛已证实对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视神经有保护作用.研究发现,藏红花提取物具有抗炎、抑制神经元凋亡和调节血流等作用,但其能否保护青光眼患者的RGCs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藏红花素对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灯盏细辛组、藏红花素组,每组8只,均以右眼为实验眼.模型对照组、灯盏细辛组、藏红花素组大鼠采用巩膜静脉烧灼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剪开结膜,灯盏细辛组和藏红花素组大鼠于术前30 rmin和术后每日分别腹腔内注射灯盏细辛注射液150 mg/kg(0.5 ml)和藏红花素20 mg/kg(0.5 ml),共给药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0.5 ml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于术前和术后1d、3d、1周、2周、3周、4周测量眼压.术后4周制备大鼠眼球及视神经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测定视网膜厚度;采用TUNEL染色法计数RGCs凋亡数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轴突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对照组、灯盏细辛组和藏红花素组大鼠造模和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眼压值均明显高于造模前,各组大鼠在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值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69.079,P=0.000;F时间=50.505,P=0.000).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灯盏细辛组和藏红花素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92.72±4.28)、(165.15±3.89)、(177.75±3.35)和(182.48±4.12) μm,藏红花素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而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灯盏细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灯盏细辛组和藏红花素组大鼠RGCs凋亡率分别为(2.58±1.33)%、(42.10±4.71)%、(28.34±2.96)%和(19.95±2.93)%,藏红花素组大鼠RGCs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灯盏细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藏红花素组大鼠视神经有髓纤维数量和bcl-2/bax值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灯盏细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藏红花素可抑制RGCs凋亡和视神经纤维的变性,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其对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强于灯盏细辛.

    作者:吕伯昌;许治国;陈涛;史娟;杨新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兔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学研究

    背景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泪器感染性疾病,易复发,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目前关于在病变复发过程中究竟是感染因素还是泪道阻塞因素发挥主要作用仍存在争议,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但目前鲜见慢性泪囊炎的建立方法研究. 目的 探索建立兔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的方法,为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诊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11只,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暂时泪道阻塞组采用质量分数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联合榄橄油溶液右鼻腔滴鼻诱导过敏性鼻炎造成暂时性泪道阻塞;永久泪道阻塞组由泪点注入0.15 ml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单纯细菌接种组由泪点注入1×107/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3 ml;暂时泪道阻塞+细菌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分别在造成暂时性泪道阻塞和永久性泪道阻塞后次日由泪点注入1×107/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3 ml;正常对照组由兔泪点注入0.3 ml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d、7d观察动物出现慢性泪囊炎的眼部表现情况以判断造模成功率,行泪道冲洗观察泪道是否通畅,并行泪道CT造影检查是否发生泪道阻塞、阻塞部位以及阻塞程度;术后7d行泪道和泪囊黏膜的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造模后3个月,暂时泪道阻塞组、单纯细菌接种组、暂时泪道阻塞+细菌组和正常对照组无一例出现慢性泪囊炎表现,永久泪道阻塞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分别有8只眼和9只眼出现慢性泪囊炎的症状和体征.泪道冲洗结果提示,永久泪道阻塞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的慢性泪囊炎眼泪道冲洗不通畅,液体完全返流;泪道CT造影检查显示,兔鼻泪管阻塞部位为鼻泪管的远端,即鼻泪管骨内段与鼻内段的转折部位,并可见鼻泪管完全阻塞,阻塞处近端可见明显的鼻泪管扩张,阻塞处远端无明显的造影剂充盈;永久泪道阻塞组模型眼标本可检出革兰阴性杆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模型眼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优势菌.暂时泪道阻塞组、单纯细菌组、暂时泪道阻塞+细菌组和正常对照组兔眼泪囊和泪道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异常,而永久泪道阻塞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模型眼标本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性改变.结论 泪道永久性阻塞是兔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建立的必要条件,在兔慢性泪囊炎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金晶;项楠;刘荣;胡维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晶状体囊袋皱缩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治疗二例

    例1,女,72岁.因右眼视物模糊6个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患者1年前曾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术后3d术眼矫正视力1.0.6个月前患者自觉右眼视物模糊,无明显诱因,未治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矫正后视力不提高,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外眼未发现异常,角膜透明,前房深度中等,晶状体前囊膜皱缩,囊袋口缩小,IOL襻蜷缩,IOL偏心、移位,眼底隐约可见视盘边界清,色泽正常,视网膜平伏,余窥不清(图1,2).左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右眼晶状体囊袋皱缩综合征(capsule contraction syndrome,CCS).行右眼晶状体前囊膜环形剪除术,解除IOL的蜷缩及偏心、移位(视频).术后3d患者右眼视力1.0,眼部手术伤口愈合,出院(图3,4).

    作者:马晓程;崔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围绝经期综合征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眼表及睑板腺形态和功能表现

    背景 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是女性必经的重要时期,可伴随生理、病理及雌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同时会伴随一系列眼部及全身健康问题.眼部病变主要体现在眼表系统,影响患者的视觉和生活质量.目的 探讨PMS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眼表及睑板腺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8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42例确诊为PMS-MGD的患者,进行眼表疾病指数评估(OSDI)问卷、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干眼相关指标检查、睑板腺相关指标检查等,全身检查包括妇科基本检查及评分、围绝经期特征的性激素水平检查等,以48名同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均将右眼检查数据纳入统计分析,比较PMS-MGD组患者与对照组受检者的眼表及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受检者比较,PMS-MGD组患者血液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17、76.769,均P<0.01);患者外周血中雌二醇(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8,P<0.01).PMS-MGD组患者OSDI评分为25.00(18.00,32.00),对照组为1.00(1.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43,P<0.05).OSDI问卷调查显示PMS-MGD组患者的主要主观症状为异物感,其次依次为视物模糊、畏光、眼酸眼痛和视力下降;调查还显示患者中看电视时症状加重者16例,占38.10%,使用计算机或自助提款机时加重者10例,占23.81%,阅读困难者6例,占14.29%,夜间开车困难者4例,占9.52%,有风时症状加重者4例,占9.52%,干燥环境下加重者14例,占33.33%,空调环境下加重者16例,占38.10%,有10例患者在上述状况下未出现症状加重的表现,占23.81%,2例患者在有风环境及空调环境下同时有自觉症状加重.PMS-MGD组OSDI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6,P<0.05).PMS-MGD组患者睑缘异常评分、睑板腺缺失评分、睑板腺开口评分及睑板腺分泌物性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258、-6.517、-6.195、-6.973,P<0.05).2个组间受检眼泪液分泌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S-MGD组患者MGD功能发生改变,眼表刺激症状明显,并影响正常生活,主诉以异物感多,看电视时及空调环境下症状加重的患者比例高,睑板腺形态明显异常.

    作者:杨柳;侯海燕;孟珠;赵金荣;赵少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采用视觉电生理法研究氟西汀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

    背景 氟西汀(Flx)为一种选择性血清素重吸收抑制剂,腹腔内注射可诱发成年大鼠海马区神经的再生和突触的发生,推测其对视皮层视觉可塑性产生促进作用,但口服Flx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关系、其与双眼形觉剥夺(BFD)逆转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作用的关系等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方法研究Flx给药时间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逆转的关系,比较Flx与BFD逆转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效果.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区组设计多水平实验设计方法将70日龄(P70)的成年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Flx2组、Flx4组、Flx6组、Flx8组、BFD组和Flx+BFD组,Flx各组大鼠均给予0.2 mg/ml Flx溶液喂养大鼠分别至PVEP检查前2、4、6、8周,然后改为正常水饮用,于PVEP检查前1周行左跟上下睑缘缝合制备单眼形觉剥夺(MFD)模型;BFD组大鼠在PVEP检查前3周行双眼缝合2周,同时给予正常饮水3周;Flx+ BFD组先用0.2 mg/ml Flx溶液喂养4周,在Flx溶液喂养1周后双眼缝合2周,再于PVEP记录前1周剪开右眼睑行MFD.各组大鼠均行双跟PVEP记录,测量N75-P100振幅,计算FD跟(左眼)/非FD眼(右眼)(C/I)值,并通过比较FD前后大鼠PVEP振幅值的变化评估眼优势的转移. 结果 FD 1周后,Flx4组、Flx6组、Flx8组、BFD组、Flx+BFD组大鼠PVEP C/I值较FD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3,P<0.05;t=2.981,P<0.05;t=3.619,P<0.01;t=2.681,P<0.05;t=4.550,P<0.01) oFlx4组、Flx6组和Flx8组大鼠FD后左眼PVEP振幅值较FD前明显降低[(17.71±2.24)μV比(31.09±4.13) lμV;(18.93±2.85) μV比(29.59±4.07) μV;(17.94± 1.92) μV比(28.48±3.09) 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8、3.278、4.447,均P<0.01),而FD前后右眼PVEP振幅的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D后BFD组和Flx4+BFD组大鼠左眼PVEP振幅值明显低于FD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5;t=3.051,P<0.01),BFD组和Flx+ BFD组大鼠FD后右眼PVEP振幅值明显高于FD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9,P<0.01;t=-4.352,P<0.01). 结论 采用0.2 mg/ml Flx水溶液喂养成年大鼠4周以上及BFD2周的方法均可有效激活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延长Flx喂养时间并不能显著提高视觉可塑性重塑的程度.Flx对视觉可塑性重塑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FD眼反应,而BFD的作用机制是抑制FD眼反应的同时促进非FD眼反应来实现的.Flx喂养与BFD法在逆转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解来青;徐国旭;倪勇;魏晓红;娄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膨体聚四氟乙烯额肌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背景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易引起弱视的儿童眼病,及时进行手术并寻找理想的额肌悬吊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常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作为额肌悬吊材料对低龄儿童的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中国尚缺乏相关的临床资料. 目的 应用e-PTFE材料进行额肌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2年8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年龄为2.8 ~6岁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36例45眼,所有患儿均行额肌悬吊术,术中采用e-PTFE为额肌悬吊材料.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1.5年进行复查,观察指标包括上睑缘至角膜光反射点距离(MRD)、睑裂高度、额肌与睑板关联度、眼睑闭合情况以及上睑迟落情况、术后外观评分,记录术后复发率和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 结果 术后1.5年患儿的MRD为(2.8±0.8) mm,明显高于术前的(1.8±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1,P=0.000);术后眼睑闭合度为(1.3±0.5) mm,与术前的(1.1±0.5)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7,P=0.061);术后额肌与睑板关联度为75%±20%;术后外观改善满意.本组患者中术后1例1眼欠矫,出现轻度角膜炎者1例1眼,角膜炎患儿系术后护理不当,经指导家长术后正确点用上皮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后痊愈;术后发现额部伤口肉芽肿1例1眼,局麻下将肉芽肿切除,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0.2ml,1个月后无复发;眼睑内翻1例1眼,考虑与术中上睑位置过高有关,经观察于术后3个月上睑位置部分地回落,上睑内翻自愈;术后3个月16例20眼可在额部切口缝合部位局部触及皮下小硬结,至随访末自行消失.复发1例1眼,经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e-PTFE作为额肌悬吊材料对于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性额肌悬吊术效果和安全性好,术后患儿上睑功能恢复较好,外观改善满意.

    作者:吴倩;胡守龙;刘雯;樊云葳;曹文红;王媛;蔺琪;张诚玥;于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透明质酸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研究进展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成人常见的眼眶疾病,眶周脂肪结缔组织中糖胺聚糖沉积是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之一.透明质酸是糖胺聚糖的主要成分,具有高亲水性和黏弹性的特性,可大量吸水膨胀,其在眼眶组织聚集导致眶周结缔组织及眼外肌水肿和纤维化,进而出现TAO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眼眶成纤维细胞是透明质酸的主要来源,患者体内自身抗体和多种细胞因子可与成纤维细胞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等结合,在透明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促进眼眶成纤维细胞合成透明质酸,导致眶周组织、外周血及体液中透明质酸含量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疾病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作者:陈小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内化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背景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方法治疗RB.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眼动脉内化疗(IAC),在增加视网膜局部药物浓度的同时又可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成为近年来眼内进展期RB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目的 系统评价IAC在用于RB治疗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EBSCO、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6年4月.文章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级及数据分析参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的PRISMA声明进行. 结果 共纳入27个研究,报道了超过1 067例RB患者1 314眼,超过3 818次治疗.总体保眼率为70.3%,一线治疗保眼率为76.2%,进展期RB的保眼率为57.5%,在IAC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的保眼率为76.4%.共报道23例转移,21例死亡.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等轻度全身不良反应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结膜充血、视网膜脱离等局部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但严重不良反应鲜有报道. 结论 IAC作为RB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严重不良反应少见,但仍需随访时间长、前瞻性的研究来明确其用于RB治疗的适应证.

    作者:高静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上海市新泾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5年随访的前瞻性调查研究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好转及促进因素

    背景 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随访过程中发现,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未经眼底激光光凝、内眼手术或眼内药物治疗眼底病变可好转,但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DR和DME自行好转的发生率及促好转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于2007-2012年对上海市新泾社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7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患者行全身体格检查、实验室血生化指标检查、眼部检查和眼底照相,眼底照片读片采用盲法.采用国际临床分类方法和视网膜玻璃体增生情况将DR分为无明显DR和轻、中、重度非增生性DR及增生性DR;并将DME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DME.将DR好转和DME好转作为2个结局变量,好转为仅接受全身用药者至少一眼终末DR或DME分级较基线时下降至少1级且对侧眼DR无进展.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判断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发病年龄、糖尿病病程、肥胖及血肌酐、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结局变量的影响.结果 2007年基线调查时发现DR患者456例,其中139例患者5年后至少1眼DR好转,好转率为30.48%.基线检查低HbA1c水平和低血肌酐水平是DR好转的促进因素[HbA1c:优势比(OR)=0.53,95%可信区间(CI)]:0.45 ~0.63,P<0.01;血肌酐:OR=0.98,95% CI:0.97 ~0.99,P<0.01).基线调查时发现DME 158例,其中20例5年后至少1眼好转,好转率为12.66%.高基线血糖水平是DME好转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OR=1.47,95% CI:1.14~1.91,P<0.01).结论 降低2型糖尿病DR患者的血糖和血肌酐水平有助于DR好转,快速降低血糖水平有助于DME的好转.

    作者:金佩瑶;彭金娟;邹海东;许迅;张皙;王伟伟;傅炯;白雪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水蒸气加热仪和眼睑按摩联合点眼与仅点眼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

    背景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一种常见眼病,易导致眼表功能损害,既往中国的治疗方法多为热毛巾、热水袋热敷联合眼睑按摩等,但热源温度不易控制,疗效欠佳.目前水蒸气加热仪已在中国投入使用,但其疗效评估的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评估眼睑加热装置联合眼睑按摩对MGD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1-6月于通化市眼科医院就诊的MG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性别、年龄和眼部症状匹配的2个组,每组30例,任意选择一侧眼纳入统计.试验组患者常规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同时用眼睑加热联合眼睑按摩疗法,对照组仅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用法与试验组相同.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接受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表(OSDI)、裂隙灯显微镜下睑板腺功能评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对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4周的治疗过程.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周OSDI评分分别为13.29±4.06和9.29±3.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82±3.21和15.41±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6.12,均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周BUT分别为(6.98±1.34)s和(7.84±1.32)s,分别长于对照组的(5.42±1.03)s和(5.41±1.4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6、8.04,均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周睑板腺分泌性质评分分别为7.91±2.24和6.72±1.5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0.34±2.35和10.2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4、6.00,均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3,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Ⅰt值和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 I t:F分组=0.10,P>0.05;F时间=0.72,P>0.05;分泌能力评分:F分组=1.64,P>0.05;F时间=0.92,P>0.05). 结论 眼睑加热装置和眼睑按摩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可有效改善MGD症状和泪膜质量,其疗效优于仅用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的患者.

    作者:赵兵;张晓琳;孙立群;张晓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正常兔眼玻璃体微泡注射联合超声辐照干预中适超声参数的筛选

    背景 微泡可作为药物和基因的转染载体,经超声照射后转染效率提高,从而在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不同超声辐照强度发挥的生物学效应有所不同. 目的 筛选适用于正常兔视网膜组织的超声辐照强度和时间,为超声联合微泡治疗眼底疾病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18只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超声辐照组、单纯玻璃体腔注射组及玻璃体腔注射+低、中、高强超声辐照组.空白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处理,单纯超声辐照组和单纯玻璃体腔注射组分别给予2.0 W/cm2的超声强度照射实验眼60 s或单纯玻璃体腔注射0.1ml微泡,玻璃体腔注射+低、中、高强超声辐照组兔眼在玻璃体腔注射0.1ml微泡后分别用0.5、1.0和2.0 W/cm2超声强度照射实验眼60 s.各组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7天分别行眼前节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观察眼前节和眼底情况,于术后第7天处死实验兔并分离视网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形态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兔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空白对照组、单纯超声辐照组、单纯玻璃体腔注射组及玻璃体腔注射+低、中、高强超声辐照组兔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前后节均未见明显异常.术后7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单纯超声辐照组、单纯玻璃体腔注射组和玻璃体腔注射+低超声辐照组兔10层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晰,未见炎症、变性及细胞坏死等改变,而玻璃体腔注射+中强超声辐照组和玻璃体腔注射+高强超声辐照组兔眼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疏松,视细胞层排列紊乱,内核层和外核层不同程度变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量减少,可见细胞的空泡样变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单纯超声辐照组、单纯玻璃体腔注射组及玻璃体腔注射+低强超声辐照组兔视网膜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而玻璃体腔注射+中强超声辐照组和玻璃体腔注射+高强超声辐照组兔眼视细胞排列紊乱,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染色质不均匀,RGCs数目减少.结论 适用于正常兔视网膜组织的理想超声参数为超声强度0.5 W/era2辐照60 s,这一结果为超声联合微泡治疗眼底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申晓丽;李强;黄丽娜;赵军;樊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复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一例

    患者,女,68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于2012年10月10日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就诊.既往史:患2型糖尿病2年,现口服瑞格列奈片l mg,每日3次,嚼服阿卡波糖片50 mg,每日3次,血糖控制佳.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2,矫正后不能提高.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 mmHg.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色淡红,边界清,杯盘比约为0.3,右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左眼可见黄斑部大片橘红色病灶,周围有环形出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可见左眼黄斑部大片荧光素渗漏,晚期荧光呈囊样积存,其周可见片状出血遮蔽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可见左眼黄斑部息肉样强荧光灶,其周片状出血遮蔽荧光.OCT检查左眼黄斑区可见视网膜层间水肿及层下积液,同时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图1).诊断:左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作者:闫明;宋艳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角膜移植术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与内皮型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

    背景 角膜移植术后由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而导致眼组织的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术眼角膜内皮炎症反应,常见有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和内皮型排斥反应,二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和预后有所不同,因此二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和比较角膜移植术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和内皮型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大学眼科中心接受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内皮炎症反应的2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病毒血清学检测,并采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组17例和内皮型排斥反应组12例,分别行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局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眼压升高者局部用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和/或马来酸噻吗心安滴眼液点眼,根据二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治疗结果总结2种病变的鉴别点.结果 2个组患者接受的术式均为穿透角膜移植术,组间患者术前不同角膜原发病例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内皮型排斥反应组患者眼压为(16.00±3.19) mmHg(l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组的(34.00±3.8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98,P=0.000);内皮型排斥反应组患者术后发病时间为(21.92±8.60)个月,明显长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组的(14.41±5.7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6,P=0.009);内皮型排斥反应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4.00±16.71)岁,明显小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组的(57.24±12.6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9,P=0.022).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眼角膜后沉着物(KP)呈色素羊脂状,排列散乱,角膜严重水肿,可累及植片和植床,朗格汉斯巨细胞分布无规律,角膜内皮细胞水肿,治疗后多不能恢复;而内皮型排斥反应组角膜后KP排列规律,角膜内皮层洁净,角膜水肿仅累及植片,朗格汉斯巨细胞分布密集且规律,角膜内皮细胞损害轻微,治疗后可恢复正常.2个组间患者血清lgG水平和性别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角膜移植术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角膜水肿、KP和炎症反应均重于内皮型排斥反应,且眼压升高主要发生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发病年龄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大于70岁的患者并发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可能性更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型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晚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术前角膜原发病对二者的鉴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孙晓楠;肖格格;冯云;裴涌;洪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青光眼手术的微创时代

    眼压越高,视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越大,降低眼压对于延缓青光眼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青光眼治疗的策略主要是降低眼压,而手术是能达到降低眼压目的的重要手段.临床广泛应用的经典术式为联合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明确,但可能存在严重并发症,这促使眼科医师致力于寻求创伤更小的降眼压术式.微创性青光眼手术(MIGS)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内路操作包括准分子激光小梁切开术、iStent植入术、小梁消融术、Cypass支架植入术和Hydrus Schlemm管支架植入术等.经外路操作的术式包括黏小管成形术,此外还有经非传统途径的Solx金质分流器植入术等.该文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综述新近出现的MIGS方式,提示广大读者青光眼微创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周吉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加强我国眼眶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

    眼眶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种类较多且转归复杂的一类眼科疾病,主要包括炎症、外伤、肿瘤和血管性疾病,可导致视力损害、眼部结构破坏、面部外观畸形,甚者威胁患者的生命.由于眼眶病种类较多,部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复杂,眼眶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专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眼眶病的基础研究工作,尤其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致病基因及其调控分子研究,各种原因引起的眼眶骨缺损修复和再生研究,眼眶淋巴瘤发病机制和免疫分型研究,眼眶静脉畸形的病理基础和表观遗传机制研究等,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我国的眼眶病基础研究起步晚,相关的研究人员少,尚不能满足目前眼眶病研究的需求,在眼眶病的基础研究方面面临着很大挑战.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眼眶病患者数量多、科研资金投入逐渐增加的优势,加大创新性基础研究力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临床转化研究,不断提高我国眼眶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水平.

    作者:范先群;贾仁兵;周慧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与Th1/Th2免疫平衡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GO)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Th2型免疫平衡反应的失调是导致GO的主要原因. 目的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hTSHR)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以建立GO动物模型,研究关于在GO小鼠模型血清Th 1/Th2型免疫反应平衡状态,探讨GO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同系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32只分为重组质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和脂质体注射组.重组质粒注射组分别于实验的0、3、6周采用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质粒pcDNA3.1 +/hTSHR289各30 μg行双胫前肌内注射,再于腹腔内注射40 μg以免疫小鼠,空质粒注射组和脂质体注射组分别采用pcDNA3.1+和脂质体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免疫,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注射前及各次注射后第4天及第17周末处死小鼠行心脏采血,采用ELISA法检查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及IL-4质量浓度,计算IL-2/IL-4值.于初次免疫后17周末处死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取甲状腺及眼眶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标本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对有炎性细胞浸润的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算B细胞特异标志物CD20阳性细胞(B)与T细胞特异标志物CD3ε阳性细胞(T)的比值,B∶T>1.0者为Th2反应,相反者为Th1反应.结果 在第2次和第3次注射后,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中IL-2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脂质体注射组、空质粒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小鼠血清IL-4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在第2次、第3次免疫后血清IL-2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免疫前及第1次免疫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前:P=0.009、0.019;第1次注射后:P=0.002、0.004),而处死时小鼠血清IL-2质量浓度有所回升,明显高于第3次免疫后IL-2质量浓度[(44.31±1.77) pg/ml与(42.43±2.2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脂质体注射组、重组质粒注射组第2次、第3次注射后血清IL-4质量浓度及IL4/IL2值均明显高于注射前和第1次注射后,其处死时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IL-4质量浓度明显高于第3次注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处死时重组质粒注射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有炎性细胞浸润的7只小鼠12个眼眶标本中4个眼眶B∶T值>1.0. 结论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TSH受体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可成功建立GO动物模型,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在初次免疫后17周内以Th1型反应为主,小鼠第2次免疫后免疫平衡开始向Th2型转变.

    作者:杨于力;罗清礼;吕红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泪腺导管腺癌一例

    患者,女,76岁,因发现左眼眶内肿物2个月于2012年8月10日于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就诊.2个月前患者在外院(医院名称不详)行头颅CT时偶然发现左眼眶内肿物,无眼红、眼痛等不适,至当地医院(医院名称不详)就诊,未予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5,矫正视力右眼0.9,左眼0.6;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双眼眼位正,眼球运动可.左眼外上眶缘处可触及大小约1.0 cm×1.0cm肿物,活动度差,轻触痛.双眼眼前节和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眶CT示左侧眼眶外上象限偏颞侧、肌锥内外间隙可见一不规则等高密度影,界清,CT值为33 ~ 82 HU,体积约10 mm×16 mm×23 mm,周围各壁骨质连续性好,未见明确异常征象.

    作者:李静;马建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与抗青光眼药物治疗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疗效的Meta分析

    背景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和抗青光眼药物均可用于青光眼或高眼压症(OHT)的治疗,但目前还缺乏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评价和比较SLT与抗青光眼药物治疗青光眼及OH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database、万方数据库2016年5月前发表的关于比较SLT与抗青光眼药物治疗青光眼及OHT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眼压下降幅度值(IOPR)和治疗成功率,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治疗的不良反应.采用加权均数差值(WMD)分析IOPR,采用比值比(OR)分析随访期间的治疗成功率.结果 纳入6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样本量共361例598眼(高加索人243眼,亚裔291眼,其他人种64眼),研究对象均为青光眼或OHT患者,其中5项研究(431眼)比较了SLT与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的IOPR,药物组患者IOPR比SLT组多0.21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21 mmHg;95%置信区间(CI):-0.30,-0.11;P<0.000 1],各研究间无异质性(I2=0%).纳入的6项研究均比较了2种治疗方法的成功率,药物组成功率高于S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7;95% CI:0.37 ~0.87;P=0.01),各研究间无异质性(I2=13%). 结论 抗青光眼药物和SLT疗法对青光眼和OHT患者均有降眼压作用,但抗青光眼药物的降眼压效果优于SLT.

    作者:魏雅慧;李雪迎;才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