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细胃镜引导困难气管插管14例临床分析

聂川;李政文;何俊堂;侯文峰;肖萧

关键词:超细胃镜, 胃镜引导, 困难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困难, 效果满意, 下颌, 临床资料, 理性因素, 经口插管, 解剖异常, 患者, 关节强直, 插管失败, 口咽腔, 发生率, 扁桃体, 文献, 气道, 麻醉, 喉镜
摘要:文献报道,麻醉诱导出现气管插管困难的发生率为1%~4%[1],一旦发生,处理起来往往比较棘手.我科2005年6月至2010年8月采用超细胃镜引导困难气管插管,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4例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29~65岁,平均48.5岁.引起气管插管困难的原因主要有2类:(1)气道解剖异常,其中肥胖4例、口咽腔狭小2例、短下颌6例;(2)病理性因素,其中扁桃体肿大1例、下颌关节强直1例.所有患者尝试行经口喉镜插管失败后改行超细胃镜经口插管.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塑料胆管支架引流与鼻胆管引流治疗巨大胆总管结石的对比观察

    ERCP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部分结石巨大或病情复杂不能长时间接受内镜治疗者,采取内镜下塑料胆管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不仅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手术风险小,而且ERBD可使结石缩小,有利于后续治疗[1].我院对巨大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后行ERBD或ENBD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肖马;赵丽娟;王铁军;张明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护理与配合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一项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微创切除新技术,可以实现病变的大块和完整切除[1].国内ESD的开展尚处起步阶段,现将我们进行ESD治疗的护理操作配合情况,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内镜诊疗部应用ESD治疗内镜检查发现的食管、胃及直肠病变共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33~ 71岁,平均52.3岁.所有病变术前均经染色放大观察、超声内镜或CT检查,证实病变局限,无周围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作者:李秀梅;廖素珠;苏雪芬;李宝玉;陈进忠;苏虹;张志阳;刘明;周平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胃食管黏膜下血肿一例

    患者女,51岁,因腹痛1d伴呕血2次总量约50 ml入院.发病前曾多次干呕,既往无特殊疾病及服药史.查体:生命征平稳,贫血貌,剑突下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4 g/L,肝炎指标筛查均阴性,肝功能、凝血功能正常.腹部CT平扫见胃小弯侧突入腔内高密度影,边缘光整,内部密度欠均匀(图1).CT增强见胃小弯侧稍低密度影,动静脉期均无明显强化.胃镜检查(图2)示食管上段至胃体见大片弥漫性紫蓝色黏膜下出血,食管距门齿25 cm至贲门口见一长条形黏膜下血肿,胃体小弯后壁黏膜紫蓝色,胃腔狭窄,见较多暗红色血液,考虑为食管及胃的巨大血肿.

    作者:张弓羽;张振玉;张予蜀;徐兆军;袁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肝透明细胞癌十二指肠转移一例

    患者男,75岁,因间断呕血、黑便4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及黑便,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表面新鲜血痂,未取病理.此后间断出血4次,未再行胃镜检查.既往乙型肝炎病史30余年.13年前因原发性肝癌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手术,病灶位于肝左外叶近肝门处,行肝左外叶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透明细胞癌,术后未行放化疗,每半年复查甲胎蛋白( AFP)及彩超.

    作者:胡立华;陈鹏;石春林;张沛怡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隧道内镜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其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内镜诊断到现代内镜下微创治疗,从腔内治疗到腔外手术——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而隧道内镜(tunnel endoscopy)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消化内镜的运用范畴.为便于人们理解隧道内镜技术,我们提出隧道内镜外科手术(tunnel endoscopic surgery,TES)的新概念,即通过黏膜下打隧道的方式和途径,利用自然腔道壁之间的空间进行内镜下手术治疗.

    作者:周平红;蔡明琰;姚礼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技术在胰腺占位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技术(CEH-EUS)在胰腺占位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胰腺疾病患者为检查对象,以EUS-FNA或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随访结果为终诊断,评价CEH-EUS诊断胰腺疾病的准确性,并分析CEH-EUS检查下受检部位的增强情况,包括增强顺序、增强时向特点、增强模式分级以及静脉洗脱程度.结果 共23例胰腺疾病患者入选本研究,经FNA和(或)组织病理确诊,13例为胰腺癌,7例为慢性胰腺炎,2例为胰管内乳头状产黏蛋白肿瘤,1例为胰腺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CEH-EUS诊断准确率为95.65%,明显高于普通EUS诊断准确率(78.2%).其中CEH-EUS显示13例胰腺癌病灶增强晚于周围组织或与周围组织同步,呈不均匀低增强或存在充盈缺损区域,无显著达峰表现,消退明显早于周围组织.慢性胰腺炎等良性胰腺疾病病灶处增强与周围组织基本同步,充盈均匀,消退与周围组织同步.结论 CEH-EUS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可以安全、简便、准确地显示病灶血供情况,不仅可成为EUS-FNA的有力补充,同时为胰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直接且有效的帮助.

    作者:张敏敏;李兆申;金震东;王东;湛先保;徐灿;王洛伟;方爱乔;张春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胆管镜在胆胰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临床上胆胰管狭窄和导管内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依靠间接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管腔内超声检查术(IDUS)和ERCP等,联合应用这些技术,30%的病变仍然不能明确诊断.ERCP联合常规组织活检技术包括管内细胞刷、管内组织活检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诊断的敏感性仍低于70%[1].

    作者:刘磊;龚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克罗恩病的内镜及临床特点54例分析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可累全消化道,而以末段回肠及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分布.其临床症状多样,伴多种肠外表现,误诊率高.本研究收集经确诊的54例CD患者资料,对其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象仁欠;刘光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口内镜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及其防治探讨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及其防治情况,为该手术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经验指导.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采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19例患者资料,总结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术中并发症包括出血16.0% (19/119),黏膜层破损7.6% (9/119),皮下和纵隔气肿22.7%(27/119),气胸2.5%(3/119).手术当晚并发症包括疼痛36.1%(43/119)、气胸5.9%(7/119).术后并发症包括:气胸19.3%(23/119)、迟发性出血0.8%(1/119)、胸腔积液48.7%(58/119)、肺部少量炎症或节段性肺不张49.6%(59/119)、纵隔及皮下气肿63.9%(76/119)、隔下气体或气腹39.5%(47/119).随访过程中并发症:黏膜层狭窄致进食困难1例和隧道开口裂口,食物蓄积1例.全组无一例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无一例追加外科手术病例.结论 POEM术的主要并发症是纵隔、皮下气肿,气胸,气腹,以及出血等,经对症保守治疗均可及时有效处理.

    作者:任重;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蔡明琰;李亮;时强;姚礼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26例

    肠梗阻患者留置肠梗阻导管,比普通胃管更能有效地吸引肠内容物,降低肠管内压力,减轻水肿,恢复肠道血运及肠管动力,从而达到非手术解决肠梗阻的目的.临床上放置肠梗阻导管的方法很多,我院自2009年起采用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肠梗阻,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白成;戴林;李爱萍;李军婷;卢盛明;于洪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直接胆道内镜在胆管结石诊疗中的应用

    以往对胆管直接内镜检查手段有2种,胆道镜或子母镜,前者建立在手术或医源性窦道基础上,后者昂贵的内镜价格和操作难度,限制了技术普及.森昭裕等[1]报道利用经鼻内镜纤细、柔软的特点,通过EST将乳头开口扩大,使经鼻内镜顺利通过乳头进入胆总管甚至左右肝管内,进行直接胆道内镜(direct cholangioscopy,DC)检查,可对胆管结石,特别是MRCP漏诊的小结石明确诊断,并在直视下完全取石.笔者据此对部分胆道结石患者进行诊治,报道如下.

    作者:刘雄昌;吴德明;郭宙平;张其勇;杨俊杰;李柏钧;张月荣;杜疆玲;吴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

    常规内镜及活检可使许多消化道黏膜的表浅病变得到明确的诊断,但对黏膜深层及黏膜下的病变,多难达到满意结果.小探头超声可直接通过内镜活检孔道进行超声扫描,无需更换内镜,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为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对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我院内镜确诊的223例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检查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瑞玲;胡文炜;胡兆深;夏鹏;郭玉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镜下引流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探讨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 ~4.8% [1-2].由于瘘口周围及邻近组织弥漫性炎性反应、瘘液积聚,使瘘口难以修复,进食障碍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危机患者生命,是食管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的瘘液引流和良好的营养支持是吻合口瘘发生时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3].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我们对食管癌术后并发胸内吻合口瘘的患者施行胃镜引导下放置瘘口引流管充分引流,有效地治疗了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珍;赵芳;魏薇;王雨;薛孟华;同黎;卢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口内镜肌切开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对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POEM治疗前后的食管测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3例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上括约肌残余压(UESRP)均低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LESRP)有2例明显降低至正常值,有1例变化不大,仍高于正常,平均值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3例患者均有食管蠕动波消失,术后食管蠕动波均无改善;3例患者术前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 LESRR)均低于正常值,术后仍均低于正常;食管上括约肌压(UESP)平均值术后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OEM近期能明显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特征.

    作者:令狐恩强;李惠凯;彭丽华;郭荣斌;杨云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胰腺癌所致癌性腹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前瞻性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缓解胰腺癌所致癌性腹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手术无法切除胰腺癌患者接受1至2次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收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腹痛病程、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部位、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治疗次数、术后疼痛缓解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27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后疼痛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5%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中位镇痛持续时间56.0 d[95% CI(17.1 ~94.9)],可信区间与中位生存时间97.0 d[95% CI(82.7 ~ 111.3)]重叠.术前腹痛病程、术前疼痛评分、治疗次数、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部位对于镇痛持续时间长短均无显著影响(x2=6.757,P=0.239).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腹泻、发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可安全有效地缓解晚期胰腺癌所致癌性腹痛,并未发现腹痛病程、术前疼痛评分、治疗次数、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部位等临床因子影响镇痛效果及其维持时间.

    作者:邹晓平;陈素玉;吕瑛;张晓琦;李雯;徐肇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以重度念珠菌性食管炎为首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三例

    例1男,42岁,主因间断上腹痛3个月加重伴腹泻、低热2周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有吸烟饮酒史20年.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痛,伴纳差、反酸,疼痛与进食关系明显,自服多潘立酮治疗无效,入院前2周上述症状加重,且出现稍进食后即腹泻,为稀黄水样便,每日数次,间断低热,体温37.3℃~37.6℃,伴咳嗽、咳痰,自发病以来体质量减轻10 kg.入院查体:双肺闻及细小水泡音,腹平软,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 1 ×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4%,血红蛋白86 g/L.

    作者:李姝;方维丽;刘文天;姜葵;郑忠青;王邦茂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口内镜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评价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良性特发性奥尔巴赫肌间神经丛神经元退化性疾病[1-2],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反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发病率为(0.5 ~1)/10万,好发年龄为20~50岁.由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本症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消化内镜学界逐渐热衷开展的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现状,做一简要评述.

    作者:秦鸣放;王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口内镜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实验及临床经验初探

    目的 利用猪食管-胃模型进行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实验,为临床开展POEM术积累经验并探讨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止血钳结扎离体猪的胃幽门出口,并将离体猪的食管口侧末端固定于带孔泡沫塑料,制成简易训练模型,然后以带透明帽内镜按如下步骤进行POEM术:(1)建立黏膜下隧道;(2)切断食管环形肌层;(3)封闭隧道口.经模型练习熟练掌握POEM技巧后,对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实施手术.结果 5例猪食管-胃模型,2例成功完成POEM术,1例食管纵行肌层裂开穿孔,1例切断环形肌层时切除过深导致穿孔,1例于食管-胃连接部切破黏膜层.经模型练习后在临床成功开展POEM术4例,操作时间平均110 min,隧道长度8~11 cm,平均10.5 cm,环形切断长度5~8 cm,平均7 cm,术中1例出血较多,但在内镜下成功止血.食管测压提示,术后平均LES压力从术前47.07mmHg降至17.4 mm Hg.术后随访1~4个月,4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猪食管-胃模型制作简单,可作为简易的训练模型模拟POEM术过程.POEM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龚伟;智发朝;刘思德;谢露;郭智慧;叶秀杰;周丹;黄颖;姜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胃镜切除食管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59岁,吞咽梗阻感2个月,外院食管吞钡检查见食管中段直径约2cm的类圆形充盈缺损,上段食管轻度扩张,钡剂通过中度受阻.入院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胸片、心电图正常.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2.8 μg/L、CA199 9.3 kU/L、甲胎蛋白2.1 μg/L.胸部CT检查食管中段软组织影,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双肺及纵隔正常.胃镜检查见食管距门齿约25 cm处1.8 cm × 1.8 cm亚蒂的息肉样肿物,表面略呈灰白色、无溃烂(图1).

    作者:郑世华;厉有名;仝巧云;李中艳;朱宗耀;刘宇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癌前疾病之一.目前,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活检是诊断CAG的金标准,不过普通内镜诊断CAG的符合率差异较大.富士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通过计算机模拟色素内镜,增强了胃肠黏膜表面对比度,联合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黏膜表面腺管开口类型和毛细血管网结构,从而可提高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分别应用3种内镜模式对单纯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旨在评价FICE内镜诊断CAG的临床价值.

    作者:廖艳;沈磊;罗和生;沈志祥;于皆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