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青;顾扬顺
目的探讨补锌对白内障大鼠血液及晶状体中乳酸脱氢酶(LDH)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影响及微量元素锌与白内障的关系.方法用亚硒酸钠复制SD大鼠白内障模型,给白内障大鼠双眼点不同质量浓度的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滴眼液,10周后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的变化并测定其血清及晶状体中LDH和CuZn-SOD的活性.结果模型组及锌滴眼液组大鼠血清LDH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大鼠血清CuZn-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此两组大鼠晶状体LDH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除模型组外,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大鼠晶状体CuZn-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模型组及高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给白内障大鼠眼内补锌可改变其血液及晶状体中LDH及CuZn-SOD活性,提示微量元素锌与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宋念艺;刘连生;高秋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糖尿病模型组(DM组),每组12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8周时全部处死,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CP-1在早期DM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对免疫印迹结果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处理.结果8周时,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视网膜中MCP-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C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8周时DM大鼠视网膜表面血管、内核层均可见MCP-1阳性着染细胞.结论MCP-1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与DR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慷;胡世兴;邓新国;林少春;罗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评估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二阶Kernel反应(SOK)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价值.方法POAG患者45例(78眼),分为早期、进展期、晚期.正常对照24例(48眼).对所有对象行mfERG检查,记录各环、象限的SOK的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随着离心率的增加,5个环的SOK的P1波反应密度明显下降,潜伏期无明显变化;4个象限的SOK的P1波反应密度及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OAG早期1环、2环及4个象限SOK的P1波反应密度均比正常对照降低;进展期和晚期各环和各象限的SOK的P1波反应密度均比正常对照组降低;POAG各期之间的各环及各象限的SOK的P1波反应密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潜伏期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OAG各期的各环及各象限的SOK的P1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SOK在POAG早期、进展期、晚期的敏感性依次为74.19%、88.00%、100.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总体敏感性为85.90%,特异性为79.17%.结论mfERG的SOK的P1波反应密度可以较敏感地检测出POAG各期视功能的损害,对POAG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俞晓艺;林碧娟;朱晓玲;杨安怀;邢怡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卡托普利灌喂组、卡托普利球结膜下注射组.比较第8 d各组新生血管并计算生长面积,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卡托普利灌喂或球结膜下注射均显著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以后者更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EGF在正常角膜不表达或在上皮基底细胞有弱表达,新生血管对照组染色明显增强,球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VEGF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有一致性.结论卡托普利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地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其抑制金属蛋白酶活性可能只是卡托普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机制的一部分.
作者:唐维强;柳林;刘智勇;仲明;李静;温新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24岁.2003年12月28日晚硬物击中左眼,当时左眼疼痛,伴大量出血,视物不清,次日晨来院就诊.神经外科会诊未发现颅脑异常.眼科检查:右眼正常.左眼视力数指/30cm,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上下眼睑内侧不规则撕裂伤,睑板断裂,上眼睑中1/3处横行裂伤,下泪小管断裂.
作者:陆寅;孟瑞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科从2000年行巩膜隧道自闭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共480例541眼,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亚君;蔡子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实验用鸡制作近视眼模型,观察其发展过程中的眼底变化,探讨近视眼眼底变性的发生机制及防治.
作者:毛俊峰;刘双珍;文丹;谭星平;付春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以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羟基乙醇(PLGA)为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的可行性.方法将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接种于具微孔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LGA内,构建成组织工程化细胞-PLGA复合物,将该复合物移植到兔眼角膜基质层间.分别于移植后1、2周,1、2、3、4个月取材,光学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与PLGA材料的结合情况.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切片检查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的透明性、可降解性以及生物反应性.结果角膜基质细胞能与PLGA高分子材料较好地结合,移植到兔眼角膜层间的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7 d后呈半透明,2周见新生血管从角膜缘向植片方向生长,1个月开始材料降解,3~4个月时大部分材料降解,且新生血管减少,但是移植物呈半透明状.结论PLGA虽然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无毒、无免疫性和可降解的特性,但不适合作为构建要求具有很好透明性的角膜组织的支架材料.
作者:余克明;王智崇;葛坚;刘炳乾;刘敬波;王身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鸡的形觉剥夺性近视眼(FDM)模型,研究视网膜和脉络膜TGF-β1及其mRNA在FDM发展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GF-β1在FDM中的作用.方法取当日出生的来亨鸡40只,随机遮盖一眼,另眼作对照.实验中测量双眼的屈光度与轴长,RT-PCR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分析TGF-β1的活性.结果形觉剥夺可以导致眼球轴性延长,近视屈光度增加.去遮盖后双眼轴长差异减小,近视度下降.形觉剥夺降低视网膜TGF-β1和TGF-β1 mRNA的表达,去遮盖后逐渐恢复.结论视网膜TGF-β1的变化可能与FDM的形成有关,TGF-β1可能参与眼球生长调控.
作者:刘双珍;朱玉广;吴小影;李凤云;闵晓珊;许惠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颅脑撞击伤早期视网膜的病理改变.方法采用大鼠额顶部撞击伤模型,于伤后1、6、12、24、72 h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同时利用硝酸镧示踪法研究血-视网膜屏障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早期视网膜光镜下的改变不明显;电镜下光感受器细胞呈现膜盘变性、轴突空泡变性等改变,且随颅脑损伤时间及程度的增加而加重,重伤组在72 h出现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结论颅脑撞击伤早期可导致视网膜继发性病理改变.
作者:袁洪峰;刘少章;贺翔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简便方法.方法胰蛋白酶消化供角膜移植术后留下的眼球,获得新鲜视网膜血管,用5%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培养(HE-SFM BGM),添加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物,并用纤维连接蛋白促进内皮细胞贴壁.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内皮细胞.结果内皮细胞第1 d贴壁,第6 d形成克隆,第15 d细胞融合.传至7~8代转化为成纤维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纯净度达95%.结论利用5%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添加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物,并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瓶,能简单有效地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李斌;唐仕波;张革;陈剑虹;李宝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SD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下视网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5-羟色胺(5HT)的表达和吗啡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将34只大鼠(68眼)分为3组:对照组麻醉动物后开胸,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线不结扎;结扎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吗啡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前10 min给予吗啡(1.25 mg/kg).三组大鼠经上述方法处理后30 min和3 h取视网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后,光镜及电镜下比较,结扎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损伤严重;吗啡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损伤明显轻于结扎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结扎组视网膜组织5HT显著增加.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伴随视网膜组织内5HT显著增加.吗啡能够减轻上述改变.
作者:杨继红;郭政;卫建平;潘芳;张晓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多种内眼手术术后可能导致眼压降低甚至低眼压,进而对眼组织产生潜在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部分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和术后早期眼压非常低.为了评价这种眼压变化,我们对318例(340眼)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对其术前及术后早期眼压测量结果进行临床观察.
作者:程凯尧;赵云娥;晋秀明;孙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角膜损伤是眼科常见病,常致视力严重损害.角膜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可能在角膜损伤的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与角膜的关系,特别是其在角膜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可能会对角膜疾病的防治开辟一条崭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林再雄;朱学军;朱益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检验重组人内皮抑素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效果,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MTT方法检验重组内皮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用重组人内皮抑素滴眼液,治疗小鼠角膜碱烧伤导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结果重组人内皮抑素10μg/mL时可抑制bFGF刺激下HUVEC的增殖,抑制率达到42.1%(P<0.05);100μg/mL的内皮抑素可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治疗7 d时新生血管长度较未治疗组减少30.9%(P<0.01),新生血管化面积减少了13.7%(P<0.01).结论内皮抑素特异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成为临床上预防、治疗相关眼科疾患的药物.
作者:冯怡;冯玉梅;朱旭东;马清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由于蝶窦的外侧壁毗邻视神经管,蝶窦病变有时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和鼻内镜手术的推广应用,因蝶窦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现将我院1998~2003年收治的10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王广科;刘琦;李蕴随;马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导致的泪膜的病理性改变,使结膜和角膜失去正常的湿润状态而出现的一系列眼部症状,甚者导致失明.我院2000年3月~2002年12月行颌下腺移植替代泪腺手术治疗干眼症2例,报告如下.
作者:郑翔;阎德民;王印其;崔广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眼部外伤和眼内异物是眼科常见急症,以往依靠X线、CT和眼B型超声等联合诊断,但因屈光间质混浊,异物小效果欠佳,以致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失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异物的诊断率,明确异物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我们对47例眼外伤疑有前节异物的患者进行UBM检查,均成功检查出异物,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娟;郭波;陈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39岁,发现右眼内眦肿块并逐渐增大14年.2个月前发现肿块压痛,眼肿胀不适,易流泪.查体:右眼内眦上方可见结节状扁平隆起,直径1~2 cm,表皮颜色正常,触及柔软,有搏动感,眉弓上方也可触及皮下迂曲扩张的血管并有搏动感,可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
作者:黄玮;韩新巍;吴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双眼屈光状态基本相同,屈光度为-1.00~-6.00 D,进行近视PRK矫正的患者148例,分为术后戴角膜接触镜3 d与不戴两组.观察记录术后3 d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疼痛程度、角膜上皮下混浊程度.术后平均随访半年.结果戴镜组术后2 d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为68%,对照组为24%(P<0.05).戴镜组疼痛0.5级、1级、2级的发生率分别为58%、20%、22%,对照组为0、54%、45%(P<0.05).戴镜组术后1、3、6个月的角膜haze发生率分别为50%、32%、14%,对照组为83%、70%、35%(P<0.05).结论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可明显减轻PRK术后疼痛等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使角膜haze发生减少和程度减轻,表明PRK术后角膜创面覆盖及上皮快速愈合是减轻haze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者:张怡;贺翔鸽;白继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