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陈家祺;刘祖国
目的探索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眼轴增大的影响因素,探讨导致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巩膜改变的分子水平机制.方法单眼遮盖20只鸡雏4周制备实验性近视模型,然后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遮盖眼和对照眼的巩膜软骨组织的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情况.结果遮盖眼巩膜软骨的软骨细胞质、细胞膜和软骨囊的FN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眼明显增高(P<0.01).结论 FN与实验性近视眼的近视形成机制有关,可能有调节眼球增大的作用.
作者:初歌今;张清炯;成建定;申煌煊;肖学珊;黎仕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变应性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病,临床治疗缺乏理想药物.开发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治疗变应性结膜炎新药十分必要.评估新药的疗效需建立变应性结膜炎动物模型,就变应性结膜炎模型的诱导方法及结果进行综述,以利于开发新的抗变应性结膜炎眼药.
作者:徐岩;陈祖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效果、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用灌注头维持眼压.用睫状体沟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IOL 21例(21眼).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1者1例(占5%),0.2~0.4者4例(占19%),0.5~1.0者16例(占76%).术中并发症:脉络膜脱离2例,玻璃体出血3例.术后并发症:1OL偏斜1例,视网膜脱离3例.结论该术式可获得较理想的视力恢复效果.玻璃体切割术后一期植入者并发症较少.术中维持眼压可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秋明;王文战;郑广瑛;杨进献;张效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眼科医生经常遇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疲劳,球后视神经炎,眼底动脉硬化,黄斑变性等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的疾病.我院自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临床应用维生素E烟酸酯胶囊,0.1~0.2/次,3次/日,进行对照分析,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82例初诊病例且经过临床检查诊断为以上提到的疾病,随机分成维生素E烟酸酯组(99例),和地巴唑加维生素E组(83例),年龄18~76岁,以30~60岁年龄组多,发病时间不等.其中视疲劳67例,眼底动脉硬化48例,球后视神经炎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7例,黄斑病变和眼底出血都为9例,视网膜震荡7例,慢单5例.
作者:王凤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筛前麻醉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常规性神经阻滞麻醉之一,其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我院自1986~1998年共完成泪囊鼻腔吻合术720例,均选择筛前麻醉,有12例并发眶内出血占1.68%,其中1例合并一过性视力丧失,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筛前麻醉并发眶内出血的12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16~44岁,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均为筛前注入麻药后突然患侧眼球迅速突出,眼胀、剧痛.3例经间断加压后眶压降低,手术进行;9例经局部加压后眶压仍高,加压包扎,延期手术.其中1例眶内出血后一过性无光感.
作者:奴力曼;哈力曼;纪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值的变化及其屈光度矫正值和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LASIK 392眼按等效球镜分为A,B,C,D 4组,对术前术后的NCT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眼压改变值与预屈光度矫正值和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各组术前NCT测量值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术前术后NCT测量值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1);(3)术后预屈光度矫正值与眼压下降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为了避免延误LASIK术后青光眼的诊断,不能按传统的正常眼压值衡量术后结果.LASIK术后角膜厚度变薄是导致术后NCT测量值下降的直接原因.
作者:刘苏冰;聂晓丽;刘凤云;唐秀侠;辛宝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11年来共治护了4例鼻内硬化剂注射引起眼黑矇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4例均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病史长达1~3年的门诊患者.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大年龄52岁,小年龄17岁.硬化剂均为50%葡萄糖每侧下鼻甲粘膜注射0.3ml.4例患者均在注射后1 min左右发生黑矇.其中患侧眼全黑矇者3例,左下1/2眼黑矇1例.12 h内复明2例,1周内恢复1例,2周内康复1例.患者眼黑矇后还伴随程度不同的烦躁、出汗、心悸、哭闹等症状.我们应用654-2眼球后注射,暗示疗法,按摩穴位、心理疏导等治疗,4例眼黑矇患者全部治愈.
作者:张洪辉;李歌妹;杨建辉;牛玉香;华玉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黄斑变性(AMD)玻璃膜疣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16眼早期AMD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ICGA.结果 (1)FFA早期玻璃膜疣为透见荧光,后期部分呈现着色现象.(2)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充盈迟缓或不规则,后期可见脉络膜渗漏高荧光区、点状强荧光及斑状强荧光团.玻璃膜疣为遮蔽荧光.此外可见涡状静脉异常.结论 AMD早期即有明显的脉络膜循环紊乱及可疑非活动性新生血管生成.对AMD患者进行FFA和ICGA眼底血管对照检查,对了解AMD的发病机理,及早发现潜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尽早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丽花;姜德咏;唐朝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或二期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共34只眼,一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19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2只眼,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4只眼,外伤性白内障3只眼;二期植入15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术后8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7只眼.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一期植入术后68.4%(13只眼)视力≥0.5,其中≥1.0有3只眼,占15.8%,二期植入术后73.3%(11只眼)视力≥0.5,其中≥1.0有4只眼,占26.7%;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和眼压升高.结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二期植入均安全、有效.
作者:蔡季平;魏锐利;朱莉;朱煌;李由;周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Galardin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抑制作用.方法角膜基质细胞三维胶原凝胶表面分别添加纤维蛋白溶酶原、白细胞介素-1α(IL-1α)及不同质量浓度的Galardin的MEM培养液培养24 h,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的量做为胶原降解活性单位.同时检测Galardin及IL-1α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结果在存在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情况下,随着IL-1α质量浓度的升高,以剂量关系增加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量.Galardin以剂量关系抑制IL-1α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量.结论 Galardin具有抑制IL-1α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
作者:贾卉;郝继龙;谷树严;李勤;陆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比较术中切削量相当的PRK和LASIK两组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值的差异,探讨Bowman氏膜在维持角膜曲率中所起的作用1 资料和方法本组176例327眼,男92例,女84例.年龄18~52岁,平均26.86岁.随访时间6~30月,平均10.18月.术前屈光度范围:-1.50~-24.00 D,平均(-8.55±4.23)D. 角膜曲率测量方法:术前及术后1周,1,3,6月和12月常规美国产EveSvs Technologies System2000型角膜地形图检查,依Holladay Diagnostic Summary中AvgSimK作为角膜前表面曲率值.
作者:陆培荣;李龙标;潘承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比敏感度改变的差异性.方法对30例(56只眼)屈光不正性和26例(2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对比敏感度(CS)进行测定.结果在明视状态下中、重屈光参差性弱视在中频(6 c/d)区CS下降幅度大于屈光不正性弱视(P<0.05);夜视条件下,两弱视组所有空间频率的CS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重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质量比屈光不正性弱视低下.
作者:鲍连云;何伟;刘文辉;徐茂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正常Wistar大鼠和皇家外科学院鼠(RCS)的视网膜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Glutamate)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分布和两者间的差异.方法 74天Wistar鼠和RCS鼠各6眼分为2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光镜下观察上述组织视网膜内谷氨酸和GABA的分布.结果 Wistar鼠视网膜GABA阳性免疫反应分布于视网膜内丛状层的部分神经纤维、GABA阳性免疫反应的无长突细胞和节细胞层的部分纤维.RCS鼠则分布于视网膜内丛状层的少量神经纤维、极少量GABA阳性免疫反应的无长突细胞和节细胞层的部分纤维.Wistar鼠视网膜Glutamate阳性免疫反应主要分布于外丛状层、内丛状层及节细胞层的神经纤维.RCS鼠则主要分布于内丛状层及节细胞层的神经纤维.RCS鼠视网膜中Glutamate阳性免疫反应的神经纤维的相对密度和GABA阳性免疫反应的无长突细胞的相对密度减少.结论 74天时RCS鼠视网膜中的视细胞完全萎缩,使Glutamate和GABA的分布受到影响.
作者:潘峰;王薇;张惠蓉;由德勃;沈丽;杨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用彩色多普勒显像(Color Doppler imaging, CDFI)测30例糖尿病患者的眼动脉(Ocular artery, 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 CR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资料:经我院内科确诊为糖尿病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80岁,平均60岁.糖尿病史1~20年,平均8年.眼底无改变的10例,单纯型DR 20例.50例正常人,年龄50~70岁,平均65岁,均除外眼底及全身器质性病变.(2)方法:使用美国产APOGEE800+彩色多普勒,探头频率7MHZ,取样容积1.5 mm×1.5mm.测量计算OA和CRA的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
作者:姜士军;白景山;王瑛;程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家系中有两种不同眼遗传病较罕见,今将我们所见九家系报告如下.例1,吴某,Ⅱ5,先证者,男,24岁.双眼下方虹膜脉络膜缺损,双眼球水平性眼震;Ⅱ2,左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右眼球萎缩(炎症后).例2,陈某,Ⅱ2,先证者,女,20岁.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双眼球震颤;Ⅱ5,双眼球震颤;Ⅱ4,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双眼视神经萎缩.例3,林某,Ⅱ3,先证者,男,20岁.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Ⅱ4,双眼视神经萎缩.
作者:高静娟;童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81年长戴型角膜接触镜(EWCL)问世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EWCL,包括普通型、勤换型与抛弃型软性接触镜(SCL),以及透气性硬镜(RGP)与硅胶CL,长戴并发症包括接触镜相关性感染性角膜炎(CLAMK)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戴.新近推出的高透氧SCL透氧性较普通SCL大大提高.高透氧SCL过夜配戴是否安全?就近年来关于长戴对角膜前泪液膜、角膜与结膜囊微生物丛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郑荣领;金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应用VISX20/20B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光区切削法治疗-15 D以上超高度近视.术后随访19~38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佳矫正视力0.69±0.19,术后裸眼视力0.61±0.11.术后3月左右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明显,1年后轻,该组haze平均(0.53±0.17)级,屈光度回退平均(3.15±1.56)D.结论对于角膜较薄,不适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PRK的多光区切削方式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且稳定性较好的方法.
作者:杜之渝;周希媛;张大勇;郭红;李祥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淋病在我国很多年前早已绝迹,但近年来又死灰复燃,且有逐渐增多之势.淋菌性结膜炎,在各种杂志上少有分析报道.我科自1999年2月至1999年10月共收治淋菌性结膜炎患者7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78例,男性56例,女性22例,年龄为出生后3天~61岁,平均29岁.双眼发病68例,单眼发病10例,病程2~15天.临床症状:眼球疼痛,结膜高度水肿,大量脓性分泌物,18例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溃疡,3例出现角膜穿孔.78例患者中有12例为儿童患者,年龄为3天~11岁不等,年龄小者为出生后3天,传染源均来自父母.61例来自淋菌性尿道炎或阴道炎,且均有夜游史.5例原因不明.78例分泌物作涂片或细菌培养均找到淋球菌.药敏试验,敏感抗生素顺序为:菌必治、先锋霉素V、丁胺卡那霉素、青霉素,大部分对环丙沙星、氟哌酸、淋必治、四环素等不敏感.
作者:邹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临床许多病人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或因有良好的中心视力而忽视了治疗,导致视野大面积缺损,此时单纯药物效果不佳,应慎重考虑手术治疗.我院从1992年至1997年10月间做此类手术共64例82眼,治疗效果良好.1 资料分析1.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82眼,其中单眼46例,双眼18例,男性31例38眼,女性33例44眼,年龄6~70岁,以40~65岁多,共41例,占65%.
作者:金贵玉;付莉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