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烷丙苯胺对6-羟基多巴胺致PC12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

龚全峰;杨红旗

关键词:帕金森病, 烷丙苯胺, 6-羟基多巴胺, PC12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烷丙苯胺(deprenyl)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6-羟基多巴胺(6-OHDA)和deprenyl,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荧光法检测deprenyl对6-OHDA诱导的Caspase-3活性和谷胱甘肽(GSH)活性的影响.结果:1~100μmol/L浓度范围的6-OHDA均降低PC12细胞活力(F=23.612,P<0.05),而1~100 μmol/L的deprenyl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F=0.984,P>0.05);提前加入1~50μmol/L的deprenyl后可以抵抗50μmol/L的6-OHDA对细胞活力的毒性作用(F=26.630,P<0.05).与对照组相比,6-OHDA使Caspase-3活性片段释放增加,提前加入deprenyl可以部分拮抗此作用(F=22.151,P<0.05);与对照组相比,6-OHDA降低了GSH的活性,而提前加入deprenyl的可以部分增加GSH的活性(F=8.453,P<0.05).结论:6-OHDA对多巴胺神经元有神经毒性作用,而deprenyl可以部分拮抗6-OHDA的毒性作用,deprenyl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Caspase-3活性和提高GSH活性有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人重组p53腺病毒感染p53突变mBGC-823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重组p53腺病毒(rAd-p53)感染含突变型p53基因胃癌BGC-823细胞(mBGC-823)对顺铂(C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Ad-p53(5×1010vp/L)感染mBGC-823细胞48 h后P53蛋白的表达;MTT法测定rAd-p53单药组(5×109、5×1010、5×1011vp/L)、CDDP单药组(3.125、6.25、12.50 mg/L)及联合用药组(5×109/3.125、5×1010/6.25、5×1011/12.5vp,mg/L)作用后m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与凋亡率.结果:rAd-p53感染mBGC-823细胞48 h,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3.74±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80±5.32)%(t=-13.039,P<0.001);rAd-p53、CDDP单药及联合用药均可抑制细胞生长,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均<0.001).rAd-p53单药产生以G2/M期为主的阻滞,凋亡率为(11.76±2.33)%;CDDP单药产生以G1期为主的阻滞,凋亡率为(24.70±2.42)%;联合用药组产生G2/M期为主阻滞,凋亡率为(51.88±2.03)%;各组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620.595,P均<0.001).结论:腺病毒介导p53基因感染mBGC-823细胞改变了细胞内在突变的p53状态,诱导凋亡并增加对CDDP的敏感性.

    作者:周云;王晚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胃癌内科治疗现状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由于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处于进展期而失去手术机会;部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5 a生存率仅10%~30%,临床上这些患者均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作者对胃癌内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云;赵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宫颈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中MMP-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宫颈癌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MMP-9和PCNA的表达水平,分析2种组织中PCNA和MMP-9表达的差异及2者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织中MMP-9的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7.5%(31/40),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25.0%(3/12)(λ2=9.041,P<0.05);宫颈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62.5%(25/40),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8.3%(1/12)(λ2=10.833,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MMP-9和PCNA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p=0.394,λ2=4.063,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MP-9表达的增高与细胞增殖关系密切,在宫颈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淑玲;荆建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有创和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有创和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过程中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的变化.方法:将5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无创通气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和有创通气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h、12h 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及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创通气组的心率(t=9.87,P<0.05)、呼吸频率(t=3.79,P<0.05)、血氧饱和度(t=2.83,P<0.05)及氧分压(t=4.29,P<0.05)等指标较无创通气组明显改善.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BNP均较治疗前下降(F时间=485.9,P<0.05),治疗后有创通气组较无创通气组血浆BNP下降(F时间=7.345,P<0.05).结论: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BNP下降明显.

    作者:冯敏;孙荣青;倪占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40例X线动态钡餐造影影像表现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病变使喉部肌肉闭合减弱,舌部、咽部肌肉麻痹,咽蠕动减弱,患者不能饮水、进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导致脱水,体质量下降,甚至由于误吸造成吸人性肺炎、气道阻塞,危及生命.

    作者:熊华春;郭钢花;朱登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综合征9例磁共振质子波谱影像

    线粒体病是由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一组多系统受累疾病,如同时累及骨骼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ME)[1].关于ME的传统影像学表现国内外均有一些报道[2-3],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ME的诊断应用也逐渐开展,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仅见少量个案报道[4].

    作者:闫峰山;徐俊玲;李永丽;史大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5至2007年郑州市二七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解郑州市二七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原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作者对2005至2007年该区127例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魏秀菊;武英杰;李润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外伤前牙冠延长术后桩核冠修复28牙疗效观察

    随着治疗学和修复学技术的发展,保留牙根以恢复缺损的牙齿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外伤致前牙缺损患者要求保留患牙,而断端达龈下的患牙因无法完成牙体预备、无法取出清楚的印模及修复后无法保证牙周组织健康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修复效果,因此有必要在修复前对缺损至龈下的牙根及周围牙周组织做相应的处理.

    作者:李苗健;郭留云;陆珂;李亚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60例围手术期处理

    白内障在我国是居于第一位的致盲眼病,其致病原因很多,糖代谢紊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者对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施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患者160例(184眼)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较合理的处理方法.

    作者:郑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观察

    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IP的确定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目前多应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一致区作为半暗带存在和溶栓治疗的基础,但半暗带存在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1].

    作者:谢福萍;赵建华;李永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低剂量替尼泊苷联合沙利度胺对人胃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尼泊苷(VM-26)联合沙利度胺对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荷瘤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沙利度胺组、高剂量VM-26组、低剂量VM-26组、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VM-26、生理盐水,经口灌注沙利度胺.用药2周后测量裸鼠移植瘤瘤重,计算抑瘤率;观察裸鼠骨髓造血功能,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v6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各组裸鼠移植瘤瘤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570,P<0.05).各组移植组织中VEGF、CD44v6表达及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λ2/F=22.881、26.371、19.518,P均<0.05);各治疗组VEGF的表达和MV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组CD44v6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组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较高剂量VM-26组减轻.结论: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能抑制人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新生血管的形成,且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赵丹;周云;罗执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雌二醇对大鼠皮质原代神经元α分泌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α分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雌二醇作用于大鼠皮质神经元8 h,采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荧光法检测其对α分泌酶活性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可溶性淀粉样前体蛋白(sAPPα)分泌的影响;并检测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PD98059对雌二醇引起的α分泌酶活性的影响和各种条件下雌二醇对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的MAPK活性的影响.结果:1~500μmol/L雌二醇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F=2.101,P>0.05),但其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α分泌酶的活性(F=10.368,P<0.05),其中100 μmol/L的雌二醇可使α分泌酶活性增加至对照组的(150.4±15.1)%(P<0.05).1~100μmol/L的雌二醇均促进sAPPα的分泌(F=86.360,P<0.05),100 μmol/L的雌二醇使sAPPα分泌增加至对照组的(270.5±25.6)%(P<0.05).与雌二醇相比,加入PD98059后α分泌酶活性降至(124.1±13.5)%(F=43.699,P<0.05).100 μmol/L的雌二醇使磷酸化MAPK的活性增加至对照组的(160.6±18.3)%(P<0.05),此种作用能被PD98059部分拮抗(120.8±15.5)%(F=22.700,P<0.05);在各种条件下,对非磷酸化MAPK的活性无明显影响(F=2.063,P>0.05).结论:雌二醇可以增加α分泌酶活性,而激活MAPK可能是其增加α分泌酶活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红旗;孙治坤;蒋秋焕;尚茜;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腹部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病死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腹部创伤合并MODS患者(死亡71例)的危险因素.应用SPSS13.0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腹部创伤合开MODS患者的病死率为39.9%.年龄、休克持续时间、并发多发伤、腹内多脏器损伤、存在漏诊漏治、大量输血(>2000mL)、手术类型、受伤至确定性手术时间、腹腔感染、存在致死性三联征、合并肺部感染、Marshall评分≥8分、MODS累及器官≥3个、血液净化、机械通气、住院时间等16个因素与腹部创伤合并MODS患者病死关系密切(P<0.05);MODS累及器官≥3个(OR=12.188,P=0.035)、Marshall评分≥8分(OR=19.740,P=0.004)、休克持续时间(OR=18.480,P=0.006)、腹腔感染(OR=30.838,P=0.006)是主要的死亡危险因素;另外使用血液净化(OR=0.001,P=0.001),住院时间长(OR=0.025,P=0.034)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及时救治休克,合理处理腹部及并发其他部位的损伤,积极控制感染和机体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可能是降低MODS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刘海燕;裴辉;庞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外测量方法的改进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安全可靠,创伤小,操作及护理技术成熟,可以长期留置,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在置入时因传统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可致部分患者因导管置入过深而进入右心房,致患者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药液外渗和血栓形成等[1].

    作者:张振香;王艳丽;李俊玲;徐照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肛管直肠损伤24例诊治体会

    肛管直肠损伤一般伤情复杂,常伴有骨盆骨折、泌尿系统损伤等,其发生率约占腹部损伤的0.5%~5.5%,如处理不及时,可发生严重的感染并发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1].1985年12月至2008年10月,作者收治肛管直肠损伤24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谢伟;刘新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urviv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检测

    目的:检测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urviv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4例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单发44例,多发20例)组织及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Survivin和bFGF的表达.结果: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Survivin和bF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为0,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煽组织中上述3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40.6%和34.4%,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02,0.004,0.008).单发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3%与31.8%,均低于多发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60.0%与60.0%(λ2=6.284,4.527,P<0.05).结论:VEGF、Survivin和bFGF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刘萃红;苟建军;张辉;王春燕;任春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荧光光谱法研究大黄素甲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大黄素甲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不同酸碱度、温度及金属离子条件下2者间的结合作用,计算了各种条件下的作用参数,确定了2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及作用力类型.结果与结论:大黄素甲醚与BSA有较强的结合作用.酸碱度、金属离子对2者的相互作用均有较大的影响.

    作者:孟丽艳;杨冉;屈凌波;李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隐静脉处理应用于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损伤16例

    足踝部缺损后软组织的修复相当困难.近年来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逐渐开展,尤其是行小隐静脉踝上结扎或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更是提高了皮瓣的成活率及成活质量[1].

    作者:沈卫军;胡洪良;佘恒;王恒;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EN蛋白与mRNA的表达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EN蛋白和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65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25例卵巢上皮性癌及12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TEN mRNA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6%,正常卵巢组织为100%,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为85.0%,3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λ2=19.584,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与卵巢良性和正常卵巢组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λ2=12.482、10.046,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λ2=6.232、5.071,P<0.05).正常卵巢组织中PTEN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卵巢上皮性癌(1.30±0.32vs 0.61±0.20,t=6.706,P<0.05).结论:PTEN表达缺失参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颜秋梅;李巧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40例介入治疗体会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居民中肺癌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患者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该类型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联合化疗有效率仅为30%左右.

    作者:马会军;李耀军;牛松涛;姚阳端;王向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