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体会;张素芳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y postoperotive inyammatory ileus,EPII)在术后肠梗阻中约占90%[1],且有2/3的病例发生在小肠手术后[2].如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易增加患者创伤甚至引起肠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3].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作者共收治EPⅡ患者9例,经积极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红军;杨聪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人胃癌细胞系MGC-803接种培养24 h后,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苦参素(0.25 g/L、0.5 g/L、1g/L、2g/L、4 g/L),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氟尿嘧啶(2g/L)和培养液,继续培养12 h,24 h,36 h,48 h,采用MTT法测定苦参素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判定苦参素的剂量与MGC-803细胞增殖活性间的关系,计算细胞抑制率和群体倍增时间.结果:苦参素在0.25~4 g/L范围内,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该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增加.结论:苦参素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朱艳琴;王凯娟;徐玉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用腺病毒介导的反义VEGF165(Ad-aVEGF165)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和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后,观察Ad-aVEGF165对这两细胞系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用感染复数为100的Ad-aVEGF165分别转染上述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MTT法)、细胞周期、VEGF基因的表达.结果:转染Ad-aVEGF165基因的A375细胞上清能够抑制ECV304细胞的生长,其增殖指数下降.Ad-aVEGF165对A375细胞的生长、增殖指数无明显影响,但是它能抑制A375细胞VEGF的表达.结论:①ECV304细胞不表达VEGF,Ad-VEGF 165对ECV304细胞无直接影响,必须要经过A375细胞介导才能抑制ECV304细胞的生长;②在体外,Ad-aVEGF165不能直接抑制A375细胞的生长,但能抑制A375细胞分泌VEGF.
作者:崔正军;岑瑛;王立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影响舌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部位、T分类、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方式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舌边缘部和舌腹部肿瘤转移淋巴结涉及Ⅰ~Ⅳ颈部平面,舌前部和舌根部肿瘤转移淋巴结涉及Ⅰ~Ⅲ颈部平面;在所有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转移淋巴结在各平面的构成比依次为平面Ⅱ(40.48%),平面Ⅰ(35.71%),平面Ⅲ(19.05%),平面Ⅳ(4.76%)和平面V(0%).T分类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T18.33%、T219.44%、T3 38.00%、T447.62%(x2=8.848,P=0.037);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Ⅰ~Ⅱ级14.87%,Ⅲ级93.75%(x2=39.850,P<0.001);浸润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Ⅰ~Ⅱ型无淋巴结转移,Ⅲ型为25.00%,ⅣC~ⅣD型为58.62%;而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787).结论:舌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主要累及Ⅰ~Ⅳ颈部平面,以Ⅰ~Ⅲ颈部平面为主,其转移的发生与肿瘤的T分类、分化程度、浸润方式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韩新光;杨彩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87年10月至2004年5月,作者采用腹横筋膜层修补及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性腹股沟疝及复发疝79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49例,现将其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周忠;王永歧;陈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输血用红细胞保存液(MAP)为枸橼酸钠、枸橼酸、葡萄糖、磷酸二氢钠、氯化钠、甘露醇和腺嘌呤的灭菌水溶液.国家药品标准规定MAP中腺嘌呤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本中心于2003年3月探索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MAP中腺嘌呤的含量,经特异性、灵敏度及可靠性检测,认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稳定可靠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伟;陶玉生;张淑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喉鳞癌(LSCC)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外显子特异PCR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LSCC(肿瘤发生部位位于声门上15例,声门24例,声门下2例;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3例,Ⅲ期15例,Ⅳ期3例;病理分级:高分化15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8例;淋巴结转移阳性15例,阴性26例)及其相对应的喉正常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E5~E9纯合性缺失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PCNA的关系.结果:41例喉正常黏膜组织中,E5~E9无1例发生纯合性缺失.LSCC组织中,E5~E9纯合性缺失率分别为26.8%(11/41)、14.6%(6/41)、9.8%(4/41)、29.3%(12/41)和7.3%(3/41).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总纯合性缺失率为41.5%(17/41),且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复发有关(P<0.05).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与PCNA标记指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LSCC组织中FHIT基因编码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可能为其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检测L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志.
作者:殷德涛;王庆兆;董明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Smad4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大肠癌组织(其中结肠癌34例,直肠癌30例;高-中分化腺癌42例,低分化腺癌22例;Dukes分期A-B期36例,C-D期28例;浸润深度在肌层以内者25例,浸润已达浆膜或超过浆膜者39例;有淋巴结转移者37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7例)和10例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的癌旁大肠组织中Smad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选取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定MVD.结果:64例大肠癌组织中Smad4蛋白的阳性率为46.88%,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Smad4蛋白的阳性率为90.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分别为26.85±8.27,8.83±4.9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7,P=0.000).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深度达到或超过浆膜层,Dukes分期C-D期和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Smad4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深度在浆膜以内,Dukes分期A-B期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4表达阳性组MVD明显低于Smad4表达阴性组(P<0.01).结论:Smad4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发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可能有关,可作为重要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吴慧丽;李琨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乳糜胸是食管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行食管癌手术608例,术后发生乳糜胸12例,发生率1.97%,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尚长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中国粗榧的组织培养技术.方法:观察不同消毒时间(5 min,10 min,15min),不同激素(6-苄基嘌呤(6-BA)、萘乙酸(NAA)、6-呋喃氨基嘌呤(KT)、2,4-二氯苯氧乙酸(2,4-D))组合及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对中国粗榧不同的外植体材料(茎尖、当年生幼茎、当年生幼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选用茎尖、幼茎为外植体,消毒时间为10 min,培养基以MS+6-BA+NAA+2,4-D(6-BA、NAA质量浓度均为20 mg/L,2,4-D为1.0 mg/L)可较好地诱导中国粗榧愈伤组织的形成.
作者:黄进勇;李永欣;岳彩鹏;郭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了解本院患者在住院前经血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作者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9 800例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按年龄分组分别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苑新;李小芳;朱爱枝;吴小祯;邓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宫颈癌是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对于预防宫颈癌具有重要价值.电子阴道镜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手段[1].本科近年来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门诊患者采用电子阴道镜进一步检查,以筛查早期宫颈病变,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学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亦存在多种风险,如感染、排斥、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作者回顾性分析199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本院148例肾移植受者的死亡原因,报道如下.
作者:曲青山;吕宇涛;张小谱;苗书斋;陈国勇;邢利;蔡文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衣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因素干预,探讨并比较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红霉素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影响,探索新的抑制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方法和思路.方法:用经过筛查的8~12周清洁级小鼠72只,制成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模型,分别用EGF及红霉素干预,统计并比较不同时间每组小鼠阴道感染率及阳性感染者阴道排菌量情况.结果:由对照组第8 d CT阳性感染率为79.2%可知沙眼衣原体动物感染模型制作成功;在感染第8 d、第18 d EGF干预组感染率分别为45.8%、33.3%,红霉素干预组为33.3%、4.2%,与对照组的79.2%、7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阳性感染者中阴道脱落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EGF及抗生素通过不同的抗菌机制降低小鼠生殖道CT感染的发生率并能降低衣原体的毒力,从而为预防衣原体感染找到浇新的策略打下了实验基础.
作者:王聪霞;陈红峰;李红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作者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160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寻找被T细胞识别的食管癌细胞抗原肽,为食管癌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H 3.3的枸橼酸-磷酸盐缓冲液间隔24 h多次酸洗贴壁生长的Eca-109细胞,获得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HLA-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经超过滤,反相HPLC色谱层析得到不同组分多肽,DC递呈抗原肽刺激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51Cr杀伤实验检测CTL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结果:Mr小于3 000的混合多肽经过反相HPLC可获得50多个组分,混合肽、P17、P29和P41组分体外诱导实验表明可以诱导出较强的CTL反应.结论:酸洗法能有效获得HLA-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抗原,Mr小于3 000的多肽成分中3个组分存在能引起特异性的抗肿瘤CTL免疫反应的肿瘤抗原,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作用.
作者:李付广;金戈;董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实验性隐睾大鼠生殖细胞凋亡及Bcl-xl、Bad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50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隐睾组(n=23)和对照组(n=27).建立单侧隐睾动物模型,术后3 d,7 d,10 d取材隐睾侧睾丸,对照组同侧取材.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殖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xl,Bad蛋白表达.结果:凋亡细胞主要是初级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隐睾组生殖细胞凋亡指数术后3 d组((5.54±1.93)%)、7 d组((7.33±1.61)%)、10 d组((9.48±2.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26±0.92)%,P<0.01);隐睾组Bcl-xl蛋白表达术后3 d组((67.30±6.11)%)、7 d组((54.00±8.75)%)、10 d组((35.85±6.55)%)均低于对照组((76.00±6.83)%,P<0.01);Bad蛋白表达术后7 d组((46.22±9.30)%)、10 d组((41.30±5.81)%)均高于对照组((13.88±3.58)%,P<0.01).结论:实验性隐睾大鼠生殖细胞凋亡增多,可能与Bcl-xl蛋白表达降低、Bad蛋白表达升高相关.
作者:范应中;万清廉;王家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鼠系膜细胞(MCs)为受试对象,将MCs分为7组:①正常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NG组),②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HG组),③高糖+6.25 μmol/L姜黄素组,④高糖+12.5 μmol/L姜黄素组,⑤高糖+25μmol/L姜黄素组,⑥高糖+50 μmol/L姜黄素组,⑦高糖+100μmol/L姜黄素组.分别作用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FN蛋白表达.结果:作用24 h后,高糖明显诱导MCs增殖并上调细胞内FN表达.不同浓度姜黄素均能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增生,并抑制FN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姜黄素能抑制高糖诱导的MCs增殖,并下调FN蛋白表达,提示姜黄素可能通过阻抑FN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从而发挥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崔冰;刘晓城;张俊;韩敏;李名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肺移植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日本大耳白兔进行同种异体左肺原位移植后随机均分为3组:L-Arg组、eNOS抑制剂组和对照组,于再灌注前5 min,分别静脉推注L-Arg、eNOS抑制剂和生理盐水.观察缺血再灌注3 h后肺组织中内皮源性NO合成酶(eNOS)mRNA表达、移植兔的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L-Arg组心脏指数、动脉氧分压、eNOS mRNA表达显著高于eNOS抑制剂组及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肺组织含水百分比、肺动脉压、肺心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低于eNOS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rg对肺移植早期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赵高峰;巴玉峰;齐宇;李向楠;秦建军;李昂;胡伟;赵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威胁老年人健康的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老年住院患者中焦虑情绪的发生也越来越多.作者调查了老年患者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