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钦;李扬亿;谢文吉;颜景佳;江长城;康振明
目的 探讨脊髓CCR-8表观遗传学调控在小鼠切口痛模型痛觉敏化中的作用.方法 64只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NC组)、切口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INC+SAHA组)和切口痛+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组(INC+ACA组),其中ICN组、INC+SAHA组和INC+ACA组小鼠建立切口痛模型.INC+ SAHA组和INC+ACA组小鼠分别于术前1d、术前2h及术后1~4 d每天上午行为学测试后腹腔分别注射50 mg/kg的SAHA和5mg/kg的ACA.每组各取10只分别于术前1 d(T0)、2 h(T1)及术后1 d(T2)、2 d(T3)、3d(T4)、4 d(T5)、5 d(T6)、6 d(T7)、7 d(T8)、14 d(T9)检测疼痛行为学,每组另外6只于术后第4天检测脊髓H3K9和CCR-8蛋白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T2~T7时INC组小鼠机械缩足阈值(MWT)明显降低、热缩足潜伏期(PWL)明显缩短(P<0.05);与ICN组比较,T5~T8时INC+SAHA组MWT明显降低、PWL明显缩短(P<0.05),T2~T7时INC+ ACA组MWT明显升高和PWL明显延长(P<0.05).术后第4天,与C组比较,INC组H3K9和CCR-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ICN组比较,INC+SAHA组H3K9和CCR-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INC+ACA组H3K9和CCR-8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脊髓CCR-8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调控参与小鼠切口痛模型痛觉敏化形成.
作者:刘芳芳;田蜜;纪木火;吴智方;金利;李伟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63岁,64 kg.因“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2周血尿”入院,术前诊断为:TURP术后;膀胱内血凝块;尿潴留.急诊人手术室拟行电镜下血肿清除术.入室BP180/110 mm Hg,HR 130次/分,SpO2 97%,静注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15 mg、顺式阿曲库铵9 mg、丙泊酚160 mg行麻醉诱导,经口明视下插入ID 7.0气管导管,固定深度距门齿22cm,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双侧对称,插管顺利,行机控通气,RR 12次/分,VT500ml,I∶E为1∶1.5,气道峰压为19mm Hg,PETCO232 mm Hg,术中间断给予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泵注丙泊酚及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手术1h后患者气道压升高,峰压35 mmHg左右,PETCO2升至50~55mm Hg.给予吸痰,加深麻醉,地塞米松10 mg静注,并增加肺泡通气量等处理,气道压略有改善,听诊双肺未发现病理性呼吸音.行动脉血气分析:pH 7.16,PCO2 60 mm Hg,Glu 10.5 mmol/L,Lac 3.0 mmol/L,给予呋塞米5 mg,5%NaHCO3 150 ml,RR增加,降低VT,增大肺泡通气量.手术时间2h.实施手术为膀胱血肿清除、膀胱止血、膀胱修补术.术毕患者气道压依然较高,患者出现双侧颈、胸、腹部广泛皮下气肿形成,血气分析:pH 7.17,PCO2 53 mm Hg,Glu12.8 mmol/L,Lac 2.9 mmol/L,给予镇静、吸氧、纠正酸中毒、人工辅助通气等处理后,带管返回ICU.CT检查示:双侧颈、胸、腹部及纵隔内大量积气,右侧少量气胸,双侧胸腔积液,双肺部分被动性不张,行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治疗.
作者:夏乐强;王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A转运系统的竞争性抑制剂MeAIB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疼痛抑制的作用,阐述A转运系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关系.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体重200~230 g,采用结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随机分为七组(n=6):对照组(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假手术组(S组)仅穿线不结扎;磷酸缓冲盐(PBS)组(P组)模型制备成功后鞘内注射PBS 50μl,MeAIB1组(M1组)、MeAIB2组(M2组)、MeAIB3组(M3组)和MeAIB4组(M4组)分别鞘内注射0.1、0.3、0.5、0.7 mmol/L MeAIB 50μl.于结扎前1周(T0)、结扎后4 d(T1)、注射MeAIB后15min(T2)、1.5 h(T3)、3 h(T4)时测定机械痛阈值、热刺激抬腿潜伏时间和持续时间、冷刺激反应频率.七组大鼠T0、T1时处理同前,于T2时处死,取L4~L6段脊髓,测定脊髓背角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Glutamine (GFAP/Gln)共表达以及神经元核抗体(NeuN)和Glutamine(NeuN/Gln)共表达的改变.结果 (1)机械刺激:与T1时比较,T2时M1组、M2组、M3组和M4组机械性痛敏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T2时比较,T3和T4时M1组、M2组、M3组和M4组机械性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5).(2)热刺激和冷刺激:与P组比较,不同时点各实验组大鼠热刺激持续时间和冷刺激反应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免疫荧光染色:与P组比较,M2组、M3组和M4组NeuN/Gln共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1);与M1组比较,M2组、M3组和M4组NeuN/Gln共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鞘内注射MeAIB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A转运系统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大鼠SN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
作者:王红;徐旭;王栓科;马靖琳;沈海丽;王天成;汪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年龄36岁,体重57 kg,ASA Ⅱ级,因“宫颈锥切术后22 d,病理诊断宫颈癌17 d”入院,拟在全麻下行宫颈癌次广泛根治术.患者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输血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行阑尾炎切除术.个人史:吸烟18年,无嗜酒.常规检查均为正常;ECG、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Hct 34.70%,Mg2+0.67 mmol/L.
作者:徐守才;鄂苏评;王丽萍;赵海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甲氧明治疗腰麻下剖宫产产妇术中低血压的量效关系.方法 选择腰麻下行剖宫产术且术中出现低血压的产妇8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4~35岁,体重52~80 kg,随机均分为四组.产妇出现低血压后,分别给予甲氧明1.6 mg组(A组)、甲氧明2.0 mg组(B组)、甲氧明2.5mg组(C组)和甲氧明3.2 mg组(D组).计算甲氧明的ED50、ED95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甲氧明用于治疗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ED50(95% CI)和EC95(95% CI)分别为1.62(1.51~1.74) mg和2.34(2.13~2.57) mg.结论 甲氧明治疗腰麻下剖宫产产妇术中低血压的ED50、ED95分别为1.62 mg和2.34 mg.
作者:李璐;孙培春;孟凡民;张加强;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喉罩插入满意时七氟醚吸入的半数肺泡气浓度(MACLMA).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新生儿30例,年龄1~28 d.吸入8%七氟醚高浓度诱导,患儿体动消失后调整吸入七氟醚的浓度以达到呼气末浓度的预设值,维持该预设值3 min后插入喉罩.七氟醚预设浓度根据序贯法,首轮初次预设浓度为3.3%,相邻浓度梯度比为1.1(试验进程是将剂量按等比级数排列,以便有等间隔的对数剂量).插入喉罩即刻以及其后的1 min内患儿如出现呛咳、肢体运动、无法插入喉罩、屏气、喉痉挛或低氧血症中的任意一项即认为插入喉罩不满意,下一例升高一级浓度;若喉罩插入满意,下一例降低一级浓度.计算MACLMA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新生儿七氟醚MACLMA为2.34%(95%CI 2.14%~2.55%).13例患儿插入喉罩发生呛咳、体动,但均未发生喉痉挛、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结论 新生儿喉罩插入满意时的七氟醚MACLMA2.34%(95%CI 2.14%~2.55%).
作者:刘国亮;张建敏;郑铁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或肋间神经阻滞(IN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全麻复合TPVB组(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TPVB,TPV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全麻复合INB组(GI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INB,IN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PCIA.分别于术后1 h(T1)、2 h(T2)、3h(T3)、24 h(T4)、48 h(T5)行VAS评分,记录术后24、48 h PCIA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观察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均为满意.与GI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时GP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 h GP组术后24、48 h 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G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 GP组和GI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 h GP组和GI组PCIA泵按压次数、背景输注总量明显减少(P<0.05).G组术后嗜睡5例(16.7%),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嗜睡(P<0.05).G组恶心、呕吐分别13例(43.3%)、4例(13.3%),GP组10例(33.3%)、3例(10.0%),GI组11例(36.7%)、2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皮肤瘙痒1例(3.3%),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与胸腔镜手术前行INB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与单纯全麻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或IN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
作者:陈冀衡;张云宵;李萍;范志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拟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年龄2~12岁,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和解剖标志组.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周围注入0.25%罗哌卡因0.5 ml/kg;解剖标志组在环状软骨(C6)水平肌间沟内为穿刺点,注入0.25%罗哌卡因0.5 ml/kg.所有患儿均行氯胺酮基础麻醉(静注2 mg/kg或肌注6mg/kg),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1.5~2.5 mg·kg-1·h-1维持镇静.记录患儿手术时间、丙泊酚和氯胺酮总用量、苏醒时间、术中麻醉效果、苏醒期烦躁、恶心、呕吐、喉痉挛不良反应,以及血肿、声音嘶哑、局麻药中毒、气胸、膈神经阻滞、Homer综合征等麻醉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引导组丙泊酚和氯胺酮总用量均明显少于解剖标志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解剖标志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解剖标志组的87%(P<0.05).解剖标志组苏醒期6例(20%)烦躁,3例(10%)呕吐,7例(23%) Homer综合征,2例(7%)声音嘶哑;超声引导组1例(3%)呕吐,2例(7%)发生Homer综合征,超声引导组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解剖标志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进行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满意,术后苏醒迅速,苏醒期不良反应和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赵丽艳;常庚申;康定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常见的高发肿瘤,尽管近年来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技术以及辅助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肺癌的整体预后仍旧较差.研究发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COX-2起着重要作用,COX-2在多种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如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癌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COX-2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研究显示高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肺转移癌及Lewis肺癌细胞的数量和大小[1].而且塞来昔布在抗癌方面具有服用方便、副作用小、禁忌证少等优点,同时可增强肿瘤细胞对物理、化学等治疗的敏感性,因此该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2].本文就塞来昔布抑制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谢欣怡;鲍红光;张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用于肝部分切除术的肌松效应.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剖腹单纯肝部分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罗库溴铵组(R组)和顺式阿曲库铵组(C组).全麻肌松药诱导量R组和C组分别为2倍ED95的罗库溴铵0.6 mg/kg及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采用TOF监测肌松程度,当TOFr至25%时追加肌松药.观察两组肌松药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临床作用时间、术毕恢复指数、气管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R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临床作用时间及术毕恢复指数明显长于C组(P<0.05);两组气管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TOFr为0时,R组气管插管条件为优的例数明显多于C组(P<0.05).R组静脉注射痛发生率为16例(80%),明显高于C组的3例(15%)(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皮肤潮红、BP降低、HR增快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未观察到拔管后的肌松残余作用.结论 与顺式阿曲库铵比较,应用罗库溴铵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虽恢复指数略长,但对拔管时间并无影响,同时未有明显的肌松残余作用,可以安全用于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
作者:邓城旗;李萌萌;郝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研究丙泊酚对大鼠大脑睡眠觉醒相关核团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丙泊酚诱导睡眠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睡眠组(A组)、生理觉醒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丙泊酚组(D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睡眠觉醒相关核团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腹外侧视前区(VLPO)的c-fos免疫阳性反应神经fos IR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节乳头体核区(TMN)、穹窿周核区(PeF)和外侧下丘脑区(LH)的fos-IR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B组比较,D组VLPO区fos-IR表达明显增加,TMN、PeF和LH区fos-IR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C组比较,D组VLPO区fos-IR表达明显增加(P<0.01);TMN、PeF和LH区fos-IR表达明显减少(P<0.01).四组黑质致密部(SNC)区均无fos-IR表达.结论 丙泊酚可能通过兴奋睡眠相关核团VLPO区GABA能神经元及抑制觉醒相关核团神经元调节睡眠觉醒.
作者:薛兴;范坤;张晓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L-655,708对丙泊酚麻醉大鼠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六组(n=5):生理盐水组(C组)、L-655,708+生理盐水组(LC组)、丙泊酚麻醉1h组(P1组)、L-655,708+丙泊酚麻醉1h组(LP1组)、丙泊酚麻醉24 h组(P24组)和L-655,708+丙泊酚麻醉24 h组(LP24组).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 h(C组、LC组、P1组和LP1组)、24 h(P24组和LP24组)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分别采用HE染色和尼氏体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及尼氏体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区磷酸化Tau蛋白(Tau-pSer356)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结果 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P1组、LP1组、P24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C组比较,用药后P1组、P24组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区Tau-pSer356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加、平均灰度值明显升高(P<0.05).与LC组比较,用药后LP1组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组织Tau-pSer356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P1组比较,用药后LP1组、P24组潜伏期明显缩短,海马区Tau-pSer356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与P24组比较,用药后LP24组潜伏期明显缩短,海马区Tau-pSer356表达阳性细胞数减少、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六组原平台区域进入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LC组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完整,尼氏体深染并广泛分布于胞浆和树突;其余四组神经细胞出现核固缩、核碎裂及核溶解,尼氏体淡染.结论 L-655,708可下调丙泊酚麻醉大鼠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减轻大鼠认知功能损害;丙泊酚麻醉后大鼠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海马磷酸化Tau蛋白高表达、神经细胞及尼氏体损伤有关.
作者:刘景景;李玉兰;杨峰;刘玉强;张海军;韩芳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利多卡因联合止血带对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组(L组)、氟比洛芬酯+生理盐水组(F组)和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组(FL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在给药前均先以止血带阻断其局部静脉回流,随后N组给予生理盐水7 ml;L组给予2%利多卡因2 ml+生理盐水5 ml;F组给予氟比洛芬酯5 ml(50 mg)+生理盐水2 ml;FL组给予氟比洛芬酯5ml(50 mg) +2%利多卡因2 ml.2 min后松开止血带,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观察和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和术后24 h消化道出血、注射部位水肿炎症,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结果 与N组比较,L组、F组和FL组患者无痛例数明显增加(P<0.05);与FL组比较,L组和F组患者无痛例数明显减少(P<0.05).L组、F组和FL组的罗库溴铵注射痛总发生率分别为40.0%、37.1%和11.4%,明显低于N组74.3%(P<0.05);L组和F组明显高于FL组(P<0.05).术后24 h无一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注射部位水肿、炎症,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结论 在罗库溴铵静脉注射前缓慢预注氟比洛芬酯复合利多卡因并联合止血带可有效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发生,并降低严重程度.
作者:李莎;田伟千;季方兵;杨洁;李佳静;姚凤珍;郑曼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上腹部手术患者32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术后均行硬膜外镇痛,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05~0.1 μg·kg-1 ·h-1,根据镇静评分调整输注速度,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入PACU 5、30、60 min MAP、HR、VAS评分、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记录术后6h内镇痛不全(VAS评分>5分)及寒颤、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入PACU后5、30、60 min 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入PACU后60 min D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术后6hD组镇痛不全、寒颤、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皮肤瘙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镇静过度和呼吸抑制.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减少寒颤,增加耐受性;降低氧耗,减少苏醒期不良反应.
作者:葛莉;马才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女,25岁,65 kg,因不孕症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输卵管探查再通术.术前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BP 135/75 mm Hg,SpO2 98%,HR 70次/分.麻醉诱导:依次静注丙泊酚130 mg、舒芬太尼20 μ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5 mg、瑞芬太尼50 μg,面罩加压控制呼吸3 min后肌松完善行气管插管.诱导过程未见BP和HR剧烈波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行IPPV,VT10ml/kg,RR 14次/分,气道压12 cm H2O,PETCO2 37mm Hg.1%丙泊酚20 ml/h+0.004%瑞芬太尼20ml/h持续泵入维持麻醉.诱导后约30 min HR由75次/分减慢至53次/分,BP 135/80mmHg降至105/65 mmHg.静注阿托品(批号:1306301)0.4 mg,HR快速升至120次/分,BP降至65/40mmHg.立即停用麻醉药并静注多巴胺2 mg,BP未回升,即静注去氧肾上腺素100 μg,BP回升不明显,气道压由12 cm H2O逐渐升至30 cm H2O,PETCO2波形呈呼气障碍,为23 mm Hg并逐渐下降.患者颜面潮红,眼睑水肿,颈、胸、腹及腹股沟布满荨麻疹,听诊双肺哮鸣音,诊断过敏性休克.立即加速输注复方乳酸钠,静注氢化考的松150mg、肾上腺素50 μg、葡萄糖酸钙1 g.气道压迅速降低,PETCO2波形恢复正常.BP升至85/35 mmHg,2 min后又出现气道压升高现象,继续小剂量静注肾上腺素,重复5次,10 min后BP维持在105/55 mmHg,HR 95次/分,血气指标均为正常,皮肤过敏症状减轻.放弃手术,肌力恢复后清醒拔管,观察1h生命体征平稳,血气生化检查无异常,转回普通病房,24 h回访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李波;郎学宝;高成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罗库溴铵用于i gel喉罩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时的临床效果.方法 拟行FOB检查患者58例,随机均分为L组和C组,TCI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和维持,L组在喉罩插入前1 min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C组不用肌松药.术中维持BIS 40~60.C组FOB进至声门和隆突时分别通过FOB活检孔道注入2%利多卡因3 ml.记录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患者和操作者的满意度;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例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长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或P<0.01).两组喉罩首次插入成功率、FOB首次插入成功率、喉罩密封压、阿托品使用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组麻黄碱使用例数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均为100%;L组操作者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C组的69%(P<0.05).结论 应用i-gel喉罩行FOB检查前,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可使操作者满意度提高,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但患者恢复时间延长.
作者:周淑珍;左明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于切皮前2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B组于术毕时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C组于切皮前20 min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术毕均使用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维持VAS评分≤3分.分别于术后2、4、8、12、24和48 h时行BCS舒适度评分,记录患者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PCIA次数、整体满意度评分(PGESM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术后2、4、8、12、24和48 h时A组和术后2、4hB组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A组和B组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追加吗啡用量及PCIA次数明显减少,PGESM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术后2、4、8、12、24和48 h时A组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A组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额外追加吗啡用量及PCIA次数明显减少,PGESM评分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可减少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陈勇;应俊;熊云飞;胡小兰;郎海丽;胡衍辉;徐国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时BIS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丙泊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每组镇静药物均连续三阶段输注,每阶段维持40min.D组:第一阶段负荷量加维持量,负荷量1.0 μg/kg,15min恒速输注完毕,维持量0.5 μg·kg-1·h-1,第二、三阶段维持量分别为1.0、1.5 μg·kg-1·h-1.P组:三阶段效应室靶控浓度分别为1.0、2.0、4.0 μg/ml.M组:三阶段药物浓度分别0.05、0.1、0.15 mg·kg-1·h-1.三组药物输注的120min内,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BP、HR、SpO2、BIS值,分析OAA/S评分与BIS的相关性(r)和BIS对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OAA/S评分≤3时三组SBP明显降低、OAA/S评分≤4分时D组HR明显减慢(P<0.05).与D组比较,OAA/S评分≤3分时M组SBP明显升高、OAA/S评分≤4分时P组和M组HR明显增快(P<0.05).与OAA/S评分5分时比较,OAA/S评分≤4分时三组患者BIS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OAA/S评分≤4分时P组和M组BIS值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BIS与OAA/S评分呈正相关,且Pk值均大于0.5(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镇静时BIS与OAA/S评分具有较好相关性,可作为评价右美托咪定镇静深度的重要指标;但其相关性较丙泊酚、咪达唑仑差.
作者:陈章玲;曹德权;徐军美;陈艳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吸入2%氢气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休克组(C组)、H2组(H组).C组和H组通过缺血60min再灌注120 min制作大鼠压力控制型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S组只进行气管插管、股动静脉穿刺;C组全程吸入50%O2-50%N2混合气,H组灌注开始前10min改为吸入2%H2-48%N2-50%O2混合气至灌注结束.于放血前(T0)、放血15min(T1)、休克60 min(T2)、复苏15 min(T3)、再灌注60min(T4)和120 min(T5)时记录MAP,并于T0、T2和T5时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实验结束时取血和肺组织标本,检测肺湿干比(W/D)、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血浆中TNF-α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不同时点三组大鼠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时C组和H组PaO2、PaCO2;T5时C组PaO2和C组、H组PaCO2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T2时C组和H组PaO2、PaCO2;T5时C组PaO2和H组PaCO2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5时H组PaO2明显升高(P<0.05),H组肺泡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充血及水肿减轻,肺实变组织减少.与C组比较,H组血浆TNF-α和IL-6降低,肺组织W/D、损伤评分和NF-κBp65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吸入2%H2可减轻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石海梅;周华成;刘金锋;王雅;曹净净;贾雅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30例,均择期全麻CPB下手术,年龄18~65岁,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麻醉诱导后D组开始静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然后静脉持续泵入0.5 μ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用药前(T0)、用药后即刻(T1)、切皮后(T2)、劈胸骨后(T3)、CPB前(T4)、停CPB后10min(T5)、手术结束(T6)的MAP和HR.于T0、T5、T3、术后6 h(T7)、24 h(T8)抽取中心静脉血ELISA法检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肌酸激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T2、T3时两组MAP明显升高,T1、T2和T4时D组HR明显减慢,而T5、T6时两组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3时D组MAP明显降低、T4时MAP明显升高(P<0.05),T1~T3时HR明显减慢(P<0.05).与T0时比较,T5~T8时两组血清H-FABP、CK 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5~T8时D组血清H FABP浓度,T7、T8时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麻醉诱导后给予0.5 μg/kg负荷量右美托咪定,随后持续静脉输注0.5 μg·kg-1·h-1,可维持体外循环前血压稳定,减轻CPB至术后24 h心肌损伤.
作者:张加强;张卫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