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诺;杨程
目的 比较复方乳酸钠、6%羟乙基淀粉130/0.4、4%琥珀酰明胶预输注对维持短时间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TUEVP)中循环及电解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TUEVP(65 min以内)的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于麻醉前30 min内预输注复方乳酸钠(L组)、6%羟乙基淀粉130/0.4(H组)和4%琥珀酰明胶(S组)10ml/kg,术中三组均以生理盐水维持循环稳定.于麻醉前(T0)、膀胱灌洗液用量6 000ml(T1)、12 000ml(T2)、出室前(T3)记录MAP、HR、Na+、K+、血糖等变化.结果 L组总输液量(包括预输注液体量)多于H组和S组(P<0.05).T2、T3时L组MAP明显降低(P<0.05),且T3时明显低于H组和S组(P<0.05).L组Na+浓度随灌洗液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复方乳酸钠麻醉前预输注用于短时程TUEVP手术与6%羟乙基淀粉130/0.4或4%琥珀酰明胶比较,手术的中后期MAP和血Na+浓度呈下降趋势.
作者:王艳玲;邓小文;麻海春;王虎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不同麻醉诱导方式对喉罩插入条件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ASAⅠ或Ⅱ级,根据诱导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三组: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SP组)、七氟醚组(S组)及丙泊酚组(P组).SP组肺活量法吸入七氟醚,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丙泊酚;S组以肺活量法吸入七氟醚;P组静脉泵注丙泊酚.BIS值稳定于40~50超过20 s后插入喉罩.记录诱导开始至成功插入喉罩的时间及成功率;评估下颌松弛度评分和喉罩插入后咳嗽及肢体运动评分.结果 诱导至喉罩插入时间S组>SP组>P组(P<0.05).呼吸暂停发生率P组(40%)明显高于SP和S组(均为0)(P<0.05).不自主肢体运动发生率P组高于SP和S组(35% vs 5%和10%,P<0.05).结论 BIS指导下七氟醚复合丙泊酚诱导较丙泊酚或七氟醚诱导能提供更好的喉罩插入条件.
作者:宋晓丽;李天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和分析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其与突出物缩小率的关系.方法 对分别行盘外注射(A组)与盘内外联合注射(B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150例作回顾性分析.根据Macnab标准评定近、远期疗效;复查CT影像,测量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指数(IDH),计算出椎间盘突出物缩小率;对Macnab评定结果与突出物缩小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的远期疗效优于A组(P<0.05),B组的突出物缩小率明显高于A组(P<0.05),远期疗效与突出物缩小率呈正相关.结论 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盘内外注射的远期疗效及突出物缩小率较单纯盘外注射更显著.
作者:张学学;王志剑;翁泽林;喻燕波;顾丽丽;张达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8例,年龄65~82岁,ASA Ⅰ或Ⅱ级,胸腔内操作期间均行单肺通气.容量治疗以维持合适的ITBVI为目标,监测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侧卧位双肺通气20 min(T3)、单肺通气20 min(T4)、肺复张双肺通气20 min(T5)、平卧位双肺通气20 min(T6)、气管导管拔除时(T7)的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PVPI);监测单肺通气开始后15、30、45、60、75和90 min时连续心指数(PCCI);记录单肺通气时间及尿量.结果 各时点CI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T7时高于T3~T5时(P<0.01),T6时高于T5时(P<0.01);EVLWI均高于正常参考值,T6、T7时低于T4时(P<0.01).PVPI及PCCI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时间为(267.2±39.3)min;术毕尿量为(500.0±157.2)ml.结论 老年患者食管癌根治术中以维持正常ITBVI为目标进行液体治疗,有利于维持心输出量且不增加肺水肿风险.
作者:李凤仙;刘中杰;徐世元;刘辉;张庆国;许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初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凝血因子Ⅷ、Ⅸ缺乏的A型和B型血友病.在欧洲,它的应用范围已经延伸到凝血因子Ⅶ缺乏和血小板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相继有报道,rFⅦa应用于心脏、肝脏、整形外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等说明书以外的范畴.rFⅦa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致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可能风险,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具有争议.本文对凝血的基本原理、rFⅦa的作用机制以及目前rFⅦa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在体研究表明,凝血障碍的临床表现不能为经典的凝血途径所解释.原有的凝血模式忽略了血小板的作用以及血小板膜磷脂引起的凝血酶的释放.新提出的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式则描述了凝血的启动、放大以及延伸过程.新的模式是通过辨认带有组织因子的血小板或细胞膜来活化特定的凝血因子.rFⅦa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因为影响因素(血液稀释、pH值、体温、血小板计数和血压等)众多而变得复杂.近的研究证明了rFⅦa适用于心脏手术中的难治性出血,可以减少异体输血、降低二次探查手术的发生率,血栓栓塞的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但研究证据尚不充分.酸中毒、低体温、血液稀释、血小板耗尽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等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rFⅦa的疗效.为明确rFⅦ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29岁,65kg.因精神失常1年伴自杀倾向2d入院.入院诊断:(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舌咬伤伴坏死;(3)头皮轻度裂伤.入院后给予齐拉西酮20 mg和碳酸锂0.25 g口服每天2次,氯硝西泮2mg、氟哌啶醇10 mg、东莨菪碱0.3mg肌注.治疗1d后转入外科,继续抗精神病治疗,拟在全麻下行舌体清创缝合术.术前谷草转氨酶49.7U/L,Hb 125 g/L,头部CT检查无异常,ASAⅠ级.入手术室患者呈轻度嗜睡状态,呼之应答.开放左上肢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心电监护,测T 37.1℃,BP 110/65mmHg,HR 75次/分,RR 18次/分,SpO2 100%,PETCO2 32 mm Hg.依次静注咪达唑仑2mg、舒芬太尼30μg、维库溴铵5mg、丙泊酚80 mg快速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加注舒芬太尼50μg,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45 min.术毕10 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RR、VT均正常.
作者:谭伟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硬式纤维支气管镜与软式纤维支气管镜经口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ASA 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均分为硬式纤维支气管镜组(S组)和软式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麻醉前行Mallampati气道评估分级,记录两组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3、5 min的SBP、DBP和HR.并记录插管时间和气管插管成功率.结果 两组Mallampati气道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lmin的SBP、DBP明显高于诱导后,HR明显快于诱导后(P<0.05).F组患者气管插管即刻的SBP、DBP明显高于S组,HR明显快于S组(P<0.05),插管后1 min的HR也明显快于S组(P<0.05).S组插管时间(47.6±7.9)s,明显短于F组的(61.4±14.7)s (P<0.05).Mallampati气道评估分级Ⅲ~Ⅳ级患者插管成功率S组为88.89%,明显高于F组的54.54% (P<0.05).结论 硬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成功率高且插管时间短,但插管时血流动力学仍有一定波动,适用于一般患者及气道评估为Ⅲ~Ⅳ级气道的患者.
作者:马东晖;涂淑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神经轴突脱髓鞘后,结构完整性破坏,神经传导阻滞,从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MS患者的症状多数是缓解与复发交替进行,临床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围术期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如手术、情绪波动、麻醉和体温升高[1,2].因此,给MS患者的麻醉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针对MS患者各种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以及特殊监测技术的选择和相应注意事项进行综述.
作者:王玲;拉佈旦白拉;龚玉华;于建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传统的心肺复苏(CPR)恢复其心跳和呼吸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今这一理念正受到挑战.2009年1月Ewy等[1]提出了心脑复苏(CCR)的新概念,标志着CCR概念走上前台,是心脏骤停救治的一次观念变革.CCR强调除颤后先按压,再判断心脏节律.CCR的规范是在电击前以100次/分胸外按压200次,而非直接电击;同样重要的是在电击后判断心脏节律前,先必须继续胸外按压200次,理由是在除颤后虽然心脏正常的节律恢复但心脏不能正常的收缩,还没有产生血压,所以建议立即重新开始胸外按压,帮助心脏恢复收缩功能.
作者:史宏伟;陈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股神经导管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持续给药组(A组,0.20%罗哌卡因)和间断给药组(B组,0.33%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48 h内VAS评分及拔管后24 h股神经感觉功能和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 术后24hB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术后48 h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1).B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均未出现延迟.结论 经股神经导管持续或间断给予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对股神经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0.33%罗哌卡因间断给药可减少镇痛药用量.
作者:张伟;朱丰;胡焱;刘雪冰;杨庆国;李世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骨科脊柱手术患者全麻后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 全麻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诱导后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10 min泵完,以0.4 μg·kg-1·h-1维持);C组泵注生理盐水,泵注速度及方法同D组.监测并记录诱导前(基础值)、插管后5、15、30、60 min及拔管前后HR、MAP、SpO2、肛温(T),观察并记录术后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即刻、30、60 min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RSS);记录寒战分级、寒战出现的时间.结果 与基础值及与C组比较,插管后30、60 min、拔管前和拔管后D组HR明显减慢(P<0.05);拔管前、拔管后D组MAP明显降低(P<0.01).与基础值比较,插管后30、60 min和拔管前、拔管后两组患者T降低(P<0.05).D组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入PACU后即刻、30 min D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入PACU后即刻、30、60 min D组RSS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论 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预防骨科脊柱手术患者全麻后寒战的发生.
作者:胡楚文;赵一凡;王飞;邹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烧伤患者的镇痛作用以及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削痂植皮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P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PD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和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N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生理盐水5 ml.检测患者麻醉前、术毕、术后6、12、24 h血浆HSP70和IL-6水平.观察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结果 术后4、8、12、24hP组和PD组VAS评分均低于N组(P<0.05).术后6、12h P组和PD组HSP70显著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N组(P<0.05).术后6、12、24h P组和PD组IL-6明显降低(P<0.05),N组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P组和PD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够增加烧伤患者HSP70的浓度,减少炎性因子IL-6的释放,并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作者:周桥灵;张文璇;杨承祥;高少青;刘洪珍;梁桦;杨智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疼痛治疗的难点之一,新型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的出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普瑞巴林是继加巴喷丁之后的又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抗癫痫药,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Ⅰ型α2-δ亚基相结合,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控制疼痛[1].该药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在我国尚处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阶段,本文对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谢菡;陆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 PLMA)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矫形外科手术患儿300例,随机均分为PLMA组(P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经静脉麻醉诱导后,记录两组插入喉罩(导管)成功率、肺通气情况;记录插入前(T1)、插入即刻(T2)、插入后2 min(T3)、拔除喉罩(拔管)前(T4)、拔除即刻(T5)、拔除后2 min(T6)的HR、SBP、DBP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插入成功率均为100%.与T组比较,P组机械通气30 min时PETCO2较高;T2、T3、T5、T6时HR较慢,SBP、DBP较低;苏醒期呛咳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PLMA放置成功率高,诱导、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通气情况良好,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陈依君;张珏;谢颖;王英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芬太尼和氯胺酮预防七氟醚术后躁动的效果.方法 斜视矫正术患儿120例,年龄3~10岁,均采用七氟醚麻醉诱导和维持.患儿随机均分为四组,在手术结束前10 min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3 μg/kg(D组)、芬太尼1μg/kg(F组)、氯胺酮0.5mg/kg(K组)或生理盐水(C组).观察并记录给药即刻、5 min、10min的呼吸循环变化.观察术后躁动发生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以及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间.结果 四组患儿呼吸循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和F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但明显短于K组(P<0.05).C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而D、F和K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芬太尼、氯胺酮均能明显降低七氟醚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裴春明;李天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I-gel喉罩与普通喉罩用于全麻乳腺手术中的气道管理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乳腺肿物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I-gel喉罩组(Ⅰ组)和普通喉罩组(S组).记录首次插入成功率、插入时间、气道密封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情况、苏醒时间、拔出喉罩时间及喉罩插入成功后15、30、45、60 min时HR、BP、SpO2、PET CO2及气道峰压(Ppeak)值;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首次插入成功率为90 %,高于S组的76% (P<0.05);插入时间为(15.2±5.6)s,短于S组的(26.5±8.3)s(P<0.05);气道密封压为(27.6±4.7)cm H2O,高于S组的(23.8±4.5)cm H2O(P<0.05);纤维支气管镜评级优于S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各时点HR、BP、SpO2、PETCO2及P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拔除喉罩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el喉罩用于全麻乳腺手术气道管理的效果优于普通喉罩.
作者:钱晓晖;李涛;廖自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新型酰胺类局麻药逐渐增多,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发生率逐渐下降.由于一些低年资或见习麻醉医师缺乏经验,在进行局部麻醉操作时,如果误将局麻药注入血管,将有可能发生局麻药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现将我院成功抢救局麻药中毒4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郑贵亮;范金花;蒙玉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与喉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在短小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估计1h内的日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组(面罩组)和喉罩组.记录诱导前(T0)、插入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前1 min(T1)、插入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即刻(T2)、切皮时(T3)、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前1 min(T4)、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即刻(T5) MAP、HR、PET CO2、SpO2、RR和VT;记录插入喉罩或鼻咽通气道的时间和一次成功率;记录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从麻醉开始至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时出现体动、呼吸道梗阻、反流误吸以及术后出现咽痛、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的患者例数.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后均能较好的保留自主呼吸,维持稳定的RR、VT和PETCO2,T2、T5时喉罩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面罩组(P<0.05),插入鼻咽通气道时间明显短于插入喉罩的时间(P<0.05),一次性插入鼻咽通气道的成功率高于一次性插入喉罩的成功率(P<0.05),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喉罩组高于面罩组(P<0.05).结论 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用于短小日间手术能够维持循环和呼吸的稳定,苏醒迅速,在日间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查本俊;吴志云;王永盛;蔡骅;邓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er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21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I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十丙泊酚组(Dp组)、假手术组(D组).另取21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随机均分为三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I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十丙泊酚组(CP组)、假手术组(C组).DI组和C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2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D组和C组只穿线不结扎;DP组和CP组在缺血前10 min静脉泵注丙泊酚6 mg·kg-1·h-1至再灌注结束.测定基础状态及再灌注2h末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清及心肌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 与基础状态相比,再灌注2h末DI、Dp、CI、Cp组血清LDH和CK含量升高(P<0.05);与CI组相比,CP组血清LDH、CK、MDA含量降低(P<0.05),且血清和心肌SOD含量升高(P<0.05);与DI组相比,DP组心肌SOD含量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减轻正常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隋海静;邓琳;杨雪;李文志;林长赋;李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全麻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患儿予持续TEAS两侧合谷和内关穴位,两组麻醉诱导后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后若患儿出现不能安慰的躁动,则静脉给予芬太尼0.5 μg/kg(T组)或1 μg/kg(C组).于入室时、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以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的变化.记录拔管时,拔管后5、10、15、30 min小儿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和疼痛评分(CHIPPS).结果 与入室时比较,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E、NE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显著高于T组(P<0.05);T组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时β-EP高于入室时和C组(P<0.05);T组患者拔管后各时点PAED和CHIPPS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TEAS可减少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吴振;陈家骅;王义桥;李元海;王立奎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