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菡;陆丽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芬太尼和氯胺酮预防七氟醚术后躁动的效果.方法 斜视矫正术患儿120例,年龄3~10岁,均采用七氟醚麻醉诱导和维持.患儿随机均分为四组,在手术结束前10 min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3 μg/kg(D组)、芬太尼1μg/kg(F组)、氯胺酮0.5mg/kg(K组)或生理盐水(C组).观察并记录给药即刻、5 min、10min的呼吸循环变化.观察术后躁动发生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以及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间.结果 四组患儿呼吸循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和F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但明显短于K组(P<0.05).C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而D、F和K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芬太尼、氯胺酮均能明显降低七氟醚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裴春明;李天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新型酰胺类局麻药逐渐增多,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发生率逐渐下降.由于一些低年资或见习麻醉医师缺乏经验,在进行局部麻醉操作时,如果误将局麻药注入血管,将有可能发生局麻药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现将我院成功抢救局麻药中毒4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郑贵亮;范金花;蒙玉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股神经导管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持续给药组(A组,0.20%罗哌卡因)和间断给药组(B组,0.33%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48 h内VAS评分及拔管后24 h股神经感觉功能和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 术后24hB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术后48 h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1).B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均未出现延迟.结论 经股神经导管持续或间断给予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对股神经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0.33%罗哌卡因间断给药可减少镇痛药用量.
作者:张伟;朱丰;胡焱;刘雪冰;杨庆国;李世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轻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腰麻用于下肢创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其对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方法 ASA Ⅰ或Ⅱ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L1、L2、W1、W2四组.L1、L2组分别用轻比重罗哌卡因7.5~15.0 mg、15.0~22.5 mg,W1、W2组分别用重比重罗哌卡因7.5~15.0 mg、15.0~22.5 mg.术后用罗哌卡因150 mg+舒芬太尼0.05 mg+阿扎司琼1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行PCEA.记录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术始、术中及PCEA结束时双下肢的Bromage评分.结果 L1、L2、W2组麻醉效果优于W1组(P<0.05).L1、L2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W1、W2组(P<0.05).L1组各时点健肢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患肢(P<0.05).L1组低血压、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L2、W2组(P<0.05).结论 下肢创伤手术使用0.3%轻比重罗哌卡因7.5~15.0 mg单侧腰麻,麻醉效果满意,术后PCEA期间运动阻滞仅限于患肢,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作者:郭一闽;王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的激活在8%乳化异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乳化异氟醚后处理组(EI组)、ERK抑制剂PD98059组(PD组)、乳化异氟醚后处理+PD98059组(EP组)、溶媒DMSO组(D组).除S组外,均采用大脑中动脉阻闭2h,再灌注24 h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恢复再灌注即刻,EI组、EP组腹腔注射8%乳化异氟醚10.5 ml/kg,其余各组注射生理盐水10.5ml/kg.PD组、EP组和D组于再灌注前30 min侧脑室分别注入PD98059和DMSO.再灌注24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评分),并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p-ERK1/2阳性表达.结果 与IR组相比,EI组NDS评分降低,凋亡细胞减少,磷酸化ERK1/2(p-ERK1/2)表达上调(P<0.05);与EI组相比,EP组NDS评分增高,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ERK1/2表达下调(P<0.05).结论 8%乳化异氟醚后处理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对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王志萍;朱雯;王元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防治丙泊酚注射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50例ASAⅠ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各组患者于注射丙泊酚前分别静注帕瑞昔布钠20 mg(A组),40 mg(B组)和生理盐水(C组),均稀释至5 ml,注射完毕2 min后静注丙泊酚,观察每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 B组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5),A、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静注40 mg帕瑞昔布钠可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并减轻疼痛程度,而静注20 mg帕瑞昔布钠仅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疼痛程度,但不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闫诺;杨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七氟醚全麻诱导时舒芬太尼为小儿提供满意气管内插管条件的ED50与ED95.方法 选择2~8岁择期行气管内插管全麻患儿100例,ASA Ⅰ级,随机均分为五组,七氟醚诱导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0.1 μg/kg(S1组)、0.2μg/kg(S2组)、0.3 μg/kg(S3组)、0.4μg/kg(S4组)、0.5μg/kg(S5组)行气管内插管.同时记录插管前1 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 min(T4)、5 min (T5)、10 min( T6) BP、HR及Narcotrend麻醉深度数值变化.在Viby-Mogensen气管内插管条件评价法评价气管内插管条件基础上使用概率单位分析法计算舒芬太尼为小儿提供满意气管内插管的ED50及ED95.结果 在七氟醚呼气末浓度3%,Viby-Mogensen气管内插管条件评价为“优秀”时,结合患儿气管内插管心血管反应阴性作为满意气管内插管条件,舒芬太尼为小儿提供满意气管内插管的ED50为0.305 μg/kg[95%可信区间(CI)为0.239~0.354 μg/kg],ED95为0.598 μg/kg(95% CI为0.484~1.019 μg/kg).结论 在七氟醚呼气末浓度3%时,小儿气管内插管舒芬太尼静注ED50与ED95分别为0.305μg/kg和0.598 μg/kg.
作者:黎昆伟;佘守章;胡祖荣;邓恋;贾杰;陈祥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初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凝血因子Ⅷ、Ⅸ缺乏的A型和B型血友病.在欧洲,它的应用范围已经延伸到凝血因子Ⅶ缺乏和血小板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相继有报道,rFⅦa应用于心脏、肝脏、整形外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等说明书以外的范畴.rFⅦa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致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可能风险,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具有争议.本文对凝血的基本原理、rFⅦa的作用机制以及目前rFⅦa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在体研究表明,凝血障碍的临床表现不能为经典的凝血途径所解释.原有的凝血模式忽略了血小板的作用以及血小板膜磷脂引起的凝血酶的释放.新提出的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式则描述了凝血的启动、放大以及延伸过程.新的模式是通过辨认带有组织因子的血小板或细胞膜来活化特定的凝血因子.rFⅦa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因为影响因素(血液稀释、pH值、体温、血小板计数和血压等)众多而变得复杂.近的研究证明了rFⅦa适用于心脏手术中的难治性出血,可以减少异体输血、降低二次探查手术的发生率,血栓栓塞的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但研究证据尚不充分.酸中毒、低体温、血液稀释、血小板耗尽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等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rFⅦa的疗效.为明确rFⅦ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传统的心肺复苏(CPR)恢复其心跳和呼吸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今这一理念正受到挑战.2009年1月Ewy等[1]提出了心脑复苏(CCR)的新概念,标志着CCR概念走上前台,是心脏骤停救治的一次观念变革.CCR强调除颤后先按压,再判断心脏节律.CCR的规范是在电击前以100次/分胸外按压200次,而非直接电击;同样重要的是在电击后判断心脏节律前,先必须继续胸外按压200次,理由是在除颤后虽然心脏正常的节律恢复但心脏不能正常的收缩,还没有产生血压,所以建议立即重新开始胸外按压,帮助心脏恢复收缩功能.
作者:史宏伟;陈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异氟醚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大鼠胶质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MCAO模型组(M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2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脑梗死容积,分别测定每个视野内TLR4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共存阳性细胞数和TLR4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共存阳性细胞数.结果 与M组相比,I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梗死容积减少,GFAP和OX42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0.05).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具有脑保护作用,抑制TLR4的表达及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肖志彬;刘文博;吕苗苗;王君;高昌俊;孙绪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骨科脊柱手术患者全麻后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 全麻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诱导后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10 min泵完,以0.4 μg·kg-1·h-1维持);C组泵注生理盐水,泵注速度及方法同D组.监测并记录诱导前(基础值)、插管后5、15、30、60 min及拔管前后HR、MAP、SpO2、肛温(T),观察并记录术后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即刻、30、60 min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RSS);记录寒战分级、寒战出现的时间.结果 与基础值及与C组比较,插管后30、60 min、拔管前和拔管后D组HR明显减慢(P<0.05);拔管前、拔管后D组MAP明显降低(P<0.01).与基础值比较,插管后30、60 min和拔管前、拔管后两组患者T降低(P<0.05).D组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入PACU后即刻、30 min D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入PACU后即刻、30、60 min D组RSS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论 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预防骨科脊柱手术患者全麻后寒战的发生.
作者:胡楚文;赵一凡;王飞;邹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胎儿娩出时脐静脉血、母体静脉血罗哌卡因血药浓度,明确药物胎盘转移情况.方法 择期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随机均分成H组(0.5%罗哌卡因10 mg)和L组(0.375%罗哌卡因10 mg).胎儿取出后立即抽取胎儿脐静脉血与母体静脉血各3m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结果 本方法得线性方程Y=0.280 3X-0.002 2,r=0.999 3,罗哌卡因质量浓度为0.025~2.4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低检测浓度为0.015 mg/L,方法回收率95%~110%(n=5).胎儿娩出时两组母体静脉血罗哌卡因浓度明显高于脐静脉血(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能够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罗哌卡因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可在母体静脉血与脐静脉血中检出,蛛网膜下腔罗哌卡因浓度不影响其在母体静脉血与脐静脉血中浓度.
作者:姚向国;贾俊香;张运宏;李友炯;梁小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复方乳酸钠、6%羟乙基淀粉130/0.4、4%琥珀酰明胶预输注对维持短时间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TUEVP)中循环及电解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TUEVP(65 min以内)的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于麻醉前30 min内预输注复方乳酸钠(L组)、6%羟乙基淀粉130/0.4(H组)和4%琥珀酰明胶(S组)10ml/kg,术中三组均以生理盐水维持循环稳定.于麻醉前(T0)、膀胱灌洗液用量6 000ml(T1)、12 000ml(T2)、出室前(T3)记录MAP、HR、Na+、K+、血糖等变化.结果 L组总输液量(包括预输注液体量)多于H组和S组(P<0.05).T2、T3时L组MAP明显降低(P<0.05),且T3时明显低于H组和S组(P<0.05).L组Na+浓度随灌洗液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复方乳酸钠麻醉前预输注用于短时程TUEVP手术与6%羟乙基淀粉130/0.4或4%琥珀酰明胶比较,手术的中后期MAP和血Na+浓度呈下降趋势.
作者:王艳玲;邓小文;麻海春;王虎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调控大鼠背根神经节(DRG)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的功能对神经痛动物痛阈的影响,探讨DRG GABA-A受体在神经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制作脊神经结扎模型,A组脊神经结扎术后立即于L5 DRG局部运用蝇蕈醇20 μg(50 μl);B组予荷包牡丹碱0.15 μg(50 μl);C组给予蝇蕈醇20 μg+-荷包牡丹碱0.15 μg;D组于脊神经结扎术后5 d DRG局部注射蝇蕈醇20 μg;E组注射生理盐水50μl.于术前1d至术后10 d,每天行行为学检测大鼠术侧后爪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结果 L5脊神经结扎术后动物出现跛足,舔脚等神经痛症状.E组机械痛阈于术后1d开始下降,持续至术后10 d,热痛阈于术后3d开始下降,持续至术后10 d.与E组比较,A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B组术后1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即明显下降,并持续至术后10 d(P<0.05),且明显低于E组(P<0.05).D组术后6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开始上升(P<0.05),于术后7d达到高峰,术后8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开始下降.结论 DRG GABA-A受体在神经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激动GABA-A受体可以预防神经痛的发生,但对已经发生的神经痛只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
作者:冉然;姚尚龙;余开封;王群;顾俊峰;田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8例,年龄65~82岁,ASA Ⅰ或Ⅱ级,胸腔内操作期间均行单肺通气.容量治疗以维持合适的ITBVI为目标,监测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侧卧位双肺通气20 min(T3)、单肺通气20 min(T4)、肺复张双肺通气20 min(T5)、平卧位双肺通气20 min(T6)、气管导管拔除时(T7)的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PVPI);监测单肺通气开始后15、30、45、60、75和90 min时连续心指数(PCCI);记录单肺通气时间及尿量.结果 各时点CI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T7时高于T3~T5时(P<0.01),T6时高于T5时(P<0.01);EVLWI均高于正常参考值,T6、T7时低于T4时(P<0.01).PVPI及PCCI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时间为(267.2±39.3)min;术毕尿量为(500.0±157.2)ml.结论 老年患者食管癌根治术中以维持正常ITBVI为目标进行液体治疗,有利于维持心输出量且不增加肺水肿风险.
作者:李凤仙;刘中杰;徐世元;刘辉;张庆国;许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和分析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其与突出物缩小率的关系.方法 对分别行盘外注射(A组)与盘内外联合注射(B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150例作回顾性分析.根据Macnab标准评定近、远期疗效;复查CT影像,测量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指数(IDH),计算出椎间盘突出物缩小率;对Macnab评定结果与突出物缩小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的远期疗效优于A组(P<0.05),B组的突出物缩小率明显高于A组(P<0.05),远期疗效与突出物缩小率呈正相关.结论 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盘内外注射的远期疗效及突出物缩小率较单纯盘外注射更显著.
作者:张学学;王志剑;翁泽林;喻燕波;顾丽丽;张达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时皮肤电传导(SC)基态值和反应波的变化.方法 选择25例ASA Ⅰ或Ⅱ级下肢手术患者.记录硬膜外给药前(T0)、给予1%利多卡因5 ml后5min(T1)、给予0.75%罗哌卡因10 ml后5、10、15、25和45min(T2~T6)时的SC基态值(SC0)、针刺非阻滞区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SC1)和痛觉阻滞区的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SC2).使用ROC曲线、逻辑回归分析评价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区分痛觉阻滞区和非阻滞区的准确性.结果 与T0时比较,T3~T6时的SC0及SC1的均值明显降低(P<0.05),T1~T6时SC2明显低于SC1(P<0.05).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0.017(P<0.01),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78%和88%,预测整体准确率84%.结论 SC基态值及反应波振幅差值的变化对定位硬膜外麻醉平面有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王天海;徐志新;王涛;尹极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29岁,65kg.因精神失常1年伴自杀倾向2d入院.入院诊断:(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舌咬伤伴坏死;(3)头皮轻度裂伤.入院后给予齐拉西酮20 mg和碳酸锂0.25 g口服每天2次,氯硝西泮2mg、氟哌啶醇10 mg、东莨菪碱0.3mg肌注.治疗1d后转入外科,继续抗精神病治疗,拟在全麻下行舌体清创缝合术.术前谷草转氨酶49.7U/L,Hb 125 g/L,头部CT检查无异常,ASAⅠ级.入手术室患者呈轻度嗜睡状态,呼之应答.开放左上肢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心电监护,测T 37.1℃,BP 110/65mmHg,HR 75次/分,RR 18次/分,SpO2 100%,PETCO2 32 mm Hg.依次静注咪达唑仑2mg、舒芬太尼30μg、维库溴铵5mg、丙泊酚80 mg快速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加注舒芬太尼50μg,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45 min.术毕10 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RR、VT均正常.
作者:谭伟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烧伤患者的镇痛作用以及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削痂植皮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P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PD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和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N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生理盐水5 ml.检测患者麻醉前、术毕、术后6、12、24 h血浆HSP70和IL-6水平.观察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结果 术后4、8、12、24hP组和PD组VAS评分均低于N组(P<0.05).术后6、12h P组和PD组HSP70显著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N组(P<0.05).术后6、12、24h P组和PD组IL-6明显降低(P<0.05),N组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P组和PD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够增加烧伤患者HSP70的浓度,减少炎性因子IL-6的释放,并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作者:周桥灵;张文璇;杨承祥;高少青;刘洪珍;梁桦;杨智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三种麻醉方式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静脉全麻组(P组)和吸入全麻组(S组).E组术中硬膜外间断推注1%利多卡因+0.3%甲磺酸罗哌卡因维持麻醉;P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维持麻醉;S组术中吸入1.6%~2.0%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根据患者需要使用芬太尼镇痛和昂丹司琼止吐.记录术后24 h内患者PONV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0~2 hE组PONV发生率[2例(4%)]显著低于P组[14例(28%)]和S组[25例(50%)](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2~6h E组PONV发生率[3例(6%)]亦显著低于P组[16例(32%)]和S组[26例(52%)](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6~24 h三组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硬膜外麻醉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
作者:杨定清;李国君;沈志耘 刊期: 2012年第01期